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得意觖望亦常事,所贵自宝如璜琮。

王祎明代〕《十一月十日宿陈敬初馆中临别有作

岁十一月当严冬,江湖水落潜蛟龙。
萧条长涂客旅散,而我买棹过吴淞。
兹行岂为饥饿逼,念子高谊来相从。
托交同门已十载,蒙被教益开愚蠢。
时时彼此互有激,譬持寸筵撞巨钟。
姑苏台前揽秋色,丽正门外寻春容。
中间欣戚每相系,要复终始犹丱蛩。
一自去春与子别,旌旗满眼纷纵横。
及兹相见恍如梦,中夜论议披心胸。
君言禄爵非所愿,但愿击壤歌时雍。
却因文章著不朽,韬晦养粹甘为农。
顾我所愿颇异子,谓欲与世相奔冲。
黄金铸印锦悬绶,时至未敢辞侯封。
丈夫出处虽二致,非系愚哲由乖逢。
得意觖望亦常事,所贵自宝如璜琮。
计长较短语辄久,坐听曙鼓声冬冬。
人生会合良不易,奈此物役相牵攻。
君留仍泛越来水,我去犹对金华峰。
区区离别不足惜,且复醉子双尊醲。
郊翱自附湜籍辈,此事远矣须追踪。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得意觖望常事

得意 dé yì
(1).领会旨趣。《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列子·仲尼》:“得意者无言,进知者亦无言。”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捷悟》:“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明 沈鲸 《双珠记·风鉴通神》:“义理一原须得意,知行两字在潜心。”
(2).犹得志。《管子·小匡》:“ 管仲 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 楚 ,则 楚 得意於天下;在 晋 ,则 晋 得意於天下,在 狄 ,则 狄 得意於天下。”《史记·六国年表》:“ 秦 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东巡 泰山 ,奏功皇天,具著显庸,明示得意。”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天子方举西巡狩之典,幸 五臺 ,示得意。” 刘绍棠 《乡土与创作》:“后来少年得意,一帆风顺。”
(3).称心,满意。今亦指骄傲自满,沾沾自喜。 汉 刘向 《列女传·黎庄夫人》:“ 黎庄夫人 者, 卫侯 之女, 黎庄公 之夫人也。既往而不同欲,所务者异,未尝得见,甚不得意。”《新唐书·柳公权传》:“尝书京兆 西明寺 《金刚经》,有 钟 、 王 、 欧 、 虞 、 褚 、 陆 诸家法,自为得意。” 宋 苏轼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诗之二:“得意诗酒社,终身鱼稻乡,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西游记》第三一回:“你凡事攛唆,是他个得意的好徒弟,你不救他,又寻 老孙 怎的?”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十二:“﹝ 小芹 ﹞过门之后,小两口都十分得意,邻居们都说是村里第一对好夫妻。”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三章:“ 陆希荣 得意地笑了笑,说:‘不瞒你说,我现在是西北潘记皮毛公司的副总经理。’”
(4).指及第。 唐 赵氏 《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期尔香浮曲水,夸得意於春风。”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释谚·得意》:“ 越 人以试雋为得意。”参见“ 春风得意 ”。  ——《漢語大詞典》
觖望 jué wàng
不满;怨望。《史记·荆燕世家》:“今 营陵侯 泽 ,诸 刘 ,为大将军,独此尚觖望。”《新唐书·叛臣传下·高骈》:“ 駢 久觖望,至是大喜,贡赋不絶。”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发兵助温》:“闻得 苏峻 因有功不报,觖望图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臣愚以为重旗员则 汉 人觖望,重 汉 员则旗人亦觖望,不平则鸣,将何能靖。”
企求;希望。《后汉书·臧洪传》:“今王室衰弱,﹝ 袁绍 ﹞无扶翼之意,而欲因际会,觖望非冀,多杀忠良,以立姦威。” 李贤 注引《前书音义》:“觖犹冀也。”《宋书·颜竣传》:“不如塞其端渐,杜其觖望,内修德化,外经边事,保境以观其衅,於事为长。”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百菊溪制府》:“公颇热中觖望, 韩旭亭 师尝曰:‘大器晚成,公无须躁进也。’” 章炳麟 《訄书·通法》:“凡 汉 世道路河渠之役,今难其费,彼举之径易者,无虑议院之效。后王觖望於斯制,如其初政,则因是也。”  ——《漢語大詞典》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1.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1.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1.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1.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常事 cháng shì
(1).上古指掌管政务的官员。《书·立政》:“ 文王 惟克厥宅心,乃克立兹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
(2).平常的事情;常有的事情。《公羊传·桓公四年》:“《春秋》之法常事不书。”《晋书·何遵传》:“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説平生常事,非貽厥孙谋之兆也。”《红楼梦》第五六回:“祖母溺爱孙子也是常事。”  ——《漢語大詞典》
所 suǒ《國語辭典》

所 [ suǒ ]

  1. 地方、处所。《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厥之谏我也,必于无人之所。」
  2. 恰当的位置。如:「死得其所」。《易经·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3. 量词。计算建筑物的单位。如:「一所房子」、「三所学校」。
  4. 约略计算之词。多置于数量、单位之后。《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续汉书志·第一一·天文志中》:「彗星出天船北,长二尺所。」
  5. 机关或机构的名称。如:「区公所」、「派出所」、「研究所」。
  6. 姓。如汉代有所忠、所辅。
  1. 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唐·杜甫〈示从孙济〉诗:「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2.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国语·鲁语上》:「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1. 假设、如果。《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1. 虚字。置在动词前,暗示动作达到的事物。如:「前所未闻」。《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的意思。如:「他的作品为一般青年人所喜爱。」
  1. 相当于「尚」、「还」。《乐府诗集·卷四六·清商曲辞三·无名氏·懊侬歌十四首之三》:「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贵 ( 貴 ) guì
贵 [ guì ]
  1. 价钱高,与“”相对:~贱(a.价格的高低;b.指人的地位高低;c.方言,无论如何)。春雨~如油。
  2. 指地位高:~族。~戚。~望(尊贵的门第和声望)。
  3. 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国。~庚(请问别人年龄)。~姓。~干(gàn )(问人要做什么)。
  4. 特别好的,重要的:~重(zhòng )。珍~。尊~。民为~。
  5. 值得看重,重视:可~。
  6. 指中国贵州省:云~高原。
  7. 姓。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宝 ( 寶 ) bǎo
宝 [ bǎo ]
  1. 玉器,泛指珍贵的东西:~贝。~剑。~物。~藏(zàng )。国~。财~。珍~。传(chuán)家~。如获至~。~贵。
  2. 帝王的印信,借指帝位:~座。登大~(皇帝登基)。
  3. 敬辞,用于称别人的,~地。~刹(称呼庙字)。~号(称呼别人的店铺)。
  4. 指金属货币:元~。
  5. 赌具的一种:开~。押~。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璜 huáng《國語辭典》

璜 [ huáng ]

  1. 半璧形的玉石。《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唐·韩愈、孟郊〈城南联句〉:「鹅肪截佩璜,文升相照灼。」
琮 cóng《國語辭典》

琮 [ cóng ]

  1. 古代一种用以祭地的祥瑞玉器,呈四角或八角的方柱形,中有圆孔。《说文解字·玉部》:「 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2. 姓。如宋代有琮师古。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