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圣王久已徂,方策不俱逝。

薛蕙明代〕《志感 其二

圣王久已徂,方策不俱逝。大者载诗书,遗烈播无际。

猗嗟德不泯,文章亦相俪。吾观三五迹,旷代若同世。

区区汉唐来,群儒犹善继。葳蕤竹素间,君相赖攸济。

皇朝属全盛,重光施来裔。自非良史才,大业有瑕翳。

愿言见作者,缀缉列凡例。纷纶括群典,俶傥袭六艺。

言文行则远,斯理良匪细。惓惓告在位,秉笔当勿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圣王久已方策

圣王(聖王)shèng wáng
(1).古指德才超群达于至境之帝王。《礼记·冠义》:“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於神。”《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杨朱 、 墨翟 之言盈天下。” 唐 柳宗元 《封建论》:“彼封建者,更古圣王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 鲁迅 《花边文学·知了世界》:“ 中国 的学者们,多以为各种智识,一定出于圣贤,或者至少是学者之口;连火和草药的发明应用,也和民众无缘,全由古圣王一手包办: 燧人氏 , 神农氏 。”
(2).为对皇帝的谀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 唐文皇 以药酒赐 房玄龄 妇,我太祖为 徐中山 易夫人,即此知妇人妒者,必不容於圣王之世。”  ——《漢語大詞典》
久已 jiǔ yǐ
早就。 清 恽敬 《与宋于廷书》:“迨正月垂尽,因雨霽赴江干,旌旆久已东发矣。”《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原来姑娘被 张金凤 一席话,把他久已付之度外的一肚子事由儿,给提起魂儿来,一时摆佈不开了。”如:这件事我久已忘了。  ——《漢語大詞典》
徂 cú《國語辭典》

徂 [ cú ]

  1. 往、去。《诗经·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2. 死亡。晋·李辽〈上表请修孔庙〉:「二臣薨徂,成规不遂。」宋·王安石〈虞部郎中晁君墓志铭〉:「方冬告役,君夏而徂,寿五十五,识者叹吁。」通「殂」。
  1. 已往的、过去的。《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赞曰》:「徂年已流,壮情方勇。」宋 · 陆游〈病少愈偶作〉诗二首之二:「但恨著书终草草,不嫌徂岁去堂堂。」
  1. 至、及。《诗经·大雅·云汉》:「不殄禋祀,自郊徂宫。」唐·韩愈〈祭董相公文〉:「自迩徂远,混然一区。」
方策 fāng cè
(1).亦作“ 方筴 ”。即方册。简册,典籍。后亦指史册。《礼记·中庸》:“ 哀公 问政。子曰:‘ 文 武 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郑玄 注:“方,版也。策,简也。” 孔颖达 疏:“言 文王 、 武王 为政之道皆布列在於方牘简策。”策, 陆德明 释文作“筴”。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夫方策既载,皇王之迹已殊;鐘石毕陈,舞咏之情不一。”《宋书·后废帝传》:“方筴所不书,振古所未闻。” 明 宋濂 《恭题御制文集后》:“仁民爱物之心随感而见,布於方策。” 章炳麟 《文学总略》:“是故绳綫联贯谓之经,簿书记事谓之专,比竹成册谓之仑,各从其质以为之名,亦犹古言‘方策’, 汉 言‘尺牘’,今言‘札记’矣。”参阅 清 李惇 《群经识小·方策》
(2).方法对策;方针策略。《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昔有一妇,荒婬无度,欲情既盛,嫉恶其夫,每思方策,规欲残害,种种设计,不得其便。”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自 粤 来京,不避艰险,非图爵禄之荣,实欲备陈方策,以广圣闻。”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但是她这个方策是失败了。” 周恩来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认识这是达到革命三民主义的唯一方策。”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俱 jù《國語辭典》

俱 [ jù ]

  1. 偕、同、一起。《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
  1. 皆、都、全。如:「一应俱全」、「万事俱备」。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俱 [ ​jū ]

  1. (一)​之又音。
逝 shì《國語辭典》

逝 [ shì ]

  1. 往、過去、去而不返。如:「消逝」。《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晉·陸機〈折楊柳行〉:「日落似有竟,時逝恆若催。」
  2. 死亡。如:「逝世」。《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宋·陸游〈舒悲〉詩:「管葛逝已久,千古困俗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