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莱子,老布衣,世上好恶多是非。
老莱子有五色衣,少莱子有五色笔。衣舞班斓有尽时,笔飞青简无穷日。
每常中夜起鸡声,亦曾草檄母窥屏。子年六十母九十,母头全白子全青。
阶前幼稚立四五,长者能文少者语。人生快意岂在多,莫惜堆盘献鸡黍。
君不见叔皮避地河西居,王命论成还著书。汉家纪传定义例,作者何必皆石渠。
平津六十初应诏,再至太常方见召。奇才伟貌众所推,得君何必皆年少。
君家有书非野史,碧血荧荧光透纸。笔端生气万古存,君与人人皆不死。
少莱子,老布衣,世上好恶多是非。三闾之后若无子,日月谁与争光辉。
请簪此笔立殿陛,可以上报三春晖。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少 shǎo/shào《國語辭典》
少 [ shǎo ]
形- 不多。如:「稀少」、「和平日相比,她今天的话好像少了一点。」
- 短缺、不够。如:「米面是一天不可少的。」、「少了一个人,不知有没有候补的?」
- 二数相较的差。如:「五比八少三。」
- 丢失、遗失。如:「我屋里少了几件东西,你们知不知道?」
- 轻视、不满。《史记·卷六九·苏秦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 不久、短时间。《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 不经常的。如:「这是少有的事。」
- 略微、稍微。《庄子·徐无鬼》:「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史记·卷 一一○·匈奴传》:「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
少 [ shào ]
形- 年幼的、年轻的。如:「少男」、「少女」、「少爷」。
- 幼年或年轻的时候。《墨子·兼爱中》:「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
- 年轻的人。《晋书·卷八○·列传·王羲之》:「王氏诸少并佳。」《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些好事的恶少,都一传两,两传三的来物色,非止一日。」
- 姓。如汉代有少年唯。
莱子(萊子)lái zǐ
(1).即 老莱子 。 春秋 时 楚 隐士,世传有 老莱子 戏綵娱亲的故事。 前蜀 贯休 《寄王涤》诗:“唯思 莱子 来,衣拖五般色。”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词:“老去聊攀 莱子 例,倒著斑衣戏舞。” 清 虞名 《指南公·举义》:“悲 温生 絶裾不犹,惭 莱子 承欢弗久。”参见“ 莱衣 ”。
(2).即耒子。古钱币名。 唐 李贺 《感春》诗:“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 王琦 汇解引 吴正子 注:“‘莱子’当作‘耒子’。 宋废帝 景和 元年,铸二銖钱,文曰‘景和’。形式转细,无轮郭、不磨凿者,谓之‘耒子’。” ——《漢語大詞典》
(2).即耒子。古钱币名。 唐 李贺 《感春》诗:“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 王琦 汇解引 吴正子 注:“‘莱子’当作‘耒子’。 宋废帝 景和 元年,铸二銖钱,文曰‘景和’。形式转细,无轮郭、不磨凿者,谓之‘耒子’。” ——《漢語大詞典》
老 lǎo《國語辭典》
老 [ lǎo ]
名- 年長的人。如:「扶老攜幼」、「敬老尊賢」。
- 對長輩的尊稱。如:「劉老」、「于老」。
- 老子及其哲學的簡稱。如:「老莊」、「佛老」。《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
- 姓。如宋代有老佐、老麻。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尊敬。《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退休。《左傳·隱公三年》:「桓公立,(石碏)乃老。」晉·杜預·注:「老,致仕也。」《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諸子傳》:「勗髭鬢頓白,因上表請老。」
- 年紀大。如:「老兵」、「老人」。宋·蘇軾〈吉祥寺賞牡丹〉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 熟練、經驗豐富。如:「老手」、「老練」、「老江湖」。
- 陳舊、過時。如:「老米」、「老式」、「老套」。
- 年久的。如:「老交情」、「老主顧」、「老字號」。
- 原來的。如:「老地方」、「老規矩 」、「老話題」。
- 加在稱呼、姓氏上,表示尊敬或親暱。如:「老師」、「老闆」、「老李」、「老王」。
- 總是、常常。如:「老是頭痛。」、「你老是挑我的毛病。」
- 很、極。如:「老遠」、「老早」。
- 加在兄弟姊妹排行的次序上。如:「老大」、「老二」、「老么」。
- 加在動物名稱上。如:「老鷹」、「老虎」、「老鼠」。
布衣 bù yī
(1).布制的衣服。《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后汉书·礼仪志下》:“佐史以下,布衣冠幘。”《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翠 ﹞又製下布衣一袭,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铅华,穿著布素,闭门念佛。”
(2).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餘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 庆历 中,有布衣 毕昇 ,又为活板。” 清 李渔 《玉搔头·缔盟》:“多应是皂盖填门多显辈,因此上错认了风尘一布衣。” ——《漢語大詞典》
(2).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餘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 庆历 中,有布衣 毕昇 ,又为活板。” 清 李渔 《玉搔头·缔盟》:“多应是皂盖填门多显辈,因此上错认了风尘一布衣。” ——《漢語大詞典》
世上 shì shàng
人世间。《战国策·秦策一》:“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宋 陆游 《冬夜读史有感》诗:“世上閒愁千万斛,不教一点上眉端。” 清 李玉 《人兽关·冥警》:“世上纵糊涂,业镜难颠倒。” 茅盾 《一个女性》一:“她不大相信--竟可以说是不大理会得,世上当真有凶险的人,当真有悲惨的事。” ——《漢語大詞典》
好恶(好惡)hào wù
喜好与嫌恶。《礼记·王制》:“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且夫爱憎好恶,古今不钧,时移俗易,物同贾异。”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观人好恶,乃知人之本情,顺之则合,逆之则离。” 巴金 《秋》十二:“他们像疯狂的专制君主,凭着个人一时的好恶,任意屠戮没有抵抗力的臣民。”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形-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副-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是非 shì fēi
(1).对的和错的;正确与错误。《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晋 陶潜 《拟挽歌辞》之一:“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觉?” 邓小平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2).指辨别是非。《孟子·公孙丑上》:“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3).褒贬;评论。《史记·太史公自序》:“ 孔子 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三折:“我避不的人耻笑,人是非。” 清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
(4).指是非的标准。 唐 刘禹锡 《天论中》:“是非存焉,虽在野,人理胜也。” 宋 苏轼 《刘壮舆长官是是堂》诗:“閒燕言仁义,是非安可无!” 曹禺 等《胆剑篇》第四幕:“臣以为 泄皋 大夫太没有是非了。”
(5).纠纷;口舌。《庄子·盗跖》:“摇脣鼓舌,擅生是非。”《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若是押发人是个学舌的,就有一场是非出来。” 老舍 《四世同堂》六五:“好家伙,再招出一场是非来,我非死在狱里不可!”
(6).指错事。《金瓶梅词话》第八六回:“我为下甚么是非,作下甚么歹来,如何平空打发我出去。” ——《漢語大詞典》
(2).指辨别是非。《孟子·公孙丑上》:“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3).褒贬;评论。《史记·太史公自序》:“ 孔子 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三折:“我避不的人耻笑,人是非。” 清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
(4).指是非的标准。 唐 刘禹锡 《天论中》:“是非存焉,虽在野,人理胜也。” 宋 苏轼 《刘壮舆长官是是堂》诗:“閒燕言仁义,是非安可无!” 曹禺 等《胆剑篇》第四幕:“臣以为 泄皋 大夫太没有是非了。”
(5).纠纷;口舌。《庄子·盗跖》:“摇脣鼓舌,擅生是非。”《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若是押发人是个学舌的,就有一场是非出来。” 老舍 《四世同堂》六五:“好家伙,再招出一场是非来,我非死在狱里不可!”
(6).指错事。《金瓶梅词话》第八六回:“我为下甚么是非,作下甚么歹来,如何平空打发我出去。”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