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一线遥遥下,砥石奔流直到东海不复回。
薛瑄〔明代〕《太行歌送丁分教之襄陵》
太行之山何崔嵬,铁崖翠壁万仞中天开其势北来。
吾不知其几万里,但见横亘辽碛包括秦晋斗起中原之地何壮哉。
往年吾尝陟其顶,四顾山如培塿树如苔。黄河一线遥遥下,砥石奔流直到东海不复回。
此时英风浩然洒六合,便欲历览天上金银台。其中羊肠九折走峻坂,摧轮怪石硱磳磊落而成堆。
太行之高且险也如此,子今远行令人兴难裁。倘到昔所登览最高处,为我歌此一曲还徘徊。
西望襄陵迢迢秪几驿,驱车径须往渡清汾隈。愿子居易思险慎厥守始终,保令誉慰我相思怀。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黄河 huáng hé
中国 第二大河。上源 卡日曲 出 青海省 巴颜喀拉山脉 各姿各雅山 麓,东流经 四川 、 甘肃 、 宁夏 、 内蒙古 、 陕西 、 山西 、 河南 等省区,在 山东省 北部入 渤海 。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 晋 成公绥 《大河赋》:“览百川之弘壮兮,莫尚美於 黄河 。”《明史·河渠志一》:“ 黄河 ,自 唐 以前,皆北入海。” 魏巍 《开辟中国的黄金时代》:“你还会看见 黄河 ,奔腾不羁的 黄河 。” ——《漢語大詞典》
一线(一線)yī xiàn
亦作“ 一綫 ”。
(1).一根线,亦形容细长如线。 唐 杜甫 《至日遣兴》诗之一:“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终朝,而一线之溜可以潦石者,一与不一故也。” 元 萨都剌 《鹦鹉曲》:“觉来粉汗湿香脸,一线新红枕痕浅。” 明 唐寅 《晓起图》诗:“晓鸦无数盘旋处,緑树枝头一线红。” 毛泽东 《菩萨蛮·黄鹤楼》词:“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2).比喻相承或相关事物之间的脉络。《东周列国志》第六一回:“ 尹公佗 学射于 庾公差 , 公差 又学射于 公孙丁 ,三人是一线传授。”《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四年》:“毋竝进君子小人以为色荒,毋兼容邪説正论以为皇极,以培养国家一线之脉,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清 宋潜虚 《徐节妇传》:“彼公侯将相跨州连郡,曾未有一如 徐 氏妇者,抱三尺之孤,挽一线之绪,而使之復兴,岂不悲哉!”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其学界为螺线形,虽千变万化,殆皆一线所引也。”
(3).形容极其细微。 金 元好问 《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悮半生。” 清 曹寅 《重题晚研跋后兼伤怀南洲》诗之三:“酒边花外打乖人,劫后刚回一线春。”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若是乎两 汉 之以著述鸣者,惟 江都 龙门 二子,独有心得,为学界放一线光明而已。”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这是一线生机,我记好街名厂名就去了。”
(4).第一线。指作战的最前线,亦指从事实际工作的基层。 ——《漢語大詞典》
(1).一根线,亦形容细长如线。 唐 杜甫 《至日遣兴》诗之一:“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终朝,而一线之溜可以潦石者,一与不一故也。” 元 萨都剌 《鹦鹉曲》:“觉来粉汗湿香脸,一线新红枕痕浅。” 明 唐寅 《晓起图》诗:“晓鸦无数盘旋处,緑树枝头一线红。” 毛泽东 《菩萨蛮·黄鹤楼》词:“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2).比喻相承或相关事物之间的脉络。《东周列国志》第六一回:“ 尹公佗 学射于 庾公差 , 公差 又学射于 公孙丁 ,三人是一线传授。”《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四年》:“毋竝进君子小人以为色荒,毋兼容邪説正论以为皇极,以培养国家一线之脉,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清 宋潜虚 《徐节妇传》:“彼公侯将相跨州连郡,曾未有一如 徐 氏妇者,抱三尺之孤,挽一线之绪,而使之復兴,岂不悲哉!”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其学界为螺线形,虽千变万化,殆皆一线所引也。”
(3).形容极其细微。 金 元好问 《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悮半生。” 清 曹寅 《重题晚研跋后兼伤怀南洲》诗之三:“酒边花外打乖人,劫后刚回一线春。”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三节:“若是乎两 汉 之以著述鸣者,惟 江都 龙门 二子,独有心得,为学界放一线光明而已。”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这是一线生机,我记好街名厂名就去了。”
(4).第一线。指作战的最前线,亦指从事实际工作的基层。 ——《漢語大詞典》
遥遥 yáo yáo
(1).形容距离远。《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鸜鵒之巢,远哉遥遥。” 晋 陶潜 《赠长沙公》诗:“遥遥三 湘 ,滔滔九江。” 明 文徵明 《潇湘八景》诗之三:“遥遥万里情,更落青山外。”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我记得以前从医院的廊上,遥遥的能看见从林隙中穿过的白烟一线的火车。”
(2).形容时间长。 晋 陶潜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遥遥 沮 溺 心,千载乃相关。” 南朝 梁 江淹 《青苔赋》:“昼遥遥而不暮,夜永永以空长。”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故 秦始皇 之燔《诗》《书》, 明太祖 之设制艺,遥遥两心,千载同揆。”
(3).形容摇摆不定的样子。《楚辞·九章·悲回风》:“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 姜亮夫 校注:“遥,犹摇;翼分左右,言其心如两翼之摇摇然,左右不定也。”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唐 张籍 《车遥遥》诗:“征人遥遥出古城,双轮齐动駟马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天涯万里车遥遥,山程驛店柳花飘。” ——《漢語大詞典》
(2).形容时间长。 晋 陶潜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遥遥 沮 溺 心,千载乃相关。” 南朝 梁 江淹 《青苔赋》:“昼遥遥而不暮,夜永永以空长。”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故 秦始皇 之燔《诗》《书》, 明太祖 之设制艺,遥遥两心,千载同揆。”
(3).形容摇摆不定的样子。《楚辞·九章·悲回风》:“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 姜亮夫 校注:“遥,犹摇;翼分左右,言其心如两翼之摇摇然,左右不定也。”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唐 张籍 《车遥遥》诗:“征人遥遥出古城,双轮齐动駟马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天涯万里车遥遥,山程驛店柳花飘。”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名-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砥石 dǐ shí
(1).磨石。《淮南子·说山训》:“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 汉 王充 《论衡·明雩》:“砥石劘厉,欲求銛也。”《资治通鉴·汉成帝永始三年》:“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砥石, 高祖 所以厉世摩钝也。”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三:“又横涉 渭水 ,去采取砥石,采取铁矿来锻炼。”
(2).古地名。《荀子·成相》:“ 契玄王 ,生 昭明 ,居于 砥石 ,迁于 商 。” 杨树达 注:“ 砥石 ,地名,未详所在。”
(3).传说中的山名。《淮南子·墬形训》:“ 辽 出 砥石 。” 高诱 注:“山名,在塞外, 辽水 所出。” ——《漢語大詞典》
(2).古地名。《荀子·成相》:“ 契玄王 ,生 昭明 ,居于 砥石 ,迁于 商 。” 杨树达 注:“ 砥石 ,地名,未详所在。”
(3).传说中的山名。《淮南子·墬形训》:“ 辽 出 砥石 。” 高诱 注:“山名,在塞外, 辽水 所出。” ——《漢語大詞典》
奔流 bēn liú
(1).急速流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漓水》:“山有涌泉,奔流衝激。” 唐 李白 《将进酒》诗:“君不见 黄河 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復回。”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三:“两人默默无声,只有永不改变方向的江水哗哗地奔流着。”
(2).奔腾的急流。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溪中多巨石,多奔流,亦无路入。”
(3).流离,流徙。《宋书·氐胡传·略阳清水氐杨氏》:“ 关中 人士奔流者多依之, 戊搜 延纳抚接,欲去者则卫护资遣之。” ——《漢語大詞典》
(2).奔腾的急流。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溪中多巨石,多奔流,亦无路入。”
(3).流离,流徙。《宋书·氐胡传·略阳清水氐杨氏》:“ 关中 人士奔流者多依之, 戊搜 延纳抚接,欲去者则卫护资遣之。” ——《漢語大詞典》
直到 zhí dào
(1).径直抵达。 宋 范成大 《重送文处厚因寄蜀父老》诗之二:“烦将远道悠悠梦,直到天西暑雪边。” 宋 曾纡 《菩萨蛮·月夜》词:“山光冷浸清溪底,溪光直到柴门里。”《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有少年子弟慕他的,不远千里,直到 台州 来求一识面。”
(2).一直到(多指时间)。《湘烟小录》附 清 李堂 《题朗玉兄〈湘烟小录〉后调寄国香慢》:“传唱直到如今。” 沙汀 《堰沟边》:“他工作了很久,直到快半夜了,这才轻轻吁一口气。” ——《漢語大詞典》
(2).一直到(多指时间)。《湘烟小录》附 清 李堂 《题朗玉兄〈湘烟小录〉后调寄国香慢》:“传唱直到如今。” 沙汀 《堰沟边》:“他工作了很久,直到快半夜了,这才轻轻吁一口气。” ——《漢語大詞典》
东海(東海)dōng hǎi
(1).海名。所指因时而异。大抵 先秦 时代多指今之 黄海 ; 秦 汉 以后兼指今之 黄海 、 东海 ; 明 以后所指始与今之 东海 相当。今之 东海 海域,北起 长江 口北岸,南以 广东省 南澳岛 至 台湾省 南端一线为界,东至 琉球群岛 。
(2).泛指东方的大海。《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鼃,不足与语东海之乐。” 汉 枚乘 《七发》:“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元 关汉卿 《西蜀梦》第四折:“来时节玉蟾出东海,去时节残月下西楼。”《红楼梦》第四回:“东海缺少白玉牀,龙王来请 金陵王 。”
(3).指我国东方滨海地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 大公 乎!’” 杨伯峻 注:“为东海诸国之表率者,可能是 姜太公 之国。” 汉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胙太师,以表东海。”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二州肃清,四邦咸举。乃眷北 燕 ,遂表东海。”
(4).郡名。 秦 置。 楚 汉 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 郯 (今 山东 郯城 北)。 西汉 辖境相当今 山东 费县 、 临沂 、 江苏 赣榆 以南, 山东 枣庄市 、 江苏 邳县 以东和 江苏 宿迁 、 灌南 以北地区。其后历代屡有设置,辖境及治所亦有变迁。 ——《漢語大詞典》
(2).泛指东方的大海。《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鼃,不足与语东海之乐。” 汉 枚乘 《七发》:“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元 关汉卿 《西蜀梦》第四折:“来时节玉蟾出东海,去时节残月下西楼。”《红楼梦》第四回:“东海缺少白玉牀,龙王来请 金陵王 。”
(3).指我国东方滨海地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 大公 乎!’” 杨伯峻 注:“为东海诸国之表率者,可能是 姜太公 之国。” 汉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胙太师,以表东海。”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二州肃清,四邦咸举。乃眷北 燕 ,遂表东海。”
(4).郡名。 秦 置。 楚 汉 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 郯 (今 山东 郯城 北)。 西汉 辖境相当今 山东 费县 、 临沂 、 江苏 赣榆 以南, 山东 枣庄市 、 江苏 邳县 以东和 江苏 宿迁 、 灌南 以北地区。其后历代屡有设置,辖境及治所亦有变迁。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复回(復回)fù huí
返回;恢复。 郭沫若 《盲肠炎·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自足经济尚未发展尽致(因为奴隶解放后尚有复回自足经济的余地)。” 许地山 《七宝池上的乡思》诗:“我底夫君还用指头压我底两颊,看看从前的粉红色能否复回。”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