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东山择业何其贤,古人石刻今流传。

吴宽明代〕《题何刻工卷

女娲补天天不漏,卷石犹穿太山溜。
郢工运斤风欲生,斫出难供孙楚漱。
云根可断亦可转,磨砻几日方成就。
梁州之贡天下无,忽然跃出东山袖。
颂功载德绝妙辞,两手不停烦刻镂。
丞相中郎字奇古,右军率更笔深秀。
东山虽老眼犹明,一一犹能论结构。
空堂考击声丁丁,丝连镂缀如絺绣。
小或蝇头大或丈,深必因肥浅必瘦。
东山择业何其贤,古人石刻今流传。
周宣中兴文石鼓,李唐九成铭醴泉。
延陵墓上止十字,荐福寺里须千钱。
行人泪堕岘山下,过客手摹江水边。
其余诸刻难尽述,东山直视如无前。
百年独守三寸铁,姓名与石同贞坚。
回看巧技未旋踵,肆中野草浮荒烟。
昌黎河东如可作,梓人圬者堪同编。
只今东山既颓矣,子孙守之上慎旃。
闭门一日白石烂,党人之碑慎勿镌。
呜呼!党人之碑慎勿镌,千载之美,无使安民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东山何其古人石刻流传

东山(東山)dōng shān
(1).《诗·豳风·东山》:“我徂 东山 ,慆慆不归。” 朱熹 集传:“ 东山 ,所征之地也。”后因以代指远征或远行之地。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 玉汝 有爱妾 刘氏 ,将行,剧饮通夕…… 刘贡父 , 玉汝 姻党,即作小诗寄之以戏云:‘ 嫖姚 不復顾家为,谁谓 东山 久不归。’”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此去 东山 又 北山 ,镜中强半尚红颜。”
(2).《孟子·尽心上》:“ 孔子 登 东山 而小 鲁 。” 赵岐 注:“ 东山 ,盖 鲁 城东之高山。”后因以代指 鲁 地。 宋 李清照 《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祖生 齐 鲁 ,位下名高人比数……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 东山 一抔土。”
(3).据《晋书·谢安传》载, 谢安 早年曾辞官隐居 会稽 之 东山 ,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 东山 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 东晋 重臣。又, 临安 、 金陵 亦有 东山 ,也曾是 谢安 的游憩之地。后因以“东山”为典。指隐居或游憩之地。 唐 王维 《戏赠张五弟諲》诗之一:“吾弟 东山 时,心尚一何远!” 宋 沈遘 《吴正肃公挽歌辞》之一:“暂作 东山 去,还期 宣室 来。” 清 赵翼 《秋帆制府挽诗》:“南国烽烟悲远道, 东山 丝竹渺前尘。”
(4).代指 谢安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想象 东山 姿,缅怀 右军 言。” 清 顾炎武 《上吴侍郎旸》诗:“ 征虏 投壶暇, 东山 赌墅优。”
(5).泛指名高望重的人。 清 赵翼 《唐荆川先生读书处》诗之一:“并世文章无北地,当年声望此 东山 。” 赵朴初 《何满子·东山》词:“悄悄非关多病,三年不见 东山 。花事绸繆风又雨,更兼蜂妒鶯谗。”按,《人民文学》1977年第一期发表时附注云:“时见 江青 爪牙讲话,矛头指向 周总理 ,赋此书愤。”
(6).泛指东面的山。 宋 苏轼 《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 清 郑燮 《道情》之一:“一霎时波摇金影,驀抬头月上东山。” 杨朔 《雪浪花》:“那外国人想雇我的驴去逛东山。”
(7). 春秋 时少数民族 赤狄 别种 东山 皋落氏 的省称。《国语·晋语一》:“﹝ 晋献公 ﹞是故使 申生 伐 东山 ,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 韦昭 注:“ 东山 , 皋落氏 。”
(8). 南朝 梁 何胤 的别称。《南史·何胤传》:“初, 胤 二兄 求 点 并栖遁, 求 先卒,至是 胤 又隐。世号 点 为‘大山’, 胤 为‘小山’,亦曰‘东山’。”  ——《漢語大詞典》
择 ( 擇 ) zé/zhái
择 [ zé ]
     ◎ 挑拣,挑选:~取。~优。抉~。~善而从。饥不~食。
择 [ zhái ]
     ◎ 义同“择”(zé),用于口语:~不开(分解不开;摆脱不开)。~菜。~食。
业 ( 業 ) yè
业 [ yè ]
  1. 国民经济中的部门:工~。农~。
  2. 职务,工作岗位:职~。就~。
  3. 学习的功课:学~。肄~。毕~。~精于勤。
  4. 重大的成就或功劳:创~。丰功伟~。~绩。
  5. 从事:~医。~商。
  6. 财产:产~。
  7. 既,已经:~已。~经。
  8. 佛教名词:~报(佛教指善行、恶行的报应)。~障(亦称“孽障”)。
  9. 姓。
何其 hé qí
(1).怎么那样;为什么那样。用于疑问句。《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宋 苏轼 《乞不分差经义诗赋试官》:“经义诗赋,等是文词,而议者便谓治经之人不可使考诗赋,何其待天下士大夫之薄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饮馔》:“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亦何其胶柱口腹,而不肯兼爱心脾乎?”
(2).多么,何等。用于感叹句。《左传·僖公十五年》:“二三子何其慼也!” 唐 杜甫 《义鹘行》:“功成失所往,用捨何其贤!” 宋 郭祥正 《金山行》:“一朝登临重太息,四时想像何其雄!” 鲁迅 《华盖集·这个和那个》:“但先前说过,倘若还不能忘情于咿唔,倒也可以翻翻,知道我们现在的情形,和那时的何其神似!”  ——《漢語大詞典》
贤 ( 賢 ) xián
贤 [ xián ]
  1.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明。~德。~能。~良。~惠。~淑。~哲。~人。圣~。礼~下士。
  2.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弟。~侄。~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古人 gǔ rén
(1).古时的人。《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 汉 班昭 《东征赋》:“盍各言志,慕古人兮。” 唐 韩愈 《复志赋》:“考古人之所佩兮,閲时俗之所服。”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古人行事,殊非今人所及。”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风砂呵风砂,只望你不把今人当古人!”
(2).指亡故之人。《诗·邶风·绿衣》:“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按,此指亡妻。《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如使古人有知,当何面目復奉齐酎见 高祖 之庙乎!” 颜师古 注:“古人谓先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黄州忆王子立》:“ 张师厚 久已死,今年 子立 復为古人,哀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李兄 果是我八拜至交,指望再得相会,谁知已作古人!” 鲁迅 《热风·望勿“纠正”》:“ 汪原放 君已经成了古人了。”
(3).介于猿人与新人之间的人类。亦称早期智人。如我国的 广东 马坝 人、 湖北 长阳 人和 山西 丁村 人等。  ——《漢語大詞典》
石刻 shí kè
(1).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或石壁。亦指上面所刻字画的拓本。《史记·秦始皇本纪》:“作 琅邪臺 ,立石刻,颂 秦 德,明得意。” 宋 黄庭坚 《书磨崖碑后》:“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丝。” 金 元好问 《济南杂诗》之五:“石刻烧残讌集辞,雄楼杰观想当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读书台》:“ 济南 近有人耕田间,掘得‘读书臺’三字石刻。” 鲁迅 《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 宋 人的《唐风图》《耕织图》,现在还可找到印本和石刻。”
(2).镌雕石制品。《人民日报》1959.9.19:“有些技艺精湛的石刻艺人,只能背上几块石头,天涯海角到处流浪。”  ——《漢語大詞典》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1.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2.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1.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流传(流傳)liú chuán
传下来;传播开。《墨子·非命中》:“声闻不废,流传至今。”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当时 吴濞 、 邓通 ,皆得自铸钱,独多流传,至今不絶。其轻重适中,与今钱略相似。”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三:“ 徐电发 词,当时盛负重名,至於流传海外,可谓荣矣。”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那些平白如话,而又表达了群众心声或者阐述了深刻思想的诗句,可以世代流传。”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