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地僻
唐 杜甫 田舍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唐 刘长卿 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 地僻方言异,身微俗虑并。
唐 戴叔伦 山居即事 地僻生涯薄,山深俗事稀。 ——《骈字类编》
唐 刘长卿 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 地僻方言异,身微俗虑并。
唐 戴叔伦 山居即事 地僻生涯薄,山深俗事稀。 ——《骈字类编》
鸟 ( 鳥 ) niǎo
鸟 [ niǎo ]
- ◎ 脊椎动物的一纲,温血卵生,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一般能飞:~类。候~。益~。~语花香。
群 qún《國語辭典》
群 [ qún ]
名- 相聚一起的人或物。如:「鳥群」、「三五成群」、「鶴立雞群」。《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唐·白居易〈與元九書〉:「群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
- 量詞。計算群聚的人或物的單位。如:「一群牛」、「一群小孩」。《紅樓夢·第二七回》:「只見寶釵出來了,寶玉、襲人一群人都送了出來。」
- 聚集、聚合。《國語·齊語》:「令夫士,群萃而州處。」《荀子·勸學》:「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 眾多。如:「群英」、「群經諸子」。《禮記·中庸》:「體群臣也。」唐·王勃〈滕王閣序〉:「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
- 成群的。如:「群島」、「群峰」、「群居」。
- 群集、成群。如:「群起而攻之。」《楚辭·屈原·九章·懷沙》:「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逸 yì《國語辭典》
逸 [ yì ]
动- 逃亡、逃跑。《说文解字·兔部》:「逸,失也,兔谩𫍙善逃也。」《左传·桓公八年》:「随师败绩,随侯逸。」《北史·卷六·齐高祖神武帝本纪》:「见一赤兔,每搏辄逸。」
- 奔跑。《国语·晋语五》:「马逸不能止,三军从之。」三国吴·韦昭·注:「逸,奔也。」
- 散失。《书经·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
- 释放。《左传·成公十六年》:「明日复战,乃逸楚囚。」
- 放荡的。《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
- 隐逸的。如:「逸老」。《汉书·卷一○·成帝纪》:「故官无废事,下无逸民。」
- 超群的、超绝的。如:「逸才」。《老残游记·第一○回》:「六七八段,间以曼衍,愈转愈清,其调愈逸。」
- 快速的。《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故英人乘斯时也,犹逸禽之赴深林。」
- 舒适、安乐。《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
- 隐士。《北史·卷三一·高允传》:「帝乃虚求,搜贤采逸,岩隐投竿,异人并出。 」唐·李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提盘饭霜栗。」
- 过失。《书经·盘庚上》:「予亦拙谋,作乃逸。」汉·孔安国·传:「逸,过也。」
天寒
唐 杜甫 佳人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唐 杜甫 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二首 其一 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唐 王维 阙题二首 其一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唐 高适 入昌松东界山行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唐 李益 秋晚溪中寄怀大理齐司直 天寒清洛苑,秋夕白云司。
唐 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 日落方收鼓,天寒更炙笙。
唐 项斯 边游 天寒明堠火,日晚裂旗风。
唐 罗隐 奉使宛陵别二三从事 豫章地暖矜千尺,越峤天寒愧一枝。
唐 灵澈 宿东林寺 天寒猛虎叫岩雪,林下无人空有月。
唐 皎然 从军行五首 其五 雾暗津蒲失,天寒塞柳疏。
元 袁桷 次韵善之杂兴三首 其一 日落长镵柄,天寒白苧衣。 ——《骈字类编》
唐 杜甫 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二首 其一 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唐 王维 阙题二首 其一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唐 高适 入昌松东界山行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唐 李益 秋晚溪中寄怀大理齐司直 天寒清洛苑,秋夕白云司。
唐 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 日落方收鼓,天寒更炙笙。
唐 项斯 边游 天寒明堠火,日晚裂旗风。
唐 罗隐 奉使宛陵别二三从事 豫章地暖矜千尺,越峤天寒愧一枝。
唐 灵澈 宿东林寺 天寒猛虎叫岩雪,林下无人空有月。
唐 皎然 从军行五首 其五 雾暗津蒲失,天寒塞柳疏。
元 袁桷 次韵善之杂兴三首 其一 日落长镵柄,天寒白苧衣。 ——《骈字类编》
山翠 shān cuì
翠绿的山色。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春夜应令》:“水光悬荡壁,山翠下添流。” 唐 王维 《华子冈》诗:“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宋 欧阳修 《逸老亭》诗:“池光开小幌,山翠入重城。” 清 厉鹗 《永兴寺二雪堂晓起看绿萼梅》诗:“是时春空霽,山翠争便娟。” ——《漢語大詞典》
疏 shū《國語辭典》
疏 [ shū ]
動- 開通、使通暢。如:「疏通」。《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 分散、散開。如:「疏散人群」。
- 清除、排解。《國語·楚語上》:「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
- 刻鏤、雕繪。《文選·張衡·西京賦》:「何工巧之瑰瑋,交綺豁以疏寮。」唐·張說〈蒲津橋贊〉:「又疏其舟閒,畫其鷁首。」
- 稀少、稀闊。如:「疏林」、「疏星」、「疏疏落落幾戶人家」。
- 不親近、不熟悉。如:「人地生疏」、「親疏遠近」。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 粗心、不注意、不細密。如:「人為疏忽」。《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其於計疏矣。」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七·象數一》:「落下閎曆法極疏,蓋當時以為密耳。」
- 空虛、不實在。如:「空疏」、「才疏學淺」。《三國演義·第八五回》:「愚才疏智淺,恐不堪當此任。」
- 粗糙、不精細。《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唐·韓愈〈山石〉詩:「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 窗。《史記·卷二三·禮書》:「疏房床笫几席,所以養體也。」
- 窗上的刻鏤花紋。《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爾乃懸棟結阿,天窗綺疏。」
- 蔬果。《淮南子·主術》:「夏取果蓏,秋畜疏食。」通「蔬」。
疏 [ shù ]
名- 闡明經義或古注的文字。如:「注疏」、「義疏」。唐·柳冕〈與權德輿書〉:「其有明聖人之道,盡六經之意,而不能誦疏與注,一切棄之。」
- 古代臣下進呈君王的奏章。如:「上疏」。唐·杜甫〈秋興〉詩八首之三:「匡衡抗疏功名簿,劉向傳經心事違。」
- 書信。唐·杜甫〈潭州送韋員外牧韶州〉詩:「洞庭無過雁,書疏莫相忘。」
- 分條陳述、記錄。《漢書·卷五四·蘇建傳》:「初桀、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數疏光過失予燕王,令上書告之。」
疏 [ sū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