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萧斋冻雨檐花落,纸帐夜寒灯影薄。

王汝玉明代〕《题梅花卷为顾御史赋

我家家在吴山住,路入梅花最深处。天空岁晚雪纷飞,绕屋寒香千万树。

花时日日醉花边,酒醒长吟花下眠。听到翠禽啼欲断,任教明月照青天。

自从游宦京华久,梦绕花前与花后。故山花发想依然,何逊才华已非旧。

霜台御史绣衣人,藏得横斜水面真。一幅齐纨裁皎雪,笔端浑是玉精神。

萧斋冻雨檐花落,纸帐夜寒灯影薄。恍然相对似还家,春信依稀生绿萼。

绿萼春生日渐多,故山归计尚蹉跎。玉堂日赐宫壸酒,其耐梅花似雪何。

何当便赴看花约,莫待江天吹晓角。诗成却向画中题,酒熟空思花下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萧斋冻雨檐花纸帐夜寒灯影

萧斋(蕭齋)xiāo zhāi
唐 张怀瓘 《书断》:“ 武帝 造寺,令 萧子云 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字存焉。 李约 竭产自 江 南买归东 洛 ,建一小亭以翫,号曰‘萧斋’。”后人称寺庙、书斋为“萧斋”。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道人灵一》:“故有颠顿文场之人,憔悴江海之客,往往裂冠裳,拨矰缴,杳然高迈,云集萧斋。” 明 唐寅 《送行》诗:“萧斋烦扫榻,为我醉眠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聊斋自志》:“萧斋瑟瑟,案冷疑冰。”  ——《漢語大詞典》
冻雨(凍雨)dòng yǔ
冷雨,寒雨。 南朝 梁简文帝 《玄圃纳凉诗》:“飞流如冻雨,夜月似秋霜。” 唐 宋璟 《梅花赋》:“冻雨晚湿,夙露朝滋,又如 英 皇 泣於 九疑 。” 宋 苏轼 《游三游洞》诗:“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屨冻苍苔滑。” 清 黄景仁 《岁暮怀人》诗:“打窗冻雨翦灯风,拥鼻吟残地火红。” 茅盾 《虹》九:“彤云密布的长空此时洒下些轻轻飘飘的快要变成雪花的冻雨。冬的黑影已经在这里叩门了。”
涷雨,暴雨。冻、涷,《说文》本为两字,暴雨义应作“涷”,因两字形义相近,古籍刊本往往作“冻”。《淮南子·览冥训》:“若乃至於玄云之素朝,阴阳交争,降扶风,杂冻雨,扶摇而登之,威动天地,声震海内。” 高诱 注:“冻雨,暴雨也。” 唐 杜甫 《枯柟》诗:“冻雨落流胶,衝风夺佳气。”一本作“ 涷 ”。 宋 黄庭坚 《书磨崖碑后》:“断崖苍蘚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清 唐孙华 《喜雨》诗:“山云既楼起,冻雨旋盆倾,高下竝沾溉,溪壑皆渟泓。”  ——《漢語大詞典》
檐花(簷花)yán huā
靠近屋檐下边开的花。 唐 李白 《赠崔秋浦》诗:“山鸟下听事,簷花落酒中。” 唐 杜甫 《醉时歌》:“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簷花落。” 赵次公 注:“簷花近乎簷边之花也。学者不知所出,或以簷雨之细如水,或遂以簷花为簷雨之名。故特为详之。” 宋 周邦彦 《隔浦莲近拍·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词:“浮萍破处,簷花帘影颠倒。”  ——《漢語大詞典》
落 là/luò/lào《國語辭典》

落 [ luò ]

  1. 脱落、凋坠。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一四:「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宋·秦观〈一斛珠·碧云寥廓〉词:「江山满眼今非昨,纷纷木叶风中落。」
  2. 掉下、降低。如:「落泪」、「落价」。唐·李商隐〈常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 陷入、掉入。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晋书·卷五四·陆云传》:「于水中顾见其影,因大笑落水,人救获免。」
  4. 除去。唐·刘长卿〈戏赠干越尼子歌〉:「厌向春江空浣沙,龙宫落发披袈裟。」《宋史·卷三○四·刘师道传》:「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
  5. 掉在后面。唐·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诗:「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6. 衰败。如:「衰落」、「家道中落」。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
  7. 停留。如:「落脚」、「话音未落」。唐·刘长卿〈入桂渚次砂牛石穴〉诗:「片帆落桂渚,独夜依枫林。」
  8. 留下。如:「落款」、「不落痕迹」。
  9. 得到。《红楼梦·第三四回》:「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是造化了。」
  10. 归属。如:「重担落在谁身上?」唐·杜甫〈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诗:「不意青草湖,扁舟落吾手。」
  1. 掉下的、凋零的。如:「落英缤纷」。唐·白居易〈长恨歌〉:「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2. 余留的。《石点头·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我只当做个老丫头,情愿以大作小,服事你终身。拾些残头落脚,量不占住你正扇差徭,一举两得,可好么?」
  3. 稀疏、冷清的。如:「寥落」、「疏落」。《史记·卷一二○·郑当时传》:「家贫,宾客益落。」
  4. 伶俐。如:「俐落」。
  1. 人所聚居的地方。如:「村落」、「部落」。唐·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2. 停留、停顿的地方。如:「下落」、「著落」。
  3. 量词。计算成堆成叠物品的单位。如:「一落书」、「两落碗」。
  4. 姓。如汉代有落闳。

落 [ là ]

  1. 遗漏、忘记。如:「丢三落四」、「我的皮匣子落在家里了。」
  2. 掉在后面、跟不上。如:「我们一伙人登山,他总是落在后头。」

落 [ lào ]

  1. 参见「落子」、「莲花落」等条。
  1. 降落。如:「鸟儿落在树上。」
  2. (一)​之又音。
纸帐(紙帳)zhǐ zhàng
以藤皮茧纸缝制的帐子。据 明 高濂 《遵生八笺》卷八记载,其制法为:“用藤皮茧纸缠於木上,以索缠紧,勒作皱纹,不用糊,以线折缝缝之。顶不用纸,以稀布为顶,取其透气。” 宋 苏轼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诗:“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倦来眠纸帐,閒暇理丝桐,好不安閒自在。” 清 黄景仁 《二十夜》诗:“破窗蕉雨夜还惊,纸帐风来自作声。”  ——《漢語大詞典》
夜寒
唐 卢纶 送渭南崔少府归徐郎中幕 夜寒逢雪处,日暖到村时。
唐 王涣 惆怅诗十二首 其六 夜寒春病不胜怀,玉瘦花啼万事乖。
《韵府拾遗 寒韵》:隋炀帝冬夜诗月影含冰冻风声凄夜寒  ——《骈字类编》
灯影(燈影)dēng yǐng
(1).灯光。 唐 沈佺期 《夜游》诗:“月华连昼色,灯影杂星光。” 明 孟称舜 《娇红记·明妖》:“我覷他灯影下庞儿无恙。”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八章:“门首的灯影中站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
(2).物体在灯光下的投影。 南唐 陈陶 《题豫章西山香城寺》诗:“ 祗园 树老梵声小, 雪岭 花香灯影长。”
(3).指 灯影峡 。在 长江 西陵峡 。 郭沫若 《再出夔门》诗:“ 唐僧 师弟立山头, 灯影 联翩猪与猴。”  ——《漢語大詞典》
薄 báo/bó/bò《國語辭典》

薄 [ ​bó ]

讀音
  1. 不厚的。《詩經·小雅·小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2. 稀疏的。南朝梁·何遜〈入塞示南府同僚詩〉:「薄雲巖際出,初月波中上。」
  3. 貧瘠、不肥沃。如:「薄田」。
  4. 微不足道。如:「薄禮」、「薄技」。
  5. 卑賤。如:「出身微薄」。
  6. 不敦厚。如:「刻薄」、「薄情」。
  7. 不尊重。如:「輕薄」。
  1. 草木叢生的地方。《文選·鮑照·蕪城賦》:「灌莽杳而無際,叢薄紛其相依。」
  2. 簾子。《禮記·曲禮上》:「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
  3. 姓。如明代有薄珏。
  1. 減輕、減損。《左傳·成公十八年》:「禁淫慝,薄賦斂,宥罪戾。」
  2. 迫近、接近。《文選·李密·陳情表》:「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3. 附著。《楚辭·屈原·九章·涉江》:「腥臊並御,芳不薄兮。」
  4. 侵入。《荀子·天論》:「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
  5. 鄙視。如:「厚此薄彼」、「妄自菲薄」。《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
  1. 輕微的。《論語·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薄 [ bò ]

  1. 參見「薄荷 」條。

薄 [ ​báo ]

語音
  1. 1的語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