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粼粼渡斜渚,宛宛漾晴川。

徐贲元代〕《舟行昆山怀陈惟寅山人

粼粼渡斜渚,宛宛漾晴川。
日入风逾驶,举棹屡洄沿。
荇花拆还敛,漪文断更联。
畔人归负耒,渔郎行扣舷。
烟峦各掞态,霞嶂独逞妍。
睇近固流迅,瞩远乃迟延。
羁怀欣暂息,离思怆仍缘。
安得偕吟侣,睹尔瑶华篇。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粼粼斜渚宛宛晴川

粼粼 lín lín
水流清澈貌;水石闪映貌。《诗·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粼粼。” 毛 传:“粼粼,清澈也。” 唐 高适 《答侯少府》诗:“ 漆园 多乔木, 睢水 清粼粼。” 宋 韩驹 《题画太一真人》诗:“恍然坐我水仙府,苍烟万顷波粼粼。” 明 李唐宾 《梧桐叶》第一折:“映楼阁青山隐隐,漾池塘緑水粼粼。” 郁达夫 《薄奠》中:“河道虽比不上 朝阳门 外的 运河 那么宽,但春秋雨霁,绿水粼粼,也尽可以浮着锦帆,乘风南下。”  ——《漢語大詞典》
渡 dù《國語辭典》

渡 [ dù ]

  1. 过河、由此岸到彼岸。如:「渡河」、「渡海」。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
  2. 通过、跨越。如:「渡过难关」。《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淮阴已受命东,未渡 平原。」宋·苏轼〈梅花〉诗二首之一:「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3. 交付、转手。如:「引渡」、「让渡」。
  1. 坐船过河的地方。《晋书·卷三四·杜预传》:「预又以孟津渡险,有覆没之患,请建河桥于富平津。」唐·王维〈归嵩山作〉诗:「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斜渚
徐贲诗粼粼渡斜渚宛宛映晴川  ——《韵府拾遗 语韵》
宛宛 wǎn wǎn
(1).盘旋屈曲貌。《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宛宛黄龙,兴德而升。” 李善 注:“《楚辞》曰:‘驾八龙之宛宛。’”今本《离骚》作“婉婉”。 王逸 注:“婉婉,龙貌。” 南朝 宋 谢灵运 《缓歌行》:“宛宛连螭轡,裔裔振龙輈。” 唐 柳宗元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诗:“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2).谓山川道路蜿蜒曲折。 唐 张祜 《车遥遥》诗:“碧川迢迢山宛宛,马蹄在耳轮在眼。” 明 何景明 《过马溪田村居》诗:“宛宛清河曲,团团翠竹村。” 林纾 《记花坞》:“厓下多沃壤,尽以蒔竹,小溪宛宛如绳,盘出竹外。”
(3).迟回缠绵貌。 唐 岑参 《龙女祠》诗:“祠堂青林下,宛宛如相语。” 明 方孝孺 《喜嘉猷秀才至》诗:“宛宛心所慕,盈盈日兴思。” 明 高启 《送家兄西迁》诗:“怱怱逐途旅,宛宛谢亲戚。”
(4).细弱貌。 唐 陆羽 《小苑春望宫池柳色》诗:“宛宛如丝柳,含黄一望新。” 明 陆粲 《边军谣》:“宛宛娇儿未离母,街头抱卖供军装。” 清 纳兰性德 《秋千索·渌水亭春望》词之一:“烟丝宛宛愁縈挂,賸几笔晚晴图画。”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八章:“使吾身此时为 幽 燕 老将,固亦不能提钢刀慧剑,驱此婴婴宛宛者於漠北。”
(5).真切可见貌;清楚貌。《释名·释丘》:“中央下曰宛丘。有丘宛宛如偃器也。”《释名·释州国》:“ 燕 ,宛也。北方沙漠平广,此地在 涿鹿山 南,宛宛然以为国都也。”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东园》:“ 渊映 、 瀍水 二堂,宛宛在水中。”  ——《漢語大詞典》
漾 yàng《國語辭典》

漾 [ yàng ]

  1. 水波摇动的样子。如:「荡漾」。南朝梁·简文帝〈述羁赋〉:「云嵯峨而出岫,江摇漾而生风。」
  1. 摇动船只。唐·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诗:「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2. 抛掷。《董西厢·卷三》:「待漾下,又瞻仰;道忘了,是口强,难割舍我儿模样。」《水浒传·第八一回》:「两边都已会意,燕青便把索来漾将过去。」
  3. 液体满而溢出。如:「漾奶」、「漾酸水」。
  1. 水流悠长。《文选·王粲·登楼赋》:「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1. 河川名。即漾水。源出大陆地区陕西省宁羌县北幡冢山,为汉水的上游。
晴川 qíng chuān
晴天下的江面。 晋 袁峤之 《兰亭诗》之二:“四眺华林茂,俯仰晴川涣。” 唐 崔颢 《黄鹤楼》诗:“晴川歷歷 汉阳 树,芳草萋萋 鸚鵡洲 。” 清 方文 《田家》诗之一:“出郊聊散步,芳草艳晴川。”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