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天日 tiān rì
(1).天空和太阳,有时偏指太阳。《三国志·吴志·胡综传》:“款心赤实,天日是鉴。” 唐 杜牧 《阿房宫赋》:“覆压三百餘里,隔离天日。”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云霓在望,海澨欢腾。天日重光,神人喜溢。”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部队从遮盖天日的森林中,日夜行进。”
(2).喻天理或光明。《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怎么外官这们利害!咱们在京里看御史们的摺子,总觉言过其实,若像这样,还有天日吗?” 巴金 《纪念雪峰》:“他们妄想用这个决定让我一辈子见不了天日。”
(3).喻帝王。《宋书·武帝纪中》:“镇北将军臣 宗之 , 青州 刺史臣 敬宣 ,并是 裕 所深忌惮,欲以次除荡,然后倾移天日,於事可易。” ——《漢語大詞典》
(2).喻天理或光明。《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怎么外官这们利害!咱们在京里看御史们的摺子,总觉言过其实,若像这样,还有天日吗?” 巴金 《纪念雪峰》:“他们妄想用这个决定让我一辈子见不了天日。”
(3).喻帝王。《宋书·武帝纪中》:“镇北将军臣 宗之 , 青州 刺史臣 敬宣 ,并是 裕 所深忌惮,欲以次除荡,然后倾移天日,於事可易。” ——《漢語大詞典》
清和(清龢)qīng hé
清静和平。《隶续·汉司空掾陈寔残碑》:“ 陈寔 仲躬 者,含圣喆之清龢。”参见“ 清和 ”。
(1).天气清明和暖。 三国 魏 曹丕 《槐赋》:“天清和而湿润,气恬淡以安治。” 前蜀 韦庄 《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 剑门 西。” 宋 潘元质 《丑奴儿慢》词:“愁春未醒,还是清和天气。” 李大钊 《青春》:“远从 瀛岛 ,反顾祖邦,肃杀鬱塞之象,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
(2).清静和平。形容升平气象。 汉 贾谊 《新书·数宁》:“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则万生遂茂。”《梁书·止足传·陶季直》:“﹝ 陶季直 ﹞出为冠军司马, 东莞 太守,在郡号为清和。”
(3).清静和平。形容人的性情。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君膺皇灵之清和,受明哲之上姿。”《世说新语·言语》“ 荀中郎 在 京口 ” 刘孝标 注引《晋阳秋》“ 荀羡 字 令则 , 潁川 人,光禄大夫 崧 之子也,清和有识裁。”《南史·梁纪上·武帝上》:“皇考外甚清和,而内怀英气。”
(4).(声音)清越和谐。《文选·扬雄〈剧秦美新〉》:“镜纯粹之至精,聆清和之正声。” 李周翰 注:“聆,听也,言天下謌謡清和之正声。” 汉 王逸 《九思·伤时》:“声噭誂兮清和,音晏衍兮要媱。”《文选·嵇康〈琴赋〉》:“清和条昶,案衍陆离。” 张铣 注:“言琴声清和有调。”《初学记》卷三十引 晋 傅玄 《蝉赋》:“声嚖嚖以清和兮,遥自託乎兰林。”
(5).(诗文)清新和顺。 宋 苏轼 《〈邵茂诚诗集〉叙》:“余读之,弥月不厌,其文清和妙丽,如 晋 宋 间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 海刚峯 严厉孤介,而诗却清和。” 清 姚鼐 《〈恬庵遗稿〉序》:“观察出其文,读之清和恬雅,有越俗之韵。”
(6).农历四月的俗称。 明 卢象升 《与蒋泽垒先生书》之四:“家大人于清和闰月初二日抵 白登 公署。”一说指农历二月。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张平子 《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盖指二月也。 小谢 诗因之,故曰:‘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今人删去‘犹’字,而竟以四月为‘清和’。”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清和月》:“二月为清和。 张平子 《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谢灵运 诗:‘首夏犹清和。’今以四月当之。” ——《漢語大詞典》
(1).天气清明和暖。 三国 魏 曹丕 《槐赋》:“天清和而湿润,气恬淡以安治。” 前蜀 韦庄 《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 剑门 西。” 宋 潘元质 《丑奴儿慢》词:“愁春未醒,还是清和天气。” 李大钊 《青春》:“远从 瀛岛 ,反顾祖邦,肃杀鬱塞之象,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
(2).清静和平。形容升平气象。 汉 贾谊 《新书·数宁》:“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则万生遂茂。”《梁书·止足传·陶季直》:“﹝ 陶季直 ﹞出为冠军司马, 东莞 太守,在郡号为清和。”
(3).清静和平。形容人的性情。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君膺皇灵之清和,受明哲之上姿。”《世说新语·言语》“ 荀中郎 在 京口 ” 刘孝标 注引《晋阳秋》“ 荀羡 字 令则 , 潁川 人,光禄大夫 崧 之子也,清和有识裁。”《南史·梁纪上·武帝上》:“皇考外甚清和,而内怀英气。”
(4).(声音)清越和谐。《文选·扬雄〈剧秦美新〉》:“镜纯粹之至精,聆清和之正声。” 李周翰 注:“聆,听也,言天下謌謡清和之正声。” 汉 王逸 《九思·伤时》:“声噭誂兮清和,音晏衍兮要媱。”《文选·嵇康〈琴赋〉》:“清和条昶,案衍陆离。” 张铣 注:“言琴声清和有调。”《初学记》卷三十引 晋 傅玄 《蝉赋》:“声嚖嚖以清和兮,遥自託乎兰林。”
(5).(诗文)清新和顺。 宋 苏轼 《〈邵茂诚诗集〉叙》:“余读之,弥月不厌,其文清和妙丽,如 晋 宋 间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 海刚峯 严厉孤介,而诗却清和。” 清 姚鼐 《〈恬庵遗稿〉序》:“观察出其文,读之清和恬雅,有越俗之韵。”
(6).农历四月的俗称。 明 卢象升 《与蒋泽垒先生书》之四:“家大人于清和闰月初二日抵 白登 公署。”一说指农历二月。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张平子 《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盖指二月也。 小谢 诗因之,故曰:‘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今人删去‘犹’字,而竟以四月为‘清和’。”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清和月》:“二月为清和。 张平子 《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谢灵运 诗:‘首夏犹清和。’今以四月当之。” ——《漢語大詞典》
聊 liáo《國語辭典》
聊 [ liáo ]
名- 乐事、兴趣。《楚辞·王逸·九思·逢尤》:「心烦愦兮意无聊,严载驾兮出戏游。」汉·王延寿·注:「聊,乐也。」
- 姓。如汉代有聊仓。
- 藉、依赖。如:「民不聊生」。《文选·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 闲谈。如:「聊天」、「闲聊」。
- 姑且、暂且。如:「聊备一格」、「聊表寸心」。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首之三五:「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散步 sàn bù
随意闲行。 南朝 梁 刘孝威 《奉和六月壬午应令诗》:“神心重丘壑,散步怀渔樵。” 唐 韦应物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诗:“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宋 宇文虚中 《和高子文秋兴》之一:“散步双扶老,栖身一养和。”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章:“ 周仆 在一边悠闲地散步。” ——《漢語大詞典》
风波(風波)fēng bō
(1).风浪。《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唐 元稹 《江陵三梦》诗:“惊觉满床月,风波 江 上声。” 巴金 《家》十九:“船在水面流着,安稳而自然,不曾激起一点风波。”参见“ 风浪 ”。
(2).犹潮流。比喻变动的形势。《后汉书·冯衍传下》:“弃衡石而意量兮,随风波而飞扬。”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则庶几烛幽暗以天光,发国人之内曜,人各有己,不随风波,而 中国 亦以立。”
(3).比喻动荡不定或艰辛劳苦。《庄子·天地》:“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 成玄英 疏:“夫水性虽澄,逢风波起,我心不定,类彼波澜,故谓之风波之民也。” 宋 曾巩 《谢中书舍人表》:“於风波流落之餘,以蒲柳衰残之质,自循涯分,曷副恩荣。”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虽只四十来岁的人,然而世上的风波经得多了,看来却像五十出外。”
(4).比喻纠纷或乱子。 唐 鲍溶 《行路难》诗:“入宫见妒君不察,莫入此地生风波。” 明 高启 《南山有鸟》诗:“ 南山 有鸟北山罗,两地一失惊风波。”《西湖佳话·梅屿恨迹》:“妻子初容我娶,及至 小青 进门,便生许大风波,一駡就是三朝四夜,一打就到万紫千红,甚觉难堪。”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馀》:“然而辫子还有一场小风波,那就是 张勋 的‘复辟’。”
(5).指 风波亭 。滇剧《牛皋扯旨》:“‘莫须有’三字罪名无分晓,可怜他父子被害在 风波 。”参见“ 风波亭 ”。 ——《漢語大詞典》
(2).犹潮流。比喻变动的形势。《后汉书·冯衍传下》:“弃衡石而意量兮,随风波而飞扬。”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则庶几烛幽暗以天光,发国人之内曜,人各有己,不随风波,而 中国 亦以立。”
(3).比喻动荡不定或艰辛劳苦。《庄子·天地》:“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 成玄英 疏:“夫水性虽澄,逢风波起,我心不定,类彼波澜,故谓之风波之民也。” 宋 曾巩 《谢中书舍人表》:“於风波流落之餘,以蒲柳衰残之质,自循涯分,曷副恩荣。”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虽只四十来岁的人,然而世上的风波经得多了,看来却像五十出外。”
(4).比喻纠纷或乱子。 唐 鲍溶 《行路难》诗:“入宫见妒君不察,莫入此地生风波。” 明 高启 《南山有鸟》诗:“ 南山 有鸟北山罗,两地一失惊风波。”《西湖佳话·梅屿恨迹》:“妻子初容我娶,及至 小青 进门,便生许大风波,一駡就是三朝四夜,一打就到万紫千红,甚觉难堪。”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馀》:“然而辫子还有一场小风波,那就是 张勋 的‘复辟’。”
(5).指 风波亭 。滇剧《牛皋扯旨》:“‘莫须有’三字罪名无分晓,可怜他父子被害在 风波 。”参见“ 风波亭 ”。 ——《漢語大詞典》
变动(變動)biàn dòng
(1).变更着交替活动。《国语·晋语一》:“上贰代举,下贰代履,周旋变动,以役心目。”按,贰,数词“二”。“上贰”指两手,“下贰”指两足。
(2).变化。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故 旭 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九:“万物之变动,造化之生成,所以资吾之用者亦广矣。” 明 袁宏道 《与曹鲁川书》:“既谓之禪,则迁流无已,变动不常,安有定辙?” 老舍 《二马》第三段八:“ 伦敦 的天气变动的不大,可是变动得很快。”
(3).谓通达权变。 宋 苏舜钦 《上范希文书》:“若能去 延州 之狭以自任,抚 关中 之人以示信,而又沉远变动,则何敌之敢先哉?”
(4).变乱;动乱。 汉 刘向 《列女传·鲁臧孙母》:“凡姦将作,必於变动害子者,其於斯发事乎,汝其戒之。”《隋书·天文志中》:“天下变动,心星见祥。” 沈从文 《〈散文选〉题记》:“我在这场变动中,居然活下来。”
(5).改变。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至於殀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殀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 丁玲 《县长家庭》三:“我了解这一套话语几乎是他每天都要说几次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对象面前要稍微变动一下其中的几个名词。”
(6).谓变卖。《廿载繁华梦》第一回:“自念从前的蓄积,半供挥霍去了,所餘的都置了产业,急切间变动却也不易。” ——《漢語大詞典》
(2).变化。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故 旭 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九:“万物之变动,造化之生成,所以资吾之用者亦广矣。” 明 袁宏道 《与曹鲁川书》:“既谓之禪,则迁流无已,变动不常,安有定辙?” 老舍 《二马》第三段八:“ 伦敦 的天气变动的不大,可是变动得很快。”
(3).谓通达权变。 宋 苏舜钦 《上范希文书》:“若能去 延州 之狭以自任,抚 关中 之人以示信,而又沉远变动,则何敌之敢先哉?”
(4).变乱;动乱。 汉 刘向 《列女传·鲁臧孙母》:“凡姦将作,必於变动害子者,其於斯发事乎,汝其戒之。”《隋书·天文志中》:“天下变动,心星见祥。” 沈从文 《〈散文选〉题记》:“我在这场变动中,居然活下来。”
(5).改变。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至於殀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殀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 丁玲 《县长家庭》三:“我了解这一套话语几乎是他每天都要说几次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对象面前要稍微变动一下其中的几个名词。”
(6).谓变卖。《廿载繁华梦》第一回:“自念从前的蓄积,半供挥霍去了,所餘的都置了产业,急切间变动却也不易。” ——《漢語大詞典》
须 ( 須 鬚 ) xū
须 [ xū ]
-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 〔~臾〕片刻,一会儿。
-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回首(迴首)huí shǒu
(1).回头;回头看。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昆虫闓懌,回首面内。” 宋 苏轼 《观湖》诗之一:“回首不知沙界小,飘衣犹觉色尘高。”《红楼梦》第一○四回:“ 雨村 回首看时,只见烈焰烧天,飞灰蔽日。” 毛泽东 《十六字令》之一:“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2).谓归顺。《东观汉记·伏湛传》:“ 武王 庄公 ,所以砥礪蕃屏,劝进忠信,令四方诸侯,咸乐回首,仰望京师。”《后汉书·伏湛传》:“是故四方回首,仰望京师。”
(3).回想,回忆。 唐 杜甫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诗:“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 仲宣 楼。” 南唐 李煜 《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清 钱之青 《归里后亲朋枉过有作》诗:“回首出门初,变迁几八九。” 李大钊 《青春》:“人事万端,那堪回首。”
(4).谓死亡。《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今日拜辞长老回首,烦乞长老慈悲,求个安身去处。”《儒林外史》第四八回:“直到临回首的时候,还念着老伯不曾得见一面。” ——《漢語大詞典》
(2).谓归顺。《东观汉记·伏湛传》:“ 武王 庄公 ,所以砥礪蕃屏,劝进忠信,令四方诸侯,咸乐回首,仰望京师。”《后汉书·伏湛传》:“是故四方回首,仰望京师。”
(3).回想,回忆。 唐 杜甫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诗:“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 仲宣 楼。” 南唐 李煜 《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清 钱之青 《归里后亲朋枉过有作》诗:“回首出门初,变迁几八九。” 李大钊 《青春》:“人事万端,那堪回首。”
(4).谓死亡。《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今日拜辞长老回首,烦乞长老慈悲,求个安身去处。”《儒林外史》第四八回:“直到临回首的时候,还念着老伯不曾得见一面。”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