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牛刀 niú dāo
宰牛的刀。语出《论语·阳货》:“子之 武城 ,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后常以喻大材器。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譬割鸡之政,亦有牛刀。” 唐 孟浩然 《赠萧少府》诗:“鸿渐昇仪羽,牛刀列下班。”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范南伯寿》词:“却笑 瀘 溪 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甌。” 清 沈起凤 《谐铎·鸡谈》:“尚得牛刀一试,冀他年大用也哉!” ——《漢語大詞典》
不妨 bù fáng
(1).表示可以、无妨碍之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世人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 宋 梅尧臣 《睡意》诗:“花时啼鸟不妨喧,清暑北窗聊避燠。” 明 李贽 《答刘宪长书》:“纵不落髮,亦自不妨,在彼在此,可以任意。” 闻一多 《端节的历史教育》:“准备给孩子们讲的话,不妨到此为止。”
(2).不料。 唐 皮日休 《陪江西裴公游襄州延庆寺》诗:“更嚮碧山深处问,不妨犹有草茅臣。”
(3).很,非常。《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性行不妨慈善。” 蒋礼鸿 通释:“就是很慈善。”《景德传灯录·大法眼文益禅师》:“问:‘ 维摩 与 文殊 对谈何事?’师曰:‘汝不妨聪明。’”不妨聪明,即非常聪明。 ——《漢語大詞典》
(2).不料。 唐 皮日休 《陪江西裴公游襄州延庆寺》诗:“更嚮碧山深处问,不妨犹有草茅臣。”
(3).很,非常。《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性行不妨慈善。” 蒋礼鸿 通释:“就是很慈善。”《景德传灯录·大法眼文益禅师》:“问:‘ 维摩 与 文殊 对谈何事?’师曰:‘汝不妨聪明。’”不妨聪明,即非常聪明。 ——《漢語大詞典》
一小 yī xiǎo
方言。从小。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娘家也没有钱,可一小就养成千金小姐的脾气!” 曹禺 《原野》序幕:“我知道, 金子 ,你一小就是个规矩人。” ——《漢語大詞典》
试 ( 試 ) shì
试 [ shì ]
- 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做:~车。~图。~航。~问。尝~。~金石。
- 考,测验:~场。~卷。~题。笔~。考~。口~。
况 ( 況 ) kuàng《國語辭典》
- 「况 」的异体字。
兹 ( 茲 ) zī/cí
兹 [ zī ]
- 这,这个,此:~日。~行(xíng)。
- 现在:~聘请某先生为本校教员。
- 年:今~。来~。
- 同“滋”,增益;多。
- 古代称草席。
- 〔龟(qiū)~〕见“龟”。
百里 bǎi lǐ
(1).一百里。谓距离甚远。《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诗·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宋 苏轼 《明君可与为忠言赋》:“心苟无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将或锡之十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后日之忧者,始服 永公 ‘熟虑其后’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 百里之命 ”。
(3).亦谓地小。《孟子·公孙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4).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大率方百里。” 汉 蔡邕 《太尉陈公赞》:“公在百里,有西产之惠,赐命方伯,分 陕 餘庆。” 晋 陶潜 《酬丁柴桑》诗:“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驰芳於墨綬。”
(5).借指县令。《后汉书·循吏传·仇览》:“ 涣 ( 王涣 )谢遣曰:‘枳棘非鸞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 李贤 注:“时 涣 为县令,故自称百里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帝( 明帝 )欲试以百里, 慰祖 辞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词》序:“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闢矣。”
(6).宝剑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帝 有寳刀三,寳剑六。寳剑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复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见《孟子·万章上》。 ——《漢語大詞典》
(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 百里之命 ”。
(3).亦谓地小。《孟子·公孙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4).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大率方百里。” 汉 蔡邕 《太尉陈公赞》:“公在百里,有西产之惠,赐命方伯,分 陕 餘庆。” 晋 陶潜 《酬丁柴桑》诗:“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驰芳於墨綬。”
(5).借指县令。《后汉书·循吏传·仇览》:“ 涣 ( 王涣 )谢遣曰:‘枳棘非鸞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 李贤 注:“时 涣 为县令,故自称百里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帝( 明帝 )欲试以百里, 慰祖 辞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词》序:“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闢矣。”
(6).宝剑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帝 有寳刀三,寳剑六。寳剑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复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见《孟子·万章上》。 ——《漢語大詞典》
联 ( 聯 ) lián
联 [ lián ]
- 连结,结合:~合。~结。~系。~络。~盟。~邦。~袂。~名。~想。~姻。~营。珠~璧合。
- 对偶的语句:对~。挽~。楹~。上~。下~。
- 古代户口编制的名称,十人为联。
乡村(鄉村)xiāng cūn
亦作“ 乡邨 ”。
(1).村庄。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室山诗》:“乡村絶闻见,樵苏限风霄。”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 平叔 又请乡村去州县远处,令所由将盐就村糶易。” 宋 苏舜钦 《谘目五》:“又不可全依 汉 制,人人尽取,恐下户贫民难以应给,况乡邨之间徭役已多。”《儒林外史》第三六回:“ 应天 苏州府 常熟县 有个乡村,叫做 麟紱镇 。”
(2).今亦泛指农村。 艾青 《献给乡村的诗》:“我想起乡村田野上的道路--用卵石或石板铺的曲折窄小的道路。”
(3).乡里,家乡。 唐 王维 《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闺风首邦族,庭训延乡村。” 清 蒲松龄 《流民蒙君恩载送东归》诗:“家中逃者方出门,旧年逃者返乡邨。” ——《漢語大詞典》
(1).村庄。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室山诗》:“乡村絶闻见,樵苏限风霄。”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 平叔 又请乡村去州县远处,令所由将盐就村糶易。” 宋 苏舜钦 《谘目五》:“又不可全依 汉 制,人人尽取,恐下户贫民难以应给,况乡邨之间徭役已多。”《儒林外史》第三六回:“ 应天 苏州府 常熟县 有个乡村,叫做 麟紱镇 。”
(2).今亦泛指农村。 艾青 《献给乡村的诗》:“我想起乡村田野上的道路--用卵石或石板铺的曲折窄小的道路。”
(3).乡里,家乡。 唐 王维 《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闺风首邦族,庭训延乡村。” 清 蒲松龄 《流民蒙君恩载送东归》诗:“家中逃者方出门,旧年逃者返乡邨。”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