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轩然苍石立苔藓,枝叶掩冉生秋风。

刘崧元代〕《题马元善所藏松庵墨菊歌

松庵道人写墨菊,幽兴宛在山岩中。轩然苍石立苔藓,枝叶掩冉生秋风。

石傍扶疏出三本,土润根肥气深稳。彤霞匝地铸黄金,白露漙空湿香粉。

马君好古天趣真,昔年省郎吾故人。升堂把酒对图画,使我意与南山亲。

君家旧宅龙沙北,荒圃经年归未得。何当斸地种千株,日倚湖亭看秋色。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轩然苍石苔藓枝叶掩冉秋风

轩然(軒然)xuān rán
(1).高昂貌。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轩然神功,坐受嘉栗。” 宋 沈括 《故朝散大夫张公墓志铭》:“公少贫,能轩然自持。” 丁玲 《母亲》三:“真是出色的三个漂亮孩子……都有着他们母亲的明眸和小嘴,也都学会了他们父亲的轩然气概。”
(2).笑貌。 汉 黄宪 《天禄阁外史·论学》:“ 韩王 轩然仰笑而堕冠曰:‘徵君果以 无閭生 为弟子耶?’” 宋 苏轼 《闻公择过云龙山人辄往从之公择有诗戏用其韵》:“轩然就一笑,犹得好饮力。” 梁斌 《播火记》二二:“ 朱老忠 长出一口气,轩然大笑。”
(3).高涌貌。 曾朴 《答胡适书》:“接着便是文言白话的论战,在北方轩然起了大波。”参见“ 轩然大波 ”。  ——《漢語大詞典》
苍石(苍石)
唐 杜甫 万丈潭 前临洪涛宽,却立苍石大。
宋 苏轼 百步洪二首 其一 君看岩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宋 陆游 偶怀小益南郑之间怅然有赋 剑分苍石高皇迹,岩拥朱门老子祠。  ——《骈字类编》
立 lì《國語辭典》

立 [ lì ]

  1. 直身站著。如:「站立」、「立正」。《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
  2. 竖起。如:「竖立」、「立竿见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又将两扇门立在墙边,先去吹灭了灯火。」
  3. 设置。如:「立庙」、「私立小学」。《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4. 制定、订定。如:「立法」、「立案」、「立宪」。
  5. 建树、成就。如:「立威」、「三十而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6. 存在。如:「独立」、「誓不两立」。
  1. 即刻。如:「立刻」。《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剑坚,故不可立拔。」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立如子。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苔藓(苔蘚)tái xiǎn
苔和藓同属隐花植物中的一个大类,有很多种,大多生长在潮湿的地方。一般不细加分别,统称苔藓。 南朝 齐 谢朓 《游山》诗:“荒隩被葴莎,崩壁带苔蘚。” 宋 苏轼 《用王巩韵赠其侄震》:“衡门老苔蘚,竹柏千兵屯。” 明 王玉峰 《焚香记·折证》:“仁风吹遍,閭巷絃歌满。官衙冷,一庭苔蘚。” 叶圣陶 《城中》:“河对岸就是城墙,古旧的城砖大部分都长着苔蘚。”  ——《漢語大詞典》
枝叶(枝葉)zhī yè
(1).枝条和树叶。《诗·大雅·荡》:“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唐 元稹 《种竹》诗:“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 杨朔 《海罗杉》:“一棵是海罗杉,另一棵是凿树,并排长着,树皮结着老疤,挂满苍苔,论年龄,都在百年以上,枝叶却极茂盛。”
(2).喻同宗的旁支。《左传·文公七年》:“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周书·元伟传》:“虽天厌 魏 德,鼎命已迁,枝叶荣茂,足以逾於前代矣。”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他须是你 裴 家枝叶。” 清 刘大櫆 《〈吴氏重修族谱〉序》:“虽然赐姓之初,一姓也;命氏之初,一氏也,而枝叶曼衍於天下,源远流分,不復知其本始。”
(3).比喻臣僚,部属。《淮南子·缪称训》:“君,根本也;臣,枝叶也。根本不美,枝叶茂者,未之闻也。”《后汉书·杨震传》:“旧典,中臣子弟不得居位秉执,而今枝叶宾客布列职署。”
(4).比喻从属的次要的事物。《史记·陈涉世家》:“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 宋 司马光 《答秉国第二书》:“书文甚多,援据甚广, 光 欲一一条对,则恐逐枝叶而忘本根,徒费纸札视听,无益於进道。”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我们所注意的是特别的精华,毫不在枝叶。”
(5).喻琐碎、浮华的言词。《礼记·表记》:“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 孔颖达 疏:“无道之世,人皆无礼,行不诚实,但言辞虚美,如树干之外而更有枝叶也。” 唐 白居易 《有唐善人墓碑》:“前后著文凡一百五十二首,皆诣理撮要,词无枝叶。” 清 顾炎武 《与施愚山书》:“近来刊落枝叶,不作诗文,敬拜佳篇,未得詶和。”
(6).犹枝节。比喻在问题之外又派生出的新问题。《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我再打一个禀帖,销了案,打发这奴才走清秋大路,免得又生出枝叶来。”  ——《漢語大詞典》
掩冉 yǎn rǎn
亦作“ 掩苒 ”。
(1).披靡,偃倒。 唐 柳宗元 《袁家渴记》:“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緑,蓊葧香气。” 宋 苏轼 《和饮酒》之三:“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2).摇曳貌。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池荷掩冉於左右,陇菊迤邐於东西。”
(3).柔弱貌。 宋 苏辙 《寓居》诗之四:“弱榴生掩冉,插竹强支叉。旋叠封根石,能开著子花。” 宋 陆游 《感怀》:“阡眠香草茂,掩苒烟柳弱。”
(4).轻盈柔美貌;柔和貌。 宋 洪迈 《夷坚丁志·临卭李生》:“女从水面掩冉而返。” 宋 辛弃疾 《喜迁莺》词:“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芙渠花发。”
(5).萦绕貌。 宋 王质 《游东林山水记》:“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緑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明 高启 《焚香》诗:“乍飘犹掩冉,将断更氤氲。”  ——《漢語大詞典》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1.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2.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3.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4.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5.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1.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2.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3. 生命。如:「輕生」、「餘生」。
  4.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5.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6.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7.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8.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9.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2.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3.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4.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1.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2.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1.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秋风(秋風)qiū fēng
(1).秋季的风。 汉武帝 《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 杜甫 《奉和严郑公军城早秋》:“秋风嫋嫋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
(2).指以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等。 明 沈榜 《宛署杂记·街道》:“每初僉及年终,置酒邀会,每家银三五分,则曰打网,曰秋风。”《儒林外史》第三回:“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参见“ 打秋风 ”。
(3).蟋蟀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昆虫·蟋蟀》:“《清异録》: 汉 龙驤子 名 卭 ,讳之,呼蛩曰秋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