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不似李唐东征悔失计,仆碑重建思魏徵。

弘历清代〕《昭陵石马歌

在昔穆王八骏追云霞,耄荒忘返天之涯。太乙况汉天马来,乐府曾闻产渥洼。

勤劳血汗事何有,雌黄徒惹诗人口。不如汉文却受千里驹,吉行五十符阳九。

周家岐渭始勤农,我朝三韩奋迹实弯弓。由来受命虽有异,艰难创业多齐踪。

太宗马上得天下,房驷星辉天锡嘏。大白小白协安吉,至今立仗昭陵贻石马。

遐思我祖如唐宗,陵园庙号先后同。汗趋尝传杜甫句,阐扬光烈千秋隆。

六御今年来故里,贞观遗迹馀荒垒。文皇曾亦讨寒盟,乘此双龙渡浿水。

文绥武服为藩屏,万年正朔奉永清。不似李唐东征悔失计,仆碑重建思魏徵。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李唐东征失计重建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1.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3.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1.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1.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李唐 lǐ táng
指 唐 朝。 唐 皇室姓 李 ,故称。 唐 周朴 《吊李群玉》诗:“ 羣玉 诗名冠 李唐 ,投诗换得校书郎。” 宋 周敦颐 《爱莲说》:“ 晋 陶渊明 独爱菊,自 李唐 来,世人甚爱牡丹。” 清 郑燮 《道情》诗之八:“文章两 汉 空陈迹,金粉 南朝 总废尘, 李唐 赵宋 慌忙尽。”  ——《漢語大詞典》
东征(東征)dōng zhēng
(1).向东征伐。《诗·小雅·渐渐之石》:“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郑玄 笺:“将率受王命东行而征伐。” 汉 扬雄 《甘泉赋》:“函甘棠之惠,挟东征之意。” 唐 李商隐 《随师东》诗:“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鬭心。”
(2).东行。 汉 班昭 《东征赋》:“惟 永初 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 唐 白居易 《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韵》:“客有东征者,夷门一落帆;二年方得到,五日未为淹。”  ——《漢語大詞典》
悔 huǐ《國語辭典》

悔 [ huǐ ]

  1. 事后追恨。如:「悔恨」、「悔不当初」。唐·李频〈春闺怨〉诗:「自怨愁容常照镜,悔教征戍觅封侯。」宋·欧阳修〈蝶恋花·独倚危楼风细细〉词:「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销得人憔悴。」
  2. 改过。如:「悔过」、「悔改」。《后汉书·卷二五·鲁恭传》:「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
失计(失計)shī jì
(1).谋划错误。《韩非子·六反》:“赴险殉诚,死节之民,而世少之,曰‘失计之民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见成事而疑惑,动失计而多悔者,闇人也。” 清 恽敬 《西楚都彭城论》:“ 项王 之失计,在不救 雍 、 塞 、 翟 三王而东击 齐 ,不在都 彭城 。” 邹韬奋 《信箱·被关在门外的教职员》:“对个人及国家民族都只是糟蹋人力物力,是很失计的。”
(2).错误的计谋。《后汉书·朱浮传》:“内听骄妇之失计,外信谗邪之諛言。”  ——《漢語大詞典》
仆 ( 僕 ) pū/pú《國語辭典》

仆 [ pū ]

  1. 跌倒而伏在地上。《漢書·卷四七·梁孝王傳》:「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病。」
  2. 傾倒、橫陳。唐·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或立或仆。」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有碑仆道,其文漫滅。」

仆 [ ​fù ]

  1. (一)​之又音。
碑 bēi《國語辭典》

碑 [ bēi ]

  1. 竖起来的大石块或木柱。古代用来观测日影、拴绑牲口、引棺入穴等。上或有穿孔。《说文解字·石部》:「碑,竖石也。」清·段玉裁·注:「《聘礼》郑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
  2. 刻上文字或图案的石块,竖立起来作为标志,或纪念之用。如:「界碑」、「里程碑」、「纪念碑」。
  3. 文体名。刻在石上的文词,用以颂扬功德,或记载死者的行谊等。如:「北魏嵩高灵庙碑」、「东魏敬史君碑」。
  4. 碑刻的书法资料。指将碑的正面(碑阳)​、背面(碑阴)​、两旁(碑侧)​、上头(碑额)​、下座(碑趺)​上面的文字搨摹下来,以供书法临写。如:「礼器碑」、「曹全碑」、「北魏张猛龙碑」。
重建 chóng jiàn
重新建设或建立;重新组建。例如:重建家园;重建共产党。  ——《漢語大詞典》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1.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1.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2.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3.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1.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2.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3.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1.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1. 之读音。
魏 wèi《國語辭典》

魏 [ wèi ]

  1. 国名。战国时的一国,其故址约在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后灭于秦。
  2. 朝代名:➊ ​(西元220~265)​三国之一。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与蜀、吴并称三国。有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及陕西中部、湖北、江苏、安徽北部等地。➋ ​参见「[[后魏]]」条。
  3. 姓。宋代有魏文翁。

魏 [ wéi ]

  1. 高大的样子。《史记·卷三九·晋世家》:「万,盈数也;魏,大名也。」裴骃集解引服虔曰:「魏喻巍。巍,高大也。」同「巍 」。
徵 zhǐ/zhēng《國語辭典》

徵 [ zhēng ]

  1. 召集。如:「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2. 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
  3. 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4. 公開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誠徵女工」。
  5. 課取、收取。如:「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
  1. 預兆、跡象。如:「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2. 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徵 [ zhǐ ]

  1. 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 sol。《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