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因指柳树间,此是吾家室。

归有光明代〕《鲤鱼山

鲤鱼山头日,日落山紫赤。遥见两君子,登岸问苦疾。

此地饶粟麦,乃以水荡潏。水留久不去,三年已不食。

今年虽下种,湿土乾芽茁。因指柳树间,此是吾家室。

前月水漫时,群贼肆狂獝。少弟独骑危,射死五六贼。

长兄善长鎗,力战幸得释。因示刀箭痕,十指尚凝血。

问之此何由,多是屯军卒。居民亦何敢,为此强驱率。

始者军掠民,以后军民一。民聚军势孤,民复还劫卒。

鲤鱼山前后,遂为贼巢窟。徐、沂两兵司,近日穷剿灭。

军贼选骁健,叱呼随主帅。民贼就擒捕,时或有奔逸。

其中稍黠者,通贿仍交密。以此一月间,颇亦见宁谧。

二人既别去,予用深叹息。披发一童子,其言亦能悉。

民贼犹可矜,本为饥荒迫。军贼受犒赏,乃以贼杀贼。

吾行淮、徐间,每闻邳州卒。荆楚多剽轻,养乱非弘策。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树间家室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1.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2.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3.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1.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1.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2.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3.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1.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1.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指 zhǐ《國語辭典》

指 [ zhǐ ]

  1. 手掌前端分支的部分。如:「手指」。唐·白居易〈新乐府·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 一个指头的宽度称为「一指」。如:「三指宽的距离」。
  3. 用意、主旨。如:「言近指远」。《书经·盘庚上》:「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孟子·告子下》:「愿闻其指。」
  1. 用手指示。唐·李白〈陌上赠美人〉诗:「遥指红楼是妾家。」
  2. 朝向、对著。如:「时针正指九点。」、「狙击手把枪管指向甘迺迪。」《吕氏春秋·审分览·知度》:「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
  3. 希望、依赖。如:「指望」、「这老太太就指著她儿子养活呢!」
  4. 斥责。《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故布衣行此,指于国,不容乡曲。」《汉书·卷八六·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5. 直立、翘起来。如:「令人发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柳 liǔ《國語辭典》

柳 [ liǔ ]

  1. 植物名。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树枝细长,柔软下垂。叶互生,线状披针形,尾端尖锐,边缘有细锯齿。花密生呈穗状,种子有毛,成熟时柳絮飞散如雪。一般供作观赏、行道树。
  2.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为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八颗星。
  3. 姓。如唐代有柳宗元。
树间(树间)
宋 杨万里 海棠四首 其一 树间露坐看摇影,酒底花光并入唇。
宋 杨万里 和李天麟秋怀五绝句 其三 颇惊暝色来天外,未必秋声在树间。  ——《骈字类编》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吾 wú/yù《國語辭典》

吾 [ wú ]

  1. 我。《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楚辭·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 我的。《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1. 姓。如漢代有吾扈。

吾 [ yú ]

  1. 參見「吾吾 」條。
家室 jiā shì
(1).家庭;家眷。《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毛 传:“家室,犹室家也。” 陈奂 传疏:“《孟子·滕文公篇》:‘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桓 十八年《左传》:‘ 申繻 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瀆也,谓之有礼。’此家室互言也。浑言之,室亦家也。”《吕氏春秋·慎势》:“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 三国 魏 曹操 《存恤从军吏士家室令》:“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 清 昭梿 《啸亭续录·成知州》:“等为外吏,岂可幸其患难辱及家室。” 郭沫若 《〈虎符〉后话》:“最后我索性抹杀了她的存在,把 信陵君 写成为一个无家室的独身主义者。”
(2).房舍;住宅。《淮南子·修务训》:“ 舜 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穀,令民皆知去巖穴,各有家室。”《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有司奏:‘请处 蜀 严道 邛 邮,遣其子、子母从居,县为筑盖家室,皆日三食,给薪菜盐炊食器席蓐。’”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