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掌绕莲花,往日曾肃穆。
病眼昏如雾,变雨洒絜霖。
闻子畀过门,椎枕一声哭。
龙井张春筵,送客仰华屋。
长揖辞此世,云返下宫宿。
折腰幸归来,一折竟就木。
呜呼五十年,与子频征逐。
清狂混酒人,长呗疑祠祝。
攫取法书跳,嘲谑文园朴。
久染长安尘,常携永安仆。
遇我简通室,因叙情初熟。
泮宫总角游,萧寺同几读。
朝夕数茎齑,瓮飧半升谷。
阿二提食櫑,阿十捧书牍。
家贫苦兄弟,世事伤翻复。
我出逢眼白,子归只头秃。
不如阿二仙,不闻阿十睦。
尊生老隐山,宛死人入屋。
平生书画船,倏尔冲风覆。
藻火洗欲尽,琴瑟调难伏。
有口懒歌鸰,无心先赋鵩。
忆我初第时,暴病刀刺腹。
子来扶掖我,夜起至五六。
悲子不及药,魂飞胡太速。
相贫知己多,以兹泪簌蔌。
念子学书来,退笔有几簏。
千秋翰墨林,定莅钟王族。
米颠邀许颠,须生众香国。
合掌绕莲花,往日曾肃穆。
莫念德生儿,其叔非痴叔。
神饮覆十杯,且享夜台福。
若见长庚星,慎莫假踧。
暂作《升天行》,借他双白虎。
昔者毗山社,三人好奇服。
子初名木孺,若木光煜煜。
授我长孺印,调笑词坛伯。
胡家第三郎,三孺自品目。
文鼎两趾倾,踆乌双足缩。
腾踔大地间,偃蹇惟我独。
夔行拟何之,揽涕空盈掬。
闻子畀过门,椎枕一声哭。
龙井张春筵,送客仰华屋。
长揖辞此世,云返下宫宿。
折腰幸归来,一折竟就木。
呜呼五十年,与子频征逐。
清狂混酒人,长呗疑祠祝。
攫取法书跳,嘲谑文园朴。
久染长安尘,常携永安仆。
遇我简通室,因叙情初熟。
泮宫总角游,萧寺同几读。
朝夕数茎齑,瓮飧半升谷。
阿二提食櫑,阿十捧书牍。
家贫苦兄弟,世事伤翻复。
我出逢眼白,子归只头秃。
不如阿二仙,不闻阿十睦。
尊生老隐山,宛死人入屋。
平生书画船,倏尔冲风覆。
藻火洗欲尽,琴瑟调难伏。
有口懒歌鸰,无心先赋鵩。
忆我初第时,暴病刀刺腹。
子来扶掖我,夜起至五六。
悲子不及药,魂飞胡太速。
相贫知己多,以兹泪簌蔌。
念子学书来,退笔有几簏。
千秋翰墨林,定莅钟王族。
米颠邀许颠,须生众香国。
合掌绕莲花,往日曾肃穆。
莫念德生儿,其叔非痴叔。
神饮覆十杯,且享夜台福。
若见长庚星,慎莫假踧。
暂作《升天行》,借他双白虎。
昔者毗山社,三人好奇服。
子初名木孺,若木光煜煜。
授我长孺印,调笑词坛伯。
胡家第三郎,三孺自品目。
文鼎两趾倾,踆乌双足缩。
腾踔大地间,偃蹇惟我独。
夔行拟何之,揽涕空盈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合掌 hé zhǎng
(1).佛教徒合两掌于胸前,表示虔敬。一般人亦借以表示虔诚或敬意。 南朝 梁 沈约 《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恒多东向视,合掌向空。”《西游记》第五二回:“那 比丘尼 至佛前合掌道:‘ 孙悟空 有事,要见 如来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遇一游僧合掌曰:‘公至此何事?’”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五:“我无有言说,我只合掌赞美你们的纯洁与伟大。”
(2).谓诗文中对偶词句的意义相同或相类。《朱子语类》卷九五:“正义不谋利在处事之先,明道不计功在处事之后。如此看可否?曰:‘恁地説也得。他本是合掌説,看来也须微有先后之序。’”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耿湋 《赠田家翁》诗:‘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閒。’此写出村居景象。但上句语拙,‘朝’、‘昼’二字合掌。若作‘田家閒昼雨,蚕屋闭春寒’,亦是 王孟 手段。”《红楼梦》第七六回:“ 黛玉 不语点头,半日遂念道:‘人向 广寒 奔。犯斗邀牛女,’ 湘云 也望月点首,联道:‘乘槎访帝孙。盈虚轮莫定,’ 黛玉 道:‘对句不好,合掌。’”
(3).犹相会。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应难量,浮萍踪跡多漂荡,何时合掌。”
(4).比喻相符合。 清 李渔 《怜香伴·倩媒》:“这话説来有些合掌。” ——《漢語大詞典》
(2).谓诗文中对偶词句的意义相同或相类。《朱子语类》卷九五:“正义不谋利在处事之先,明道不计功在处事之后。如此看可否?曰:‘恁地説也得。他本是合掌説,看来也须微有先后之序。’”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耿湋 《赠田家翁》诗:‘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閒。’此写出村居景象。但上句语拙,‘朝’、‘昼’二字合掌。若作‘田家閒昼雨,蚕屋闭春寒’,亦是 王孟 手段。”《红楼梦》第七六回:“ 黛玉 不语点头,半日遂念道:‘人向 广寒 奔。犯斗邀牛女,’ 湘云 也望月点首,联道:‘乘槎访帝孙。盈虚轮莫定,’ 黛玉 道:‘对句不好,合掌。’”
(3).犹相会。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应难量,浮萍踪跡多漂荡,何时合掌。”
(4).比喻相符合。 清 李渔 《怜香伴·倩媒》:“这话説来有些合掌。” ——《漢語大詞典》
绕 ( 繞 ) rào
绕 [ rào ]
- 缠:~线。缠~。
- 纠缠,弄迷糊:~嘴。~口令。
- 走弯曲迂回的路:~远。~道。~越。
- 围着转:~场一周。围~。环~。
莲花(蓮花)lián huā
亦作“ 莲华 ”。
(1).即荷花。《北堂书钞》卷一三七引 汉 应劭 《风俗通》:“舟漂汎似散莲花。” 南朝 梁 江淹 《莲华赋》:“余有莲花一池,爱之如金。” 唐 孟浩然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花城》1981年第6期:“莲花,是人们自古以来不厌其烦地吟咏的题材。”参见“ 荷花 ”。
(2).喻佛门的妙法。 明 李贽 《观音问》:“若无国土,则 阿弥陀佛 为假名,莲华为假相,接引为假説。”
(3).剑名。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角端在手,必无 齐 鲁 之侵;莲花插腰,甚得蛟龙之气。” ——《漢語大詞典》
(1).即荷花。《北堂书钞》卷一三七引 汉 应劭 《风俗通》:“舟漂汎似散莲花。” 南朝 梁 江淹 《莲华赋》:“余有莲花一池,爱之如金。” 唐 孟浩然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花城》1981年第6期:“莲花,是人们自古以来不厌其烦地吟咏的题材。”参见“ 荷花 ”。
(2).喻佛门的妙法。 明 李贽 《观音问》:“若无国土,则 阿弥陀佛 为假名,莲华为假相,接引为假説。”
(3).剑名。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角端在手,必无 齐 鲁 之侵;莲花插腰,甚得蛟龙之气。” ——《漢語大詞典》
往日 wǎng rì
昔日;从前。《楚辞·九章·惜往日》:“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时。”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往日之事,患皆然也。”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二折:“婶子,我和你往日无寃,近日无讎。” 张天翼 《欢迎会》:“要照往日的习惯--他们就得拍手顿脚。”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副-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副-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肃穆(肅穆)sù mù
(1).严肃恭敬。指人的态度、神情等。《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 刘萇 ﹞不惟致敬之节,肃穆之慎,乃敢擅损牺牲,不备苾芬。”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僧徒肃穆,精勤匪怠,并是耆艾宿德、博学高才、远方俊彦慕义至此。”《孽海花》第二七回:“第二个却生得方面大耳,神情肃穆,鬚髯丰满,大概是 乌赤云 了。” 朱自清 《欧游杂记·罗马》:“他画这屋顶时候,以深沉肃穆的心情渗入画中。”
(2).指事物所产生的气氛,谓使人有凛然之感。 汉 应璩 《与满炳书》:“夫 漳渠 西有 伯阳 之馆,北有旷野之望,高树翳朝云,文禽蔽緑水,沙场夷敞,清风肃穆。” 宋 陆游 《自雪堂登四望亭因历访苏公遗迹至安国院》诗:“三山葱蘢鮫鰐静,九关肃穆虎豹闲。”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被迫登台之黎元洪》:“刁斗森严,气象肃穆,人人志易神移。” 郭沫若 《潮集·游里加湖》:“傍晚在湖边林际散步,山气肃穆,沁人心脾。” ——《漢語大詞典》
(2).指事物所产生的气氛,谓使人有凛然之感。 汉 应璩 《与满炳书》:“夫 漳渠 西有 伯阳 之馆,北有旷野之望,高树翳朝云,文禽蔽緑水,沙场夷敞,清风肃穆。” 宋 陆游 《自雪堂登四望亭因历访苏公遗迹至安国院》诗:“三山葱蘢鮫鰐静,九关肃穆虎豹闲。”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被迫登台之黎元洪》:“刁斗森严,气象肃穆,人人志易神移。” 郭沫若 《潮集·游里加湖》:“傍晚在湖边林际散步,山气肃穆,沁人心脾。”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