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辋川竹里旧题诗,画里如今似见之。

德祥元代〕《题王黄鹤墨竹

辋川竹里旧题诗,画里如今似见之。满耳秋声人不到,弹琴长啸月来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辋川竹里题诗画里如今

辋川(輞川)wǎng chuān
(1).水名。即 辋谷水 。诸水会合如车辋环凑,故名。在 陕西省 蓝田县 南,源出 秦岭 北麓,北流至县南入 灞水 。 唐 诗人 王维 曾置别业于此。《新唐书·文艺传中·王维》:“别墅在 輞川 ,地奇胜,有 华子冈 、 欹湖 、 竹里馆 、 柳浪 、 茱萸沜 、 辛夷坞 ,与 裴迪 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宋 陈亮 《青玉案》词:“黄犬书来何日许 輞川 轻舸, 杜陵 尊酒,半夜灯前雨。” 清 曹尔堪 《金鱼池歌仿杜乐游园体》:“名园岂似 金谷 奢,福地真如 輞川 爽。”
(2).《辋川图》。 清 魏源 《富阳董文恪山水屏风歌》:“ 摩詰 《輞川》难独步, 郭熙 《清明》何足道。”参见“ 輞川图 ”。
(3).借指 唐 诗人 王维 。 宋 张元干 《跋〈山居图〉》:“后十二年, 青社 赵无量 通守 晋安 ,出示 叔毅 所图《山居》,开卷恍然,殆前身 輞川 、今代 龙眠 歟!”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王半山 ‘山中十日雨,雨晴门始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后二语全用 輞川 ,已是下乘。”  ——《漢語大詞典》
竹里(竹里)
唐 沈佺期 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
唐 苏颋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往往花间逢綵石,时时竹里见红泉。
唐 岑参 送崔员外入秦因访故园 竹里巴山道,花间汉水源。
唐 刘沧 雨后游南门寺 郭南山寺雨初晴,上界寻僧竹里行。
唐 韦庄 鄠杜旧居二首 其二 云中寺远磬难识,竹里巢深鸟易迷。
宋 陈造 题潘德久竹居 竹里幽栖不掩关,解将应俗等居山。
宋 周必大 尚长道见和次韵二首 其二 远向溪边寻活水,閒于竹里试阳芽。
宋 徐玑 题东山道院 溪流偶到门前合,山色偏来竹里青。
金 赵秉文 嵩山道中二首 其二 屋头山色静无埃,竹里柴门水际开。
金 郦权 郊行二首 其二 溪桥纳纳马蹄轻,竹里人家犬吠声。
元 陈基 寄沈仲说二首 其二 野人篱落并江濆,竹里流泉竹外云。  ——《骈字类编》
旧 ( 舊 ) jiù
旧 [ jiù ]
  1. 过时的,与“”相对:~式。~俗。
  2. 东西因经过长时间而变了样子:~衣服。~书。
  3. 原先曾有过的,过去很长时间的:~居。~友。
  4. 有交情,有交情的人:故~(指老朋友)。念~(怀念旧日情谊)。
题诗(題詩)tí shī
(1).就一事一物或一书一画等,抒发感受,题写诗句。多写于柱壁、书画、器皿之上。 唐 高适 《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颢》:“后游 武昌 ,登 黄鹤楼 ,感慨赋诗。及 李白 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顥 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二:“顷见一士题诗隣壁,甚佳。”
(2).指所题写的诗句。 鲁迅 《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你的姊妹》木刻七幅,题诗一幅。”  ——《漢語大詞典》
画里(画里)
唐 杜审言 经行岚州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唐 李白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骈字类编》
如今 rú jīn
现在。《史记·项羽本纪》:“ 樊噲 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唐 杜甫 《泛江》诗:“故国流清 渭 ,如今花正多。”《红楼梦》第七八回:“我这如今是天上的神仙来请,那里捱得时刻呢?” 丁玲 《母亲》三:“ 曼贞 便同她解释,说如今的世界不同了,女人也可以找出路的。”  ——《漢語大詞典》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1.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3.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1.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1.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