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华严海会诸佛处,一菩萨一菩提树。

弘历清代〕《窝集行

履山念无海,泛水忘有陆。今兹识窝集,万汇惟一木。

江南塞北揽槩频,岂无林箐皆子孙。东方甲乙禀灵秀,固应富有植类群。

始从茈虒入麓口,渐进萧森失见后。祗容线隙露天光,马弗敢旁遵路走。

不能娄举丹黄青,亦有翻书莫辨名。尔雅所纪限方域,安能到此杞宋徵。

参天蔽亏绝飞鸟,其下菁英茁仙草。落叶布地似黄金,疑是长者来问道。

华严海会诸佛处,一菩萨一菩提树。心花显映多吉祥,世尘远隔如云雾。

宇宙以来便有此,大椿扶桑非其比。定应默烦灵祗呵,不知递阅人代几。

阴晴变幻光怪奇,谷神出巧能尔为。画师未可形容拟,大匠讵敢斤斧斯。

初经奥壤心神清,色惟真色声真声。欲笑嵇含花木疏,点笔聊为窝集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华严海会菩萨菩提树

华严(華嚴)huá yán
(1).《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有三种译本。 宋 陈师道 《谢寇十一惠端砚》诗:“敢书细字注鱼虫,要传《华严》八千偈。”
(2).佛教语。天台宗所说“五时”教之一。指 释迦牟尼 成道之初在菩提树下所说的大乘无上法门。因其高深,解悟者少。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 隋 以来判教诸师,皆曰‘华严’日出时,‘法华’日中时,‘涅槃’日入时。”
(3).指华严宗所说的大乘境界。 康有为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诗之二:“华严帝网重重现,广乐钧天窃窃听。”  ——《漢語大詞典》
海会(海會)hǎi huì
指佛教盛大的集会。 宋 沈辽 《苏州承天寺永安长老语录序》:“当其盛时,海会山积,上下皆数千百人。” 赵朴初 《访云冈石窟及华严寺》诗:“仿佛 灵山 集海会,弟子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悲或欣然。”  ——《漢語大詞典》
诸 ( 諸 ) zhū
诸 [ zhū ]
  1. 众,许多:~位。~君。~侯。
  2.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
  3. 犹“”:“能事~乎?”。
  4. 犹“”:“宋人事资章甫适~越”。
  5.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
  6. 姓。
佛 fó/fú/bì/bó《國語辭典》

佛 [ fó ]

  1. 佛陀的簡稱。參見「佛陀 」條。《西遊記·第八回》:「但見那三千諸佛、五百阿羅、八大金剛、無邊菩薩,一個個都執著幢幡寶蓋。」
  2. 參見「佛教 」條。
  1. 如佛一般的仁慈、和氣。如:「佛口蛇心」。

佛 [ fú ]

  1. 參見「仿佛 」條。

佛 [ bì ]

  1. 輔佐。《詩經·周頌·敬之》:「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漢·鄭玄·箋:「佛,輔也。」通「弼」。
  1.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佛肸,明代有佛正。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1. 居住:穴居野~。
  2.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3.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4. 决定,决断:~理。
  5.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6. 止,隐退:~暑。
处 [ chù ]
  1. 地方:~~。~所。
  2. 点,部分:长(cháng )~。好~。
  3.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菩萨(菩薩)pú sà
(1).佛教名词。梵文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省,原为 释迦牟尼 修行而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泛用为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
(2).指人们崇拜的神灵偶像。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只有两个小菩萨名‘包公老爷’者,被一个老年农民抢去了,他说:‘莫造孽!’”
(3).比喻心肠仁慈的人。《红楼梦》第五五回:“他们瞅着大奶奶是个菩萨,姑娘又是腼腆小姐,固然是托懒来混。”《老残游记》第十四回:“两位老爷菩萨,救命恩人,捨得花银子把我救出火坑。” 夏衍 《克农同志二三事》:“你得认清这个时期,这个地方,和菩萨要打交道,和恶鬼也要打交道。”  ——《漢語大詞典》
菩提树(菩提樹)pú tí shù
常绿乔木,叶卵圆形,前端细长,花托略作球形,花隐藏在花托内,果实扁圆形。原产 印度 ,大约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树干上取出的乳汁可制硬树胶。我国 华南 地区用作观赏树和行道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