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荣与一辱,古今常相对。
一雨火云尽,闭门心冥冥。兰花与芙蓉,满院同芳馨。
佳人天一涯,好鸟何嘤嘤。我有双白璧,不羡于虞卿。
我有径寸珠,别是天地精。玩之室生白,潇洒身安轻。
只应天上人,见我双眼明。
阳乌烁万物,草木怀春恩。茫茫尘土飞,培壅名利根。
我本是蓑笠,幼知天子尊。学为毛氏诗,亦多直致言。
不慕需臑类,附势同崩奔。唯寻桃李蹊,去去长者门。
美人如游龙,被服金鸳鸯。手把古刀尺,在彼白玉堂。
文章深掣曳,珂珮鸣丁当。好风吹桃花,片片落银床。
何妨学羽翰,远逐朱鸟翔。
乾坤有清气,散入诗人脾。圣贤遗清风,不在恶木枝。
千人万人中,一人两人知。忆在东溪日,花开叶落时。
几拟以黄金,铸作钟子期。
莫轻白云白,不与风雨会。莫见守羊儿,或是初平辈。
人生非日月,光辉岂常在。一荣与一辱,古今常相对。
君不见于公门,子孙好冠盖。
古交如真金,百炼色不回。今交如暴流,倏忽生尘埃。
我愿君子气,散为青松栽。我恐荆棘花,只为小人开。
伤心复伤心,吟上高高台。
常思谢康乐,文章有神力。是何清风清,凛然似相识。
一种为顽嚚,得作翻经石。一种为枯槁,得作登山屐。
永嘉为郡后,山水添鲜碧。何当学羽翰,一去观遗迹。
常思李太白,仙笔驱造化。玄宗致之七宝床,
虎殿龙楼无不可。一朝力士脱靴后,玉上青蝇生一个。
紫皇殿前五色麟,忽然掣断黄金锁。五湖大浪如银山,
满船载酒挝鼓过。贺老成异物,颠狂谁敢和。
宁知江边坟,不是犹醉卧。
忆在山中时,丹桂花葳蕤。红泉浸瑶草,白日生华滋。
箬屋开地炉,翠墙挂藤衣。看经竹窗边,白猿三两枝。
东峰有老人,眼碧头骨奇。种薤煮白石,旨趣如婴儿。
月上来打门,月落方始归。授我微妙诀,恬澹无所为。
别来六七年,只恐白日飞。
佳人天一涯,好鸟何嘤嘤。我有双白璧,不羡于虞卿。
我有径寸珠,别是天地精。玩之室生白,潇洒身安轻。
只应天上人,见我双眼明。
阳乌烁万物,草木怀春恩。茫茫尘土飞,培壅名利根。
我本是蓑笠,幼知天子尊。学为毛氏诗,亦多直致言。
不慕需臑类,附势同崩奔。唯寻桃李蹊,去去长者门。
美人如游龙,被服金鸳鸯。手把古刀尺,在彼白玉堂。
文章深掣曳,珂珮鸣丁当。好风吹桃花,片片落银床。
何妨学羽翰,远逐朱鸟翔。
乾坤有清气,散入诗人脾。圣贤遗清风,不在恶木枝。
千人万人中,一人两人知。忆在东溪日,花开叶落时。
几拟以黄金,铸作钟子期。
莫轻白云白,不与风雨会。莫见守羊儿,或是初平辈。
人生非日月,光辉岂常在。一荣与一辱,古今常相对。
君不见于公门,子孙好冠盖。
古交如真金,百炼色不回。今交如暴流,倏忽生尘埃。
我愿君子气,散为青松栽。我恐荆棘花,只为小人开。
伤心复伤心,吟上高高台。
常思谢康乐,文章有神力。是何清风清,凛然似相识。
一种为顽嚚,得作翻经石。一种为枯槁,得作登山屐。
永嘉为郡后,山水添鲜碧。何当学羽翰,一去观遗迹。
常思李太白,仙笔驱造化。玄宗致之七宝床,
虎殿龙楼无不可。一朝力士脱靴后,玉上青蝇生一个。
紫皇殿前五色麟,忽然掣断黄金锁。五湖大浪如银山,
满船载酒挝鼓过。贺老成异物,颠狂谁敢和。
宁知江边坟,不是犹醉卧。
忆在山中时,丹桂花葳蕤。红泉浸瑶草,白日生华滋。
箬屋开地炉,翠墙挂藤衣。看经竹窗边,白猿三两枝。
东峰有老人,眼碧头骨奇。种薤煮白石,旨趣如婴儿。
月上来打门,月落方始归。授我微妙诀,恬澹无所为。
别来六七年,只恐白日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名-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 概括。如:「一般來說」。
-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荣 ( 榮 ) róng
荣 [ róng ]
- 草木茂盛,引申为兴盛:~枯(草木盛衰,喻得意失意)。~悴(荣枯)。
- 受人敬重,与“辱”相对:光~。~升。~誉。
- “梧桐”的别称。
- 草开花,亦泛指草木的花:绿叶素~。~华。
- 姓。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辱 rǔ《國語辭典》
辱 [ rù ]
名- 羞恥。如:「恥辱」。《說文解字·辰部》:「辱,恥也。」《左傳·襄公十八年》:「子殿國師,齊之辱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 謙辭,有承蒙之意。如:「辱臨」、「辱蒙惠顧」。《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 辜負、玷汙。如:「辱沒」、「辱命」。《史記·卷八八·蒙恬傳》:「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
- 羞辱。如:「喪權辱國」。《左傳·昭公五年》:「若吾以韓起為閽,以羊舌肸為司宮,足以辱晉。」
辱 [ rǔ ]
- (一)之又音。
古今 gǔ jīn
古代和现今。《礼记·三年问》:“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 唐 杜甫 《登楼》诗:“ 锦江 春色来天地, 玉垒 浮云变古今。” 宋 曾巩 《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质之於古,实应先王之法;施之后世,可以推行:诚古今之通议也。” 朱自清 《论老实话》:“天论中外,也无论古今,大家都要求‘老实话’。” ——《漢語大詞典》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名-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 姓。如汉代有常惠。
-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相对(相對)xiāng duì
(1).面对面;相向。《仪礼·士昏礼》:“妇乘以几,从者二人,坐持几相对。”《后汉书·乌桓鲜卑传》:“父子男女相对踞蹲。” 唐 元稹 《与李十一夜饮》诗:“寒夜灯前赖酒壶,与君相对兴犹孤。” 宋 李师中 《菩萨蛮》词:“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 茅盾 《色盲》五:“不敢冒昧,不好意思冒昧:这是他和可爱的女子相对时常常感得的本能上的拘束。”
(2).相符;相称。 唐 韩愈 《朝归》诗:“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红楼梦》第三二回:“况且他活的时候儿也穿过我的旧衣裳,身量也相对。”
(3).两相对应或对立。《史记·太史公自序》“其在 周 , 程伯休甫 其后也” 唐 司马贞 索隐:“今总称 伯林甫 是 重 黎 之后者,凡言地则举天,称 黎 则兼 重 ,自是相对之文。” 宋 张载 《正蒙·太和》:“反者,屈伸聚散相对之谓。” 丁玲 《母亲》三:“无论什么事,她们都有两个相对的意见。”
(4).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或变化(跟“绝对”相对)。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以变化相对言之,既能变而为大毒,岂不能变而为大善?既能变而杀人,则宜有能生人之理。”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平衡,矛盾,斗争,发展,是绝对的,而平衡,静止,是相对的。所谓相对,就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徐迟 《向着二十一世纪》:“它们虽是相对的纪元,却通向绝对的未来。”
(5).比较的。 田汉 《回春之曲》第一幕:“那时候是世界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候嘛。”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六:“特别是孩子剧团,在他的指导之下加强了内部学习,而在巡回工作中也获得了相对的自由。” ——《漢語大詞典》
(2).相符;相称。 唐 韩愈 《朝归》诗:“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红楼梦》第三二回:“况且他活的时候儿也穿过我的旧衣裳,身量也相对。”
(3).两相对应或对立。《史记·太史公自序》“其在 周 , 程伯休甫 其后也” 唐 司马贞 索隐:“今总称 伯林甫 是 重 黎 之后者,凡言地则举天,称 黎 则兼 重 ,自是相对之文。” 宋 张载 《正蒙·太和》:“反者,屈伸聚散相对之谓。” 丁玲 《母亲》三:“无论什么事,她们都有两个相对的意见。”
(4).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或变化(跟“绝对”相对)。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以变化相对言之,既能变而为大毒,岂不能变而为大善?既能变而杀人,则宜有能生人之理。”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平衡,矛盾,斗争,发展,是绝对的,而平衡,静止,是相对的。所谓相对,就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徐迟 《向着二十一世纪》:“它们虽是相对的纪元,却通向绝对的未来。”
(5).比较的。 田汉 《回春之曲》第一幕:“那时候是世界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候嘛。”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六:“特别是孩子剧团,在他的指导之下加强了内部学习,而在巡回工作中也获得了相对的自由。”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