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夺 ( 奪 ) duó
夺 [ duó ]
- 抢,强取:抢~。掠~。巧取豪~。强(qiāng )词~理。
- 争先取到:~得最后胜利。~魁。~冠(guàn )。
- 冲开:~门而出。
- 丧失,削除:剥~。褫~(剥夺)。~志(改变志向或意愿)。
- 晃动:光彩~目。
- 决定如何处理:请予裁~。
- 漏掉(文字):第八行~一字。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代-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一)之讀音。
美人 měi rén
(1).容貌美丽的人。多指女子。《六韬·文伐》:“厚赂珠玉,娱以美人。” 唐 顾况 《悲歌》:“美人二八颜如花,泣向春风畏花落。”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女宠虽为患,过终在男子。 范同叔 云:‘ 吴国 若教丞相在, 越王 空送美人来!’”
(2).喻君上。《楚辞·九章·抽思》:“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王逸 注:“举与 怀王 ,使览照也。”
(3).品德美好的人。《诗·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郑玄 笺:“思 周 室之贤者。”《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 汉 赵岐 注:“充实善信,使之不虚,是为美人。” 唐 柳宗元 《初秋夜坐赠吴武陵》诗:“美人隔 湘 浦,一夕生秋风。” 潘纬 注:“谓 吴武陵 。” 宋 王安石 《答韩求仁书》:“ 颜子 具圣人之体而微,所谓美人也。”
(4).妃嫔的称号。《汉书·外戚传序》:“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后汉书·皇后纪序》:“﹝ 光武 中兴﹞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嫔御命妇·美人》:“ 光武 又置美人,歷代多有之,国初亦置之,正四品也。” 蔡东藩 《前汉演义》第五回:“还有一半晦气的美人,简直是一生一世,盼不到御驾来临。” ——《漢語大詞典》
(2).喻君上。《楚辞·九章·抽思》:“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王逸 注:“举与 怀王 ,使览照也。”
(3).品德美好的人。《诗·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郑玄 笺:“思 周 室之贤者。”《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 汉 赵岐 注:“充实善信,使之不虚,是为美人。” 唐 柳宗元 《初秋夜坐赠吴武陵》诗:“美人隔 湘 浦,一夕生秋风。” 潘纬 注:“谓 吴武陵 。” 宋 王安石 《答韩求仁书》:“ 颜子 具圣人之体而微,所谓美人也。”
(4).妃嫔的称号。《汉书·外戚传序》:“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后汉书·皇后纪序》:“﹝ 光武 中兴﹞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嫔御命妇·美人》:“ 光武 又置美人,歷代多有之,国初亦置之,正四品也。” 蔡东藩 《前汉演义》第五回:“还有一半晦气的美人,简直是一生一世,盼不到御驾来临。” ——《漢語大詞典》
侵 qīn《國語辭典》
侵 [ qīn ]
動- 強力進犯。如:「侵略」、「侵犯」、「侵占」、「入侵」。《左傳·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傳·序》:「豪暴侵淩孤弱,恣欲自快。」
- 逼近。唐·杜牧〈旅宿〉詩:「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宋·陸游〈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詩:「白髮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
- 親近。《水滸傳·第三二回》:「相貌堂堂強壯士,未侵女色少年郎。」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动-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 姓。如汉代有以彤。
遇 yù《國語辭典》
遇 [ yù ]
动- 相逢、不期而会。如:「巧遇」。《书经·胤征》:「入自北门,乃遇汝鸠、汝方。《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
- 契合、投合。《孟子·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韩非子·难二》:「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
- 得志、得到赏识。《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序》:「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汉·王充《论衡·逢遇》:「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 对待。如:「礼遇」。《宋史·卷三六一·张浚传》:「浚知上遇俊厚,而俊纯实可谋大事。」
- 遭受。《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 抵挡、对付。《商君书·外内》:「以此遇敌,是以百石之弩射飘叶也。」《荀子·大略》:「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
- 机会。如:「际遇」、「机遇」。三国吴·韦昭〈博奕论〉:「设程试之科,垂金爵之赏,诚千载之嘉会,百世之良遇也。」
- 姓。如汉代有遇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