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共各自勉,离别安足吁。
久别愁契阔,一见情转纾。如何未几月,策马复驰驱。
晓出都门道,和风吹长裾。载酒双玉壶,酌君聊踟蹰。
好鸟对离席,垂杨发清渠。把酒未成醉,却忆相交初。
癸酉岁大比,就试来于于。当时誇特达,抱负期共摅。
荆山君献璞,沧海我遗珠。彼此或阻隔,蹉跎音信疏。
君教钱塘上,巍然道自居。湖苏齐经学,河汾播名誉。
我今忝登第,乘骢长安衢。相逢话畴昔,屈指十载馀。
公邸且为乐,忽闻䧏除书。宦辙岂常聚,仕途随所如。
恪共各自勉,离别安足吁。安庆俗齐鲁,诸生器璠玙。
到时正三月,杏坛化日舒。皋比坐容与,函丈争抠趋。
师道素所讲,熟路驰轻车。长养九霄翥,变化北溟鱼。
倘因閒暇日,尺书多寄予。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恪 kè《國語辭典》
恪 [ kè ]
副- 谨慎诚敬。如:「恪守」、「恪遵」。《说文解字·心部》:「愙,敬也。」清·段玉裁·注:「今字作恪。」《书经·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 姓。如晋代有恪启。
恪 [ què ]
- (一)之又音。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副-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动-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动-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各自 gè zì
(1).各人自己。《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 孟尝君 亲己。”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一旦分别,岂不愴恨,势不得不尔,各自努力。” 唐 隐峦 《牧童》诗:“看看白日向西斜,各自骑牛又归去。”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三折:“到如今,各自托生,我依旧安业着家,他依旧离乡背井。” 丁玲 《阿毛姑娘》第一章二:“三姐, 阿招嫂 她们也各自搬着小椅在屋外作活。”
(2).指事物的各个自身。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唐 杜甫 《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诗:“上天无偏颇,蒲稗各自长。”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为了鉴别科学论点的正确或者错误,艺术作品的艺术水准如何,当然还需要一些各自的标准。”
(3).自己;独自。《红楼梦》第一一五回:“正説着,外头嚷进来説:‘这和尚撒野,各自跑进来了,众人拦他拦不住!’” 郭沫若 《海涛集·〈我是中国人〉二》:“ 安娜 来解围了。她端着茶,并还把预备给孩子们吃的糖点送来奉献,我各自退进我的斗室里去了。” ——《漢語大詞典》
(2).指事物的各个自身。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唐 杜甫 《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诗:“上天无偏颇,蒲稗各自长。”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为了鉴别科学论点的正确或者错误,艺术作品的艺术水准如何,当然还需要一些各自的标准。”
(3).自己;独自。《红楼梦》第一一五回:“正説着,外头嚷进来説:‘这和尚撒野,各自跑进来了,众人拦他拦不住!’” 郭沫若 《海涛集·〈我是中国人〉二》:“ 安娜 来解围了。她端着茶,并还把预备给孩子们吃的糖点送来奉献,我各自退进我的斗室里去了。” ——《漢語大詞典》
勉 miǎn《國語辭典》
勉 [ miǎn ]
动- 强迫人去做能力不够、或不愿意做的事。如:「勉强」。
- 鼓励。如:「劝勉」、「嘉勉」、「互勉」。
- 勤奋、努力。如:「勤勉」、「奋勉」。
离别(離别)lí bié
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楚辞·离骚》:“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唐 陆龟蒙 《离别》诗:“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这个‘别’字不是好字眼,或者主离别。” 巴金 《新生·一个人格的成长》:“我这时候突然觉得离别并不是可悲的事情了。” ——《漢語大詞典》
安足 ān zú
立足,存身。《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遣人与子书,刻期兵至,举火为应”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瓚 遣行人 文则 齎书告子 续 曰:‘不然,吾亡之后,天下虽广,汝欲求安足之地,其可得乎!’” ——《漢語大詞典》
吁 xū/yù《國語辭典》
吁 [ xū ]
叹- 表示惊叹、疑怪的意思。《玉篇·口部》:「吁,疑怪之辞,惊语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吁!汉帝之德,侯其袆而。」唐·韩愈〈进学解〉:「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
- 叹息。如:「长吁短叹」。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五六:「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宋·刘宰〈野犬行〉:「过者且勿叹,闻者且莫吁。」
- 忧愁。《诗经·周南·卷耳》:「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