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清澜川通。陟彼衡林。

陆云魏晋〕《赠郑曼季诗四首 高冈


瞻彼高冈。
有猗其桐。
允也君子。
实宝南江。
员规启裕。
沈矩履方。
泳此明流。
清澜川通。
陟彼衡林。
味其回芳。

馥矣回芳。
绸缪中原。
祁祁庶类。
薄采其芬。
栖迟泌丘。
容与衡门。
声播东汜。
响溢南云。

穆穆阊阖。
南端启钥。
庶明以庸。
帝听式阙。
有凤于潜。
在林栖翮。
非予之祚。
孰与好爵。

幽居玩物。
顾景自颐。
发愤潜帷。
彷佛有思。
予美亡此。
终然肯来。
企予与言。
惟用作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清澜

清澜(清澜)
唐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 其九 秋雁 何当同顾影,刷羽泛清澜。
《韵府拾遗 寒韵》:刘孝绰诗羽觞环阶转清澜傍席流  ——《骈字类编》
川 chuān《國語辭典》

川 [ chuān ]

  1. 河流。如:「河川」。《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 大陆地区四川省的简称。
  1. 一种烹饪方法。将食物置于开水中,水一开即刻捞起。如:「川肉片」。
通 tōng《國語辭典》

通 [ tōng ]

  1. 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的。如:「水管不通了。」
  2. 流畅、畅达。如:「畅通」、「四通八达」、「你的作文写得不够通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老残游记·第一回》:「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3. 顺利。如:「星运亨通」。
  4. 灵活、不闭塞。如:「圆通」、「开通」。
  5. 渊博。如:「通人」、「博学通儒」。
  6. 共同的。如:「好逸恶劳是一般人的通病。」《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义也。」
  7. 整个、全部。如:「通宵」、「通盘考量」。《孟子·离娄下》:「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1. 全、都。如:「通通上去」。《红楼梦·第二八回》:「他说的我通不懂,怎么不该罚!」
  1. 到达。如:「通到」、「通往」。《国语·晋语二》:「道远难通,望大难走。」
  2. 往来、交往。如:「通商」、「通航」、「互通有无」。《汉书·卷三七·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3. 报告、通晓。如:「通知」、「通报」。《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4. 明白、了解。如:「通晓」、「精通」。《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
  5. 男女间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如:「私通」、「通奸」。《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汉书·卷五五·卫青传》:「(郑)​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1. 熟悉某种事物的人。如:「中国通」、「万事通」、「数学通」。
  2. 量词:➊ ​计算文书、电讯的单位。如:「一通电话」、「三通电报」。➋ ​计算敲击钟鼓次数的单位。如:「擂鼓三通」。
陟 zhì《國語辭典》

陟 [ zhì ]

  1. 登高、爬上。《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李膺传》:「陟岵瞻望,惟日为岁。」
  2. 升迁、进用。《文选·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彼 bǐ《國語辭典》

彼 [ bǐ ]

  1. 那、那个、那里。与「此」相对。如:「彼时」、「彼处」、「厚此薄彼」。《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横此大江,淹彼南汜。」
  2. 他。如:「彼等」、「彼辈」、「知己知彼」。《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唐·韩愈〈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衡 héng《國語辭典》

衡 [ héng ]

  1. 置於車轅前端的橫木。《論語·衛靈公》:「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七·莊子音義中》:「衡,轅前橫木,縛軛者也。」
  2. 秤,量輕重的器具。《荀子·禮論》:「衡誠縣矣,則不可欺以輕重。」《文選·張衡·東京賦》:「同衡律而壹軌量,齊急舒於寒燠。」三國吳·薛綜·注:「衡,稱也。軌,法。」
  3. 眉目之間。《後漢書·卷六○下·蔡邕傳》:「胡老乃揚衡含笑,援琴而歌。」《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見一善則盱衡扼腕,遇一才則揚眉抵掌。」
  4. 星名。北斗七星的第五星。因位於魁與斗杓之間,故以為斗的中央。《文選·張衡·東京賦》:「攝提揮衡,徐至於射宮。」三國吳·薛綜·注:「攝提有六星,玉衡,北斗中星,主迴轉。」
  5. 大陸地區衡山的簡稱。為五嶽之一。唐·王勃〈滕王閣序〉:「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6. 姓。如漢代有衡咸。
  1. 量輕重。《墨子·經說下》:「衡,加重於其一旁,必捶。」《文選·陸機·演連珠五○首之二》:「物勝權而衡殆,形過鏡則照窮。」
  2. 斟酌、考量。如:「衡情度理」、「權衡得失」。
  3. 違抗、拂逆。《史記·卷六二·管晏傳》:「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警世通言·卷九·李謫仙醉草嚇蠻書》:「豈非逆天之咎徵,衡大之明鑒與!」
林 lín《國語辭典》

林 [ lín ]

  1. 树木或竹子丛生一处。如:「竹林」、「山林」、「松林」、「防风林」。
  2. 泛指同类的人或事物荟聚之所。如:「碑林」、「儒林」、「艺林」。《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3. 姓。如清代有林则徐。
  1. 众多。如:「工厂林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