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一开钩党禁,复录矢忠儒。

王跂明代〕《偶成十八韵

石显方含宪,匡衡实要枢。
甘陈功屡抑,堪猛眷终诛。
奏固阴司草,阿新浪结徒。
祸胎成唯诺,国柄博睢盱。
日月宁无照,风云亦有衢。
大横芒已耀,小畜血仍孚。
巾褐无遗壑,旌蒲更满途。
一开钩党禁,复录矢忠儒。
喜簿初矜宠,哀郎竟戮谀。
降娄门莠烂,渴蜺井桐枯。
红朽群窥指,高明魅啸呼。
登墙负子险,据地刎喉愚。
受爵一方怨,辞权万指孤。
真人疑冠玉,假鬼诋匏壶。
子羽何嫌面,维摩好施须。
悲歌终日夜,乐酒且须臾。
门下谁弹铗,闺中孰窃符?蔡雍倘相识,定为一长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开钩党矢忠

一开(一开)
晋书郭璞传见一阖下倖唐书宇文融传赞开元中宇文融始以言利得 度帝方调兵食故议取隐户剩田以中主欲利说一开天子恨得之晚不十年而取宰相虽后得罪而追恨融才有所未尽也 隋遗录越溪进耀光绫绫纹突起时有光彩越人乘樵风舟泛于石帆山下收野茧缲之缲丝女夜梦神人告之禹穴三千年一开汝所得野茧即江淹文集中壁鱼所化也  ——《骈字类编》
钩党(鉤黨)gōu dǎng
谓相牵引为同党。《后汉书·灵帝纪》:“中常侍 侯覧 讽有司奏前司空 虞放 ,太僕 杜密 ……皆为鉤党,下狱,死者百餘人。” 李贤 注:“鉤谓相牵引也。”《文选·范晔〈宦者传论〉》:“因復大考鉤党,转相诬染。” 李周翰 注:“鉤党,谓鉤取諫者同类,使转相诬谤而杀之也。” 明 杨琏 《龙膏记·起衅》:“非全气体曾鉤党,变仓皇有谁相信,须防。”  ——《漢語大詞典》
禁 jīn/jìn《國語辭典》

禁 [ jìn ]

  1. 制止。如:「禁烟」、「严禁烟火」、「禁倒垃圾」。
  2. 拘押。如:「拘禁」、「囚禁」。《辽史·卷一一二·逆臣传·耶律重元传》:「先是契丹人犯法,例须汉人禁勘,受枉者多。」
  1. 避讳、忌讳的事。如:「入国问禁」、「时禁」。汉·王充《论衡·讥日》:「衰世好信禁,不肖君好求福。」
  2. 法律、习俗所不允许的行为。如:「酒禁」、「宵禁」。《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高柔传》:「亲田者既减,加顷复有猎禁。」
  3. 古时称天子居住的地方。如:「宫禁」、「紫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

禁 [ jīn ]

  1. 承担、受得住。如:「弱不禁风」、「禁不起风吹日晒」。《红楼梦·第五一回》:「小姑娘们冷风朔气的,别人还可,第一,林妹妹如何禁得住?就连宝兄弟也禁不住!」
  1. 耐,多指物体的耐用而言。如:「这双鞋真禁穿!」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1.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2. 同「復 」(一)​。

复 [ fòu ]

  1. 同「復 」(二)​。
录 ( 錄 録 ) lù
录 [ lù ]
  1. 记载,抄写:记~。载~。抄~。~供。
  2. 记载言行或事物的书册:语~。目~。回忆~。
  3. 采取,任用:~取。收~。~用。甄~(经审查鉴别而任用)。
矢忠 shǐ zhōng
立誓效忠。 宋庆龄 《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我们要永远矢忠于这种信心。”  ——《漢語大詞典》
儒 rú《國語辭典》

儒 [ rú ]

  1. 术士,古代指有某种特殊技能或知识的人。《说文解字·人部》:「儒,术士之偁。」《周礼·天官·大宰》:「四曰儒,以道得民。」汉·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2. 学者、读书人。如:「博学鸿儒」。《红楼梦·第一回》:「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一个穷儒。」
  3. 孔子所创的思想学派。《孟子·尽心下》:「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4. 参见「[[侏儒]]」条。
  1. 懦弱畏事。《魏书·卷八八·良吏传·序》:「是故搏击为侯,起不旋踵;儒弱贻咎,录用无时。」通「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