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峨峨百丈遗灵阜,安得披榛荐卮豆。

刘崧元代〕《读范太史诗赋长歌一首以识感慕之私

麒麟凤凰不世出,我思美人宁有终。飘然一去不可挽,徒令四海歌清风。

慷慨范夫子,行高身益穷。读书白云下,养母青山中。

大布之衣乌角巾,于世不牾亦不同。时来清江弄明月,潇洒绝似商山翁。

中年徒步谒京国,一鹗矫矫飞南东。群龙方满朝,怪尔独来晚。

岂无五色线,可补舜华衮。当时作者杨与虞,倡和往往谐笙竽。

蓝田共拟雪色玉,沧海独携明月珠。一朝低徊去台阁,骑马南入闽中幕。

幕中三士总知名,江海高风动寥廓。蹇予束发弄笔时,已解窃写早朝诗。

独怜生晚堕荒僻,每诵制作增涟洏。峨峨百丈遗灵阜,安得披榛荐卮豆。

兹晨再读海康槁,玉立疏髯恍神觏。嗟哉老成今不存,筝笛满耳愁喧喧。

百年气运有屯复,月落江南空断魂。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峨峨百丈遗灵披榛

峨峨 é é
亦作“峩峨”。
(1).高貌。《文选·〈楚辞·招魂〉》:“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吕向 注:“峨峨,高皃。”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 九嵕 嶻嶭, 南山 峩峩。” 唐 韦应物 《拟古诗》之三:“峩峩高山巔,浼浼青川流。” 元 张可久 《寨儿令·题昭君出塞图》曲:“羽盖峨峨,虎皮驮驮。” 苏曼殊 《燕子龛随笔》:“﹝王子﹞傅粉涂脂,峨峨云髻,状若好女焉。”
(2).盛壮,盛美。《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毛 传:“峨峨,盛壮也。” 清 王士禄 《顾云美八分书歌》:“当年海内无干戈,留都之物尤峨峨。”  ——《漢語大詞典》
百丈 bǎi zhàng
(1).极言高、深或远。 汉 枚乘 《七发》:“上有千仞之峯,下临百丈之谿。” 南朝 梁 沈约 《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唐 韩愈 《次同冠峡》诗:“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北史·西域传·小月氏国》:“其( 小月氏国 )城东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所谓百丈佛图也。”
(2).牵船的篾缆。《宋书·朱超石传》:“时军人缘 河 南岸,牵百丈, 河 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为虏所杀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诗之一:“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瀨船。”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丈》:“ 杜 诗舟行多用百丈,问之 蜀 人,云,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为大瓣,以麻索连贯其际,以为牵具,是名‘百丈’。”《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从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顺风,方使得布帆,风略小些,便要扯着百丈。你道怎么叫做百丈?原来就是縴子。” 清 黄遵宪 《下水船歌》:“百丈横牵上瀨舟,三朝三暮见 黄牛 。”
(3).借指井绳。 唐 杜甫 《铜瓶》诗:“铜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4). 唐 代名僧 怀海 ,住 洪州 百丈山 ,因以为号,称“百丈禅师”。参阅《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  ——《漢語大詞典》
遗灵(遺靈)yí líng
(1).谓留下灵验。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昔在有德,罔不遗灵;天秩有礼,神监孔明。” 唐 徐安贞 《让皇帝哀册文》:“兹冢嗣之谦德,迨遗灵而受命。”
(2).指前贤的神灵。 唐 卢照邻 《文翁讲堂》诗:“良哉二千石, 江 汉 表遗灵。” 宋 欧阳修 《樊侯庙灾记》:“故后世言雄武,称 樊将军 ,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 清 吴廷桢 《观潮》诗:“水犀强弩千雕翎,欲寻断鏃扬遗灵。”
(3).指被遗忘的神灵。 明 唐顺之 《重修瓜州镇龙祠记》:“於此见天地之功为甚大,人欲报天地之功而无由,则虽猫虎之效一能於天地者亦秩之祀,而无遗灵焉。”  ——《漢語大詞典》
阜 fù《國語辭典》

阜 [ fù ]

  1. 土山。汉·刘熙·《释名·释山》:「土山曰阜。」《文选·张协·七命》:「登翠阜,临丹谷。」
  2. 大陆。《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汉·毛亨·传:「大陆曰阜。」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旺盛。《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火烈具阜。」汉·毛亨·传:「阜,盛也。」
  2. 丰厚。如:「物阜民丰」。《国语·周语中》:「不义则利不阜,不祥则福不降。」
  3. 肥硕、壮大。《诗经·秦风·驷铁》:「驷驖孔阜,六辔在手。」汉·毛亨·传:「阜,大也。」
  4. 安康。唐·钱镠〈投龙文〉:「自统制山河,主临吴越,民安俗阜,道泰时康。」
  1. 使丰富。《孔子家语·卷八·辩乐》:「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1.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3.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4. 姓。如汉代有安成。
  1.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2.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1.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2.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3. 加上。如:「安罪名」。
  4.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5.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1.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1.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1.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披榛 pī zhēn
砍去丛生之草木。多喻创业或前进中的艰难。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脱迹违难,披榛来洎。”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近无所依,退无所据,涉泽求蹊,披榛觅路。” 清 陶澄 《游香岩寺》诗之二:“披榛造幽微,转侧信险絶。”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虎邱贺方回题名》:“难得 石林 老居士,氊椎到处爱披榛。”  ——《漢語大詞典》
荐 ( 薦 ) jiàn《國語辭典》

荐 [ jiàn ]

  1. 草席。《说文解字·艸部》:「荐,荐席也。」
  1. 逐水草的、游牧的。《左传·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贵货易土。」
  2. 屡次、频仍。《左传·僖公十三年》:「晋荐饥,使乞籴于秦。」《晋书·卷二六·食货志》:「兵革屡兴,荒馑荐及。」
  1. 推举。如:「推荐」。同「荐 」。
卮 zhī《國語辭典》

卮 [ zhī ]

  1. 古代盛酒的器具。《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宋·苏轼〈南乡子·寒雀满疏篱〉词:「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2. 量词。古代计算酒器所装液体的单位。相当于「杯」。《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官人感夫人盛情,特备一卮酒谢夫人。」
豆 dòu《國語辭典》

豆 [ dòu ]

  1. 古代盛食品的器皿。器浅似盘,圈足,多数有盖。盛行于商周时期,后亦作为礼器。《说文解字·豆部》:「豆,古食肉器也。」《诗经·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汉·郑玄·笺:「祀天用瓦豆,陶器质也。」
  2. 双子叶植物中离瓣植物豆科的泛称。草本、木本均有。叶多复叶,间或为单叶,互生,通常具托叶。花为蝶形,实皆结荚,种子无胚乳,间或含少量胚乳。种类甚多,遍产世界各地。用途极广,供食用、药用或观赏等。
  3. 姓。如汉代有豆如意,清代有豆文武。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