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

周邦彦宋代〕《拜星月·高平秋思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夜色清尘小曲幽坊

夜色 yè sè
(1).犹夜光。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才非不杰也,主非不明也,而碎结緑之鸿辉,残悬黎之夜色,抑尺之量有短哉?”
(2).夜间的景色。 南朝 梁 江淹 《外兵舅夜集》诗:“烟光拂夜色,华舟盪秋风。” 唐 宋之问 《牛女》诗:“谁能留夜色,来夕倍还梭。” 清 吴藻 《临江仙·夏夜偶成》词:“卷起疏帘看夜色,一鉤残月空庭。”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  ——《漢語大詞典》
催 cuī《國語辭典》

催 [ cuī ]

  1. 促使行动开始,或加速进行。如:「催生」、「时间到了,催他上车。」《文选·李密·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清尘(清塵)qīng chén
(1).拂除尘埃。 汉 班固 《东都赋》:“雨师泛洒,风伯清尘。”
(2).车后扬起的尘埃。亦用作对尊贵者的敬称。清,敬词。《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犯属车之清尘。” 颜师古 注:“尘,谓行而起尘也。言清者,尊贵之意也。” 三国 魏 繁钦 《定情》诗:“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 南唐 陈陶 《寄兵部任畹郎中》诗:“常思 剑浦 别清尘,荳蔻花红十二春。” 王闿运 《丁文诚诔》:“侍清尘於 华阳 ,忝邦政之必闻。”
(3).清轻的尘埃。 晋 左思 《魏都赋》:“增搆峩峩,清尘彯彯。”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忽思格猛兽,苑囿腾清尘。” 清 曹寅 《五月十一日夜集西堂限韵》之四:“清尘隐高树,万瓦光鳞鳞。”
(4).比喻清静无为的境界;清高的遗风;高尚的品质。《楚辞·远游》:“闻 赤松 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 姜亮夫 校注:“清尘,《章句》训徽美。 寅 按即指上之虚静、恬愉、无为自得之境界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之二:“苕苕歷千载,遥遥播清尘。”《梁书·任昉传》:“想 惠 庄 之清尘,庶 羊 左 之徽烈。”《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 尧 舜 不能荣其素朴, 桀 紂 无以污其清尘。” 唐 杜牧 《西江怀古》诗:“ 范蠡 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漢語大詞典》
收 shōu《國語辭典》

收 [ shōu ]

  1. 拘押、捉拿。如:「收押禁见」、「收捕罪犯」、「收妖降奸」。
  2. 收回、取回。如:「收复」、「资源回收」、「鸣金收兵」。
  3. 获得、索取。如:「收入」、「收支」、「征收税款」。
  4. 接到、接受。如:「收信」、「签收」、「验收」、「查收」、「接收」。
  5. 割取成熟的农作物。如:「秋收冬藏」、「收割稻子」。
  6. 保存储藏。如:「收藏」、「这张字画,要小心收好!」
  7. 聚敛、缩合。如:「收敛」、「收缩」、「把伞收起来,摆到门外。」、「疮伤已经收口儿了。」
  8. 容纳、接纳。如:「收容」、「收留」、「这本诗集收了他的诗。」
  9. 整饬、整理。如:「收拾行李」、「院子的杂物,赶快收一收,客人快来了。」
  10. 埋葬。如:「收埋尸体」。《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11. 购买。如:「大肆收购一番。」、「专收便宜货。」
  12. 结束、停止。如:「收工」、「收摊」、「收假」。
  13. 控制、约束。如:「收不住脚」、「收心不想」。
露 lòu/lù《國語辭典》

露 [ lù ]

  1. 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珠。《楚辞·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 芳香可饮的酒或液体。如:「玫瑰露」、「果子露」。
  3. 姓。如汉代有露平。
  1. 表现、显现。如:「显露」、「表露」、「暴露」、「原形毕露」。

露 [ lòu ]

  1. 显现。如:「露出马脚」、「衣角外露」。
  2. 泄漏。如:「露了口风」。《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
小曲 xiǎo qū
(1).角度较小的弯折。《尔雅·释水》:“﹝ 河 ﹞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唐 苏子华 《竹如意赋》:“虽小曲而受用,终大正而不易。”
(2).指娼女居处。 宋 周邦彦 《拜星月慢》词:“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 宋 晁端礼 《满庭芳》词:“好是飞泉潄玉,回环遍、小曲深坊。”  ——《漢語大詞典》
幽坊
西湖志馀又有幽坊深巷好事之家多设五色炮灯更自雅洁  ——《韵府拾遗 阳韵》
月 yuè《國語辭典》

月 [ yuè ]

  1. 月亮、月球。如:「新月」、「殘月」、「日月星辰」。
  2. 月球繞行地球一周所需的時間。十二個月為一年。
  3. 月光。唐·杜甫〈夢李白〉詩二首之一:「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4. 量詞。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年有十二個月。如:「這個企劃案花了數月時間才完成。」
  5. 姓。如明代有月文憲。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圓形像月亮的。如:「月餅」。《新唐書·卷一三六·李光弼傳》:「治塹溝,築月城以守。」
  2. 每月的。如:「月會」、「月刊」、「月薪」。
暗 àn《國語辭典》

暗 [ àn ]

  1. 不明亮的、光线不足的、黑夜的。如:「暗房」、「阴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在暗室中坐,召宣武。」宋·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词:「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2. 幽深、阴翳。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 昏昧、不明事理。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通「暗」。
  4. 不让人知道的、不公开的。如:「暗号」、「明人不做暗事。」
  5. 无光泽的。宋·苏轼〈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词:「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1. 默不作声的、隐密的。如:「暗杀」、「暗示」、「暗渡陈仓」。唐·韩偓〈无题〉诗:「明言终未实,暗祝始应真。」清·洪升《长生殿·第一三出》:「宠固君心,暗中包藏计狡。」
  1. 不光明。如:「弃暗投明」。
  2. 姓。如元代有暗伯。
  1. 光线变得不明亮。如:「天色已渐渐暗了。」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