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于戏(於戲)yú xì
亦作“ 於熙 ”。 犹於乎。感叹词。《礼记·大学》:“《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史记·三王世家》:“皇帝使御史大夫 汤 庙立子 閎 为 齐王 。曰:‘於戏,小子 閎 ,受兹青社!’” 司马贞 索隐:“於戏,音呜呼。戏,或音羲。”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於熙文考,天授弘造,渊玄其深,巍峩其高!” 唐 吴少微 《哭富嘉谟》诗:“吾友适不死,於戏社稷臣。”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於戏盛德事,慨想 轩 与 羲 。” ——《漢語大詞典》
众 ( 眾 衆 ) zhòng
众 [ zhòng ]
- 许多:与“寡”相对:~人。~多。~矢之的。芸芸~生。
- 许多人:大~。群~。民~。~口铄金。~目睽睽。~叛亲离。~擎易举。
关 ( 關 ) guān
关 [ guān ]
- 闭,合拢:~门。~闭。~张。~停并转(zhǎn)。
- 拘禁:~押。~禁。
- 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口。~隘。~卡(qiǎ)。~塞(sài)。~津。嘉峪~。
- 征收进出口货税的机构:海~。~税。
- 重要的转折点,不易度过的时机:~节。难~。年~。
- 牵连,联属:~连。~联。~心。~涉。~乎。~注。~于。有~。
- 旧指发给或支领薪饷:~饷。
- 姓。
那 nà/nǎ/nèi/nā《國語辭典》
那 [ nà ]
形- 指示词。指比较远的人、事、物。相对于「这」。如:「我很喜欢那个人。」、「那件东西你要不要?」宋·辛弃疾〈丑奴儿·千峰云起〉词:「山那畔,别有人间。」
- 表承接、转折的语气。如:「你要是没空,那我找别人陪我去。」
那 [ nǎ ]
代- 表示疑问。如:「他去那里了?」唐·王建〈寒食行〉:「纸钱那得到黄泉?」
- 怎。宋·辛弃疾〈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词:「那堪愁上更添愁。」
那 [ nèi ]
代- 指示词。单数用法,指比较远的人、事、物。为「那(ㄋㄚˋ)一」合音成ㄋㄞˋ,再转成ㄋㄟˋ。如:「我很欣赏那个人。」
那 [ nā ]
名- 姓。如明代有那鉴。
那 [ nuó ]
动- 移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新人那步过高堂。」同「挪 」。
- 多。《诗经·小雅·桑扈》:「受福不那。」汉·郑玄·笺:「那,多也。」
- 安定。《诗经·小雅·鱼藻》:「有那其居。」汉·郑玄·笺:「那,安貌。」
- 如何、奈何。《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晋·杜预·注:「那犹何也。」唐·杜甫 〈夜归〉诗:「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
- 《诗经·商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那〉,祀成汤也。」指颂扬祭祀汤王典礼的音乐和谐美盛之诗。本章二句为:「猗与那与,置我鼗鼓。」猗那二字连用,美盛之貌。与,兮也。置,树立也。鞉鼓,有柄的小鼓。
那 [ něi ]
代- 表示疑问。通「哪」。为「那(ㄋㄚˇ)一」合音成ㄋㄞˇ,再转成ㄋㄟˇ。如:「王维是那朝代的人?」《儒林外史·第一回》:「县里人那个不晓得?」
及 jí《國語辭典》
及 [ jí ]
動- 到、到達。如:「及至」、「及第」、「推己及人」。《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唐·李頎〈送陳章甫〉詩:「鄭國遊人來及家,洛陽行子空歎息。」
- 趕得上。如:「及時」、「及早」、「來得及」、「迅雷不及掩耳」。
- 比得上。《論語·公冶長》:「非爾所及也。」唐·李白〈贈汪倫〉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牽涉、發生關係。如:「波及」、「涉及」、「言不及義」。
- 古君位傳襲制度中兄弟相傳。如:「兄終弟及」。《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
- 與、和。《書經·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唐·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鸦骨(鸦骨)
本草附方虚劳瘵疾用乌鸦一只入人参片花椒各五钱缝合水煮熟食以汤下鸦骨参椒焙研枣肉丸服 ——《骈字类编》
六师(六師)liù shī
周 天子所统六军之师。《书·康王之诰》:“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 曾运乾 正读:“六师,天子六军。 周 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师。”《孟子·告子下》:“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后以为天子军队之称。《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尽力输诚,奬厉六师……以寧社稷,以报万分。” 唐 许敬宗 《奉和入潼关》诗:“济 潼 紆万乘,临 河 耀六师。”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及车驾将至,冰骤坚,六师毕济。”亦泛指全部军队。参见“ 六军 ”。 ——《漢語大詞典》
魂 hún《國語辭典》
魂 [ hún ]
名- 人的精气。如:「灵魂」、「三魂七魄」、「借尸还魂」。《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西游记·第一二回》:「是我太宗皇帝死去三日,还魂复生。」
- 泛指各种事物的精神。如:「国魂」。唐·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词〉:「千里涵空澄水魂,万枝破鼻飘香雪。」宋·苏轼〈再用松风亭下梅花盛开韵〉:「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 人的神志、意念。如:「神魂颠倒」、「黯然魂销」。唐·许敬宗〈谢𠡠书表〉:「引领天庭,望丹霄而结恋;驰魂魏阙,惧黄落而长违。」
返 fǎn《國語辭典》
返 [ fǎn ]
动- 回来。如:「流连忘返」、「去而复返」。唐·楼颖〈西施石〉诗:「一去姑苏不复返,岸旁桃李为谁春。」
- 归还。晋·干宝《搜神记·卷四》:「俟汝至石头城,返汝簪。」《聊斋志异·卷九·乔女》:「宰按之,果真,穷治诸无赖,尽返所取。」
- 折回。如:「回光返照」。
- 更换。《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烈然,返瑟而弦。」
李 lǐ《國語辭典》
李 [ lǐ ]
名- 植物名。薔薇科櫻屬,落葉喬木。葉互生,倒披針形或倒卵形,葉緣呈鋸齒狀。春天開白花。果實為圓卵形,熟時為紅紫色或黃色,味酸,可供生食或作蜜餞用。
- 姓。如唐太宗李世民。
生还(生還)shēng huán
活着回来。《东观汉记·岑彭传》:“嚣尾击诸营, 彭 师殿,东入 弘农 界。百姓持酒肉迎军,曰,蒙将军为后拒,全子弟得生还也。” 唐 杜甫 《喜达行在所》诗之二:“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金 元好问 《桐川与仁卿饮》诗:“已分故人成死别,寧知尊酒对生还。” 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第二四章:“在中美合作所里,除了越狱,没有任何生还的可能。”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