古诗词网

缚得踪王气转雄,凯歌声里拥元戎。

王鏊明代〕《十一绝句

缚得踪王气转雄,凯歌声里拥元戎。
发纵不用萧丞相,合与官家第一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凯歌元戎

缚 ( 縛 ) fù
缚 [ fù ]
  1. 捆绑:绑~。手无~鸡之力。解~。
  2. 拘束:束~。作茧自~。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踪 ( 蹤 ) zōng《國語辭典》
  1. 「蹤 」的異體字。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1.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2.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3.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4.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5.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6.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1.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1.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1.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1.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气 ( 氣 ) qì《國語辭典》

气 [ qì ]

  1. 云气。《说文解字·气部》:「气,云气也。」清·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转 ( 轉 ) zhuǎn/zhuàn/zhuǎi
转 [ zhuǎn ]
  1. 迁徙;流亡:老弱~乎沟壑。
  2. 不直接的,中间再经过别人或别的地方:~送。~达。~发。~运。周~。
  3. 改换方向:~弯。向左~。
  4. 改变位置:~移。
  5. 改变形势、情况:~败为胜。天气~睛。病情好~。
转 [ zhuàn ]
  1. 旋转:车轮飞~。
  2. 使旋转:~动地球仪。
  3. 围绕着一个中心运动:越陷越深绕着太阳~。
  4. 量词,旋转一圈为一转:绕了几十~。
  5. 量词,古代勋位每升一级称“一转”:“策勋十二~,赏赐百千强。”
转 [ zhuǎi ]
  1. [转文]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不用通俗易懂的词句,而使用文言文词语以显高雅。
雄 xióng《國語辭典》

雄 [ xióng ]

  1. 公鸟。唐·杜甫〈义鹘行〉:「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
  2. 勇敢杰出的人或强大的国家。如:「战国七雄」、「一代枭雄」。《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
  3. 胜利。《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1. 阳性的或指生物中能产生精细胞的。如:「雄鸭」、「雄鸡」。《诗经·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2. 超群的、杰出的。《三国志·卷二二·魏书·陈矫传》:「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
  3. 威武有力。如:「雄壮」。唐·刘禹锡〈奉送裴司徒令公自东都留守再命太原〉诗:「行色旌旗动,军声鼓角雄。」
凯歌(凱歌)kǎi gē
(1).谓唱胜利之歌。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短簫鐃歌,军乐也……《周礼》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军大献则令凯歌者也。”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千万,恢復 幽 蓟 ,逐彊虏於穷莫,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清 戴名世 《程之藩传》:“一日统兵杀贼,凯歌旋。颁赏有首功而无俘获,疑之,验所杀多良民。” 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鱉,谈笑凯歌还。”
(2).胜利之歌。 唐 陈子昂 《为建安王答王尚书书》:“事同破竹,无待剪茅;坐听凯歌,预用欣慰。”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一折:“人唱着凯歌回。”《水浒传》第五回:“ 周通 大怒,赶向前来喝一声,众小嘍囉一齐都上……劫了车子财物,和着凯歌,慢慢地上山来。”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我在凯歌声里来到了 朝鲜 。”  ——《漢語大詞典》
声 ( 聲 ) shēng
声 [ shēng ]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4. 名誉:名~。
  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里 ( 裏 裡 ) lǐ《國語辭典》

里 [ lǐ ]

  1. 居所、居处。《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孟子·离娄下》:「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2. 街坊、巷弄。《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技。」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
  3. 故乡。如:「故里」。《文选·江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
  4. 今地方政府行政区域之一。在镇之下,邻之上,与村平行。
  5.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古代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今以一公里等于一千公尺。
  6. 内部。元·马致远〈四块玉·佐国心〉曲:「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通「里」。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拥 ( 擁 ) yōng
拥 [ yōng ]
  1. 抱:~抱。
  2. 围着:前呼后~。
  3. 推举,爱护:~戴。~护。
  4. 聚到一块:~挤。簇~。
  5. 具有:~有。
  6. 遮蔽:~蔽(亦作“壅蔽”)。~塞()。
元戎 yuán róng
(1).大的兵车。《诗·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朱熹 集传:“元,大也。戎,戎车也。”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驍骑十万,元戎轻武,长轂四方,雷輜蔽路。” 唐 杨炯 《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元戎十乘,驱 卫 霍 於前军;甲士三千,列 孙 吴 於后殿。”
(2).大军。《史记·三王世家》:“虚御府之藏以赏元戎,开禁仓以振贫穷。”《汉书·董贤传》:“统辟元戎,折衝绥远。” 颜师古 注:“元戎,大众也。” 宋 苏轼 《除苗授殿前副都指挥使制》:“出总元戎,作先声於士气;入为环尹,寓军政于国容。” 清 秦松龄 《杂感》诗:“ 关陇 车书此日同,相公拜命领元戎。”
(3).主将,统帅。 南朝 陈 徐陵 《移齐王》:“我之元戎上将,协力同心,承禀朝謨,致行明罚。” 唐 柳宗元 《故连州员外司马凌君权厝志》:“以谋画佐元戎,常有大功。”《老残游记》第六回:“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陈毅 《开国小言》诗:“元首耀北辰,元戎雄 泰岱 。”
(4).军器名,弩的一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 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 亮 ﹞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