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怀风木悲,没齿殊未已。
我昔童丱时,蒙养绝浮靡。
朝夕常趋庭,颇解学诗礼。
奈何才弱冠,早已失怙恃。
徒怀风木悲,没齿殊未已。
及余生两雏,将以托宗祀。
既欲承箕裘,当令业经史。
无何我多故,谪戍向边鄙。
迢迢父子心,隔越数千里。
惟恐有存殁,不暇较贤否。
漂流无定居,岁月动盈纪。
幸余初还家,无恙共惊喜。
踉跄拜我前,并立肩可比。
弱质虽成人,愚呆诚可耻。
大儿仅识丁,唯足代耘耔。
小儿复痴顽,真乃豚犬耳。
近令亲笔砚,十日书一纸。
我欲痛责渠,隐忍辄中止。
邢君义方训,诸郎尽贤嗣。
芝兰满阶庭,玉树映屏几。
岁时行具庆,称寿罗拜跽。
嘉宾每过从,迎立具甘旨。
瞻彼天伦间,蔼若和风里。
椿桂同敷荣,雨露光薿薿。
缅怀燕山窦,今昔良可拟。
所云阴报德,谅亦自兹始。
诗成发三叹,愧我曷能企。
岂惟颂君贤,尤当示吾子。
朝夕常趋庭,颇解学诗礼。
奈何才弱冠,早已失怙恃。
徒怀风木悲,没齿殊未已。
及余生两雏,将以托宗祀。
既欲承箕裘,当令业经史。
无何我多故,谪戍向边鄙。
迢迢父子心,隔越数千里。
惟恐有存殁,不暇较贤否。
漂流无定居,岁月动盈纪。
幸余初还家,无恙共惊喜。
踉跄拜我前,并立肩可比。
弱质虽成人,愚呆诚可耻。
大儿仅识丁,唯足代耘耔。
小儿复痴顽,真乃豚犬耳。
近令亲笔砚,十日书一纸。
我欲痛责渠,隐忍辄中止。
邢君义方训,诸郎尽贤嗣。
芝兰满阶庭,玉树映屏几。
岁时行具庆,称寿罗拜跽。
嘉宾每过从,迎立具甘旨。
瞻彼天伦间,蔼若和风里。
椿桂同敷荣,雨露光薿薿。
缅怀燕山窦,今昔良可拟。
所云阴报德,谅亦自兹始。
诗成发三叹,愧我曷能企。
岂惟颂君贤,尤当示吾子。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徒 tú《國語辭典》
徒 [ tú ]
動- 步行。《說文解字·辵部》:「徒,步行也。」《易經·賁卦·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 步卒、兵卒。《詩經·魯頌·閟宮》:「公徒三萬。」《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 人,多指壞人。如:「暴徒」、「匪徒」、「不法之徒」。
- 服膺、信仰某一宗教或學說的人。如:「信徒」、「教徒」、「基督徒」、「佛教徒」。
- 門人、弟子。如:「學徒」、「門徒」、「徒弟」。《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一種拘禁犯人,強服勞役的刑罰。如:「無期徒刑」、「他被判有期徒刑二年,得併科罰金。」
- 空的,不憑藉什麼的。如:「徒手搏虎」、「徒手體操」。
- 但、僅。如:「徒增煩惱」。《孟子·公孫丑上》:「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 白白的、平白。如:「徒然」、「徒勞無功」、「徒託空言」。漢·無名氏〈長歌行〉:「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卻、竟然。《莊子·天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荀子·子道》:「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
怀 ( 懷 ) huái《國語辭典》
- 「懷 」的異體字。
风木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奉养。典出《韩诗外传》。 宋 刘宰 《分韵送王去非之官山阴得再字》:“桃李春正华,风木养不待。”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宴会》:“ 温嶠 今日正可承欢养志,报效劬劳,岂敢浮慕勛名,遗忧风木。” ——《漢語大詞典》
悲 bēi《國語辭典》
悲 [ bēi ]
动- 哀伤。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思念、顾念。《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 哀痛。如:「忍悲」、「含悲」、「乐极生悲」。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 佛学中拔除众生痛苦的行为、心境。如:「慈悲」。
- 哀伤的。《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 凄厉的。如:「悲曲」、「悲声」。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没齿(没齒)mò chǐ
(1).终身。《论语·宪问》:“夺 伯氏 駢邑 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汉书·萧望之传》:“下走将归 延陵 之皋,修农圃之畴,畜鸡种黍,竢见二子,没齿而已矣。” 唐 杜甫 《舟中苦热遣怀》诗:“吾非丈夫特,没齿埋冰炭。” 明 沈鲸 《双珠记·人珠还合》:“我頽龄罹彼百凶,甘没齿煢煢寡终,何期儿女封。” 王国维 《屈子文学之精神》:“有遯世无闷,嚣然自得以没齿者矣。”
(2).指老年。 晋 陶潜 《与子俨等疏》:“兄弟同居,至於没齿。”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腊婆国》:“始自诞灵,洎乎没齿,貌无瞋色,手不害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闵预》:“阿鼻之罪孽难消,没齿而声名尽堕。”
(3).指死;死后。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四:“夫自开国以来,将相大臣,功名富贵烜赫一时者多矣,没齿之后,陵谷变迁,不能保其坟墓者有矣。” 清 唐孙华 《哭大兄允中》诗之二:“没齿人争推善士,始知用拙道逾尊。” ——《漢語大詞典》
(2).指老年。 晋 陶潜 《与子俨等疏》:“兄弟同居,至於没齿。”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腊婆国》:“始自诞灵,洎乎没齿,貌无瞋色,手不害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闵预》:“阿鼻之罪孽难消,没齿而声名尽堕。”
(3).指死;死后。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四:“夫自开国以来,将相大臣,功名富贵烜赫一时者多矣,没齿之后,陵谷变迁,不能保其坟墓者有矣。” 清 唐孙华 《哭大兄允中》诗之二:“没齿人争推善士,始知用拙道逾尊。” ——《漢語大詞典》
殊 shū《國語辭典》
殊 [ shū ]
動- 斬首、殺死。《說文解字·歺部》:「殊,死也。」清·段玉裁·注:「凡漢紹云殊死者,皆謂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離,故曰殊死。」《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傳》:「或夷由未殊,顛狽頓躓,蝡蝡蟫蟫。」
- 斷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斷其後之木而弗殊。」《漢書·卷八·宣帝紀》:「蓋聞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殊。」
- 超過。《後漢書·卷三四·梁統傳》:「母氏年殊七十。」唐·章懷太子·注:「殊,猶過也。」《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於胡越。」
- 區別。《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三國魏·曹植〈節遊賦〉:「觀靡靡而無終,何渺渺而難殊。」
- 不同的、互異的。如:「殊途同歸」。《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
- 特別的、異常的。如:「殊榮」。《晉書·卷五二·阮种傳》:「弱冠有殊操,為嵇康所重。」《資治通鑑·卷四二·漢紀三十四·光武帝建武八年》:「帝聞而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會,待融等以殊禮。」
- 拚死、決死。《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 非常、極、甚。如:「殊為失當。」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武彝山日記》:「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 猶、尚。《文選·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圓景早已滿,佳人殊未適。」唐·白居易〈早蟬〉詩:「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未已 wèi yǐ
不止;未毕。《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唐 韩愈 《天星送杨凝郎中贺正》诗:“正当穷冬寒未已,借问君子行安之?” 宋 周邦彦 《蓦山溪·大石》词:“落日媚 沧洲 ,泛一棹、夷犹未已。” 明 刘基 《漫成》之二:“一寸愁心千万里,不见行人应未已。”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二人喜其词致,谈至月上未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