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石门(石門)shí mén
(1). 春秋 鲁 城外门。《论语·宪问》:“ 子路 宿於 石门 。晨门曰:‘奚自?’ 子路 曰:‘自 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2).借指贤者。 汉 焦赣 《易林·革之旅》:“ 石门 晨开,荷蕢疾贫,遁世隐居,竟不逢时。”《后汉书·蔡邕传》:“是故天地否闭,圣哲潜形, 石门 守晨, 沮 溺 耦耕。”
(3).控制水流的石闸。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灵帝 建寧 中,又增脩石门,以遏渠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輟流。”
(4).古代用于控扼要道的一种石砌防御工事。《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拜为牙门将,属 马忠 ” 裴松之 注引《益部耆旧传》:“ 羌 於要厄作石门,於门上施牀,积石於其上,过者下石槌击之,无不糜烂。”
(5).古道路名。(1) 隋 唐 时自 四川盆地 通向 云贵高原 的重要道路,在 秦 五尺道的基础上修筑而成,因路经今 四川省 高县 境内的 石门山 得名。起自今 四川 宜宾 ,南抵 云南 曲靖 ,再通往 昆明 、 大理 等处。 唐 与 南诏 之间的交通,多经由此道。(2)指古 褒斜谷 通道。在今 陕西 西南,道旁多摩崖刻石,以 东汉 的《石门颂》、 北魏 的《石门铭》最为著名。 ——《漢語大詞典》
(2).借指贤者。 汉 焦赣 《易林·革之旅》:“ 石门 晨开,荷蕢疾贫,遁世隐居,竟不逢时。”《后汉书·蔡邕传》:“是故天地否闭,圣哲潜形, 石门 守晨, 沮 溺 耦耕。”
(3).控制水流的石闸。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灵帝 建寧 中,又增脩石门,以遏渠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輟流。”
(4).古代用于控扼要道的一种石砌防御工事。《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拜为牙门将,属 马忠 ” 裴松之 注引《益部耆旧传》:“ 羌 於要厄作石门,於门上施牀,积石於其上,过者下石槌击之,无不糜烂。”
(5).古道路名。(1) 隋 唐 时自 四川盆地 通向 云贵高原 的重要道路,在 秦 五尺道的基础上修筑而成,因路经今 四川省 高县 境内的 石门山 得名。起自今 四川 宜宾 ,南抵 云南 曲靖 ,再通往 昆明 、 大理 等处。 唐 与 南诏 之间的交通,多经由此道。(2)指古 褒斜谷 通道。在今 陕西 西南,道旁多摩崖刻石,以 东汉 的《石门颂》、 北魏 的《石门铭》最为著名。 ——《漢語大詞典》
坟 ( 墳 ) fén
坟 [ fén ]
- 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墓。~地。~冢。~茔(坟地,坟墓)。
- 水边高地:汶~。
- 大:~首。~烛。
- 古代的典籍:~典。~籍。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高 gāo《國語辭典》
高 [ gāo ]
形- 上下距离远的。与「低」相对。如:「山高水深」、「高楼大厦」 。
- 超越一般水准的、等级在上的。如:「高等教育」、「高级」、「高手」。
- 优良。如:「高材生」。
- 价格贵的。如:「高价」。
- 年纪老的。如:「高龄」。
- 声音尖锐激昂的。如:「高歌」。
- 物体直立时上下的长度。如:「身高」。
- 高的地方。如:「居高临下」、「登高望远」。
- 姓。如唐代有高适。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尊崇、敬重。《韩非子·五蠹》:「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
凛 ( 凜 ) lǐn
凛 [ lǐn ]
- 寒冷:~冽。~~。
- 严肃,严正有威势:~然。~若冰霜。
乎 hū《國語辭典》
乎 [ hū ]
介- 相当于「于」。如:「合乎规定」、「出乎意料」。《战国策·燕策二》:「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吗」、「呢」。《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盍驰往油画院一观普、法交战图乎?」
-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的语气。《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用于句尾,表示召唤的语气。《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 用于句尾,表示推测的语气。《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文选·陆机·文赋》:「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宋·周敦颐〈爱莲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用于形容词后,表示赞美的语气。《论语·八佾》:「郁郁乎文哉!」《孟子·滕文公上》:「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 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论语·子罕》:「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清·袁枚〈祭妹文〉:「天乎!天乎!而竟已乎!」
乎 [ hú ]
- (一)之又音。
三尺 sān chǐ
(1).指法律。《史记·酷吏列传》:“ 周 曰:‘三尺安出哉?’” 裴骃 集解引《汉书音义》:“以三尺竹简书法律也。”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诗:“俭德遵三尺,清朝俟一匡。”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一:“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餘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2).引申为法则、准绳。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诗曲·填词名手》:“近 沈寧庵 吏部后起,独恪守词家三尺。”
(3).指剑。《汉书·高祖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颜师古 注:“三尺,剑也。” 唐 杜甫 《奉送苏州李十五长史丈之任》诗:“一毛生凤穴,三尺献龙泉。” 明 汪錂 《春芜记·说剑》:“俺将此剑赠了你,你早提三尺殛 蚩尤 ,莫教鬼哭与神愁。”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吟剑诗》:“手提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4).指小儿。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最愁人一捻娇姿,更难抛三尺啼哇。”参见“ 三尺童子 ”。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法则、准绳。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诗曲·填词名手》:“近 沈寧庵 吏部后起,独恪守词家三尺。”
(3).指剑。《汉书·高祖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颜师古 注:“三尺,剑也。” 唐 杜甫 《奉送苏州李十五长史丈之任》诗:“一毛生凤穴,三尺献龙泉。” 明 汪錂 《春芜记·说剑》:“俺将此剑赠了你,你早提三尺殛 蚩尤 ,莫教鬼哭与神愁。”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吟剑诗》:“手提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4).指小儿。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最愁人一捻娇姿,更难抛三尺啼哇。”参见“ 三尺童子 ”。 ——《漢語大詞典》
刀 dāo《國語辭典》
刀 [ dāo ]
名- 武器名。一种用来砍杀,颇具杀伤力的兵器。如:「大刀」、「宝刀」、「军刀」、「武士刀」。
- 切、削、剪、刻、割、斩的工具。多以钢铁制成。如:「菜刀」、「铡刀」、「剪刀」、「镰刀」、「雕刻刀」。
- 古代的钱币。外形如刀。《史记·卷三○·平准书》:「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 量词:➊ 计算切割次数的单位。如:「老屠户在那块猪肉上划了几刀。」➋ 计算纸张的单位。一百张为一刀。如:「一刀稿纸」。
- 姓。如明代有刀干孟。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