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久为晚年期,几杖作乡会。

吴宽明代〕《哀文宗儒

吾乡沈衢州,远致尺书在。
发书报文侯,有疽发于背。
我忧体肥人,此疾恐为害。
犹冀有良医,或倚以致瘥。
忧怀适浃旬,浙疏驰独快。
乃六月七日,死期特兼载。
哀哉此良牧,天夺真可怪。
念昔为永嘉,勤政略不懈。
豪民户先锄,淫鬼祠必坏。
抚下自有术,百里免凋瘵。
及此领郡符,先声过疆界。
穷谷争出迎,耄倪总罗拜。
君初闻再起,仕路厌行迈。
因察民情欢,下车始无悔。
爬梳积弊源,一旦决欲溃。
坐堂日孜孜,访问及细碎。
孰为狼所贪,孰为蚊所嘬。
犴狱满冤囚,亲手为破械。
去岁东海涯,光气作妖怪。
横飞类鬼车,数丈无首戴。
具疏即自劾,遂及弊事概。
谓此如许除,吾宁自引退。
有司格不行,当道有窒碍。
公退长太息,空负民所爱。
吾惟尽职业,庶偿为守债。
使民自按堵,守法勿就逮。
百家立为约,礼义相告戒。
民曰贤侯言,敢不各敬佩。
君终抱忧思,弊事卒吾败。
大者如盐铁,骨髓竭称贷。
彼力固已穷,吾体亦真惫。
遥遥走一使,求去乃至再。
知己总爱才,不使投匦内。
孰知今日事,俄有此变态。
凡君求归休,民辄叹无赖。
群情达铨曹,以及寮与寀。
今也魂茫茫,棺归只空廨。
岂惟民无依,失侣嗟我辈。
久为晚年期,几杖作乡会。
对酒乏清言,临事无善诲。
城西多旧游,山色愁晚对。
有穴未及临,泪尽继以慨。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晚年几杖乡会

久 jiǔ《國語辭典》

久 [ jiǔ ]

  1. 时间长远。如:「久违」、「久别重逢」、「久负盛名」。
  1. 经历时间的长短。如:「他出去多久了?」
  1. 旧的。《孔子家语·卷五·颜回》:「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1. 留、滞留。《孟子·公孙丑上》:「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汉·赵岐·注:「久,留也。」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晚年 wǎn nián
(1).年老之时。《梁书·夏侯亶传》:“晚年颇好音乐。” 唐 包佶 《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诗:“晚年多疾病,中路有风尘。”《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人道他晚年一第,又居冷局,替他气闷,他欣然自如。” 梁斌 《红旗谱》五一:“他老早就想过田园生活:茅屋三椽,老枣数株,二亩田园,一口小井,一把辘轳,就足以娱晚年了。”
(2).末年。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唐 之晚年,诗人无復 李 杜 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为高。”  ——《漢語大詞典》
期 qī/jī《國語辭典》

期 [ qí ]

  1. 约定。如:「不期而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三国魏·曹丕〈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2. 希冀、盼望。如:「期待」、「期望」。宋·欧阳修〈纵囚论〉:「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能也。」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1. 时、日,或经约定的时、日。如:「时期」、「日期」、「限期」、「后会有期」。唐·李益〈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 折》:「我今日与小姐赴期去来。」
  2. 一段时间。如:「假期」、「学期」、「潜伏期」、「危险期」。
  3. 限度。《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4. 量词。计算事物分期的单位。如:「训练计划一年分为四期。」、「这本杂志已出版五卷六十期。」

期 [ jī ]

  1. 一周年。《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2. 丧服中期服的简称。《文选·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彊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期 [ ​qī ]

  1. (一)​之又音。
几杖 jī zhàng
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借指老人。《礼记·曲礼上》:“谋於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元朔 三年,上赐 淮南王 几杖,不朝。” 唐 杜甫 《回棹》诗:“几杖将衰齿,茅茨寄短椽。” 明 张煌言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君子正非务之以表异於物也。其铭之几杖,与於此悟迪同焉;其勒之桮棬,与於此宏式训焉。”  ——《漢語大詞典》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乡会(鄉會)xiāng huì
(1).旧时在京同乡官吏及文人的集会。 宋 赵昇 《朝野类要·馀记》:“诸处士、大夫同乡曲并同路者,共在朝及在三学,相聚作会曰乡会。若同榜及第聚会,则曰同年会。”
(2).乡试与会试的并称。 清 姚鼐 《方侍庐先生墓志铭》:“恶世俗所奉讲章及乡会闈墨,禁其徒不得寓目。”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纂‘六经’,兼收诸儒之説;开四库,网罗列代之书。又復设乡会之科,创鸿词之举。”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