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谐音人即参,通经史亲探,世事要经谙。

王仲诚元代〕《【越调】半鹌鹑

避纷

露冷霜寒,云低雾黯。洒洒潇潇,凄凄惨惨。眼底繁华,心头有感。名利绝,是非减。爱的是雪月风花,怕的是《官民要览》。

【紫花儿】昨宵酩酊,今日模糊,来日醺酣。带一顶嵌肩幔笠,穿一领麻衫。妆一座栽梅结草庵,谁能摇撼?跳出这蚁穴蜂衙,再不入虎窟龙潭。

【小桃红】刀名剑利大尴尬,唬碎闲人胆!白酒黄鸡捱时暂,就中甘,这般滋味谁曾啖?谐音人即参,通经史亲探,世事要经谙。

【尾】此身有似舟无缆,恣意教旁人笑咱。富贵总由天,清闲尽在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谐音通经世事

谐音(諧音)xié yīn
(1).谐协音律。 宋 宋庠 《送上元勾簿吴昌卿》诗:“逢吉旦兼暮,谐音塤且箎。”
(2).谐和的声音。 刘师培 《〈骈文读本〉序》:“彰彩谐音,率由世巧。”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
(3).字词的声韵相同或相近。 茅盾 《手的故事》二:“人家也觉得‘八顺’大概是小名,而‘不忍’则是谐音。” 冰心 《寄小读者》七:“LakeWaban,谐音会意,我便唤她做‘慰冰’。” 秦牧 《长街灯语·北京春节》:“桔子、红枣之类的食物是用它的谐音来求个吉利的。”
(4).声学名词。发音体的振动一般都是复合振动。如除频率为f的振动外,同时还有频率为f整数倍如2f,3f等的振动。则每一个这种振动产生一个音,称“谐”音。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即 jí《國語辭典》

即 [ jí ]

  1. 近、靠近、投向。如:「若即若離」、「可望不可即」。《論語·子張》:「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2. 到、登上。如:「即位」。
  3. 是、便是。《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儋即老子。」
  1. 當下。《後漢書·卷五一·陳禪傳》:「夷賊素聞其聲,即時降服。」
  1. 便、就。如:「憑票即付」、「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2. 立刻。如:「立即出發」。《左傳·隱公四年》:「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
  3. 就是。《左傳·襄公八年》:「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1. 若、假使。如:「即使」。《呂氏春秋·慎行覽·疑似論》:「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
参 ( 參 ) cān/shēn/cēn/sān《國語辭典》

参 [ sān ]

  1. 三的大寫。
通经(通經)tōng jīng
(1).通晓经学。《后汉书·儒林传序》:“ 东京 学者猥众,难以详载,今但録其能通经名家者,以为《儒林篇》。” 唐 韩愈 《潮州请置乡校牒》:“ 赵德 秀才,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经三》:“而翰林院亦有秀才名色,当精选深于经术者为博士,招集天下能通经者皆隶焉。”
(2).解释经旨。《后汉书·蔡邕传》:“昔 孝宣 会诸儒於 石渠 , 章帝 集学士於 白虎 ,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之。” 唐玄宗 《〈孝经〉序》:“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
(3).中医指用药物、针灸等使月经通畅。 清 蒲松龄 《草木传·栀子斗嘴》:“捎元参治浮火清理咽喉,捎丹参理崩漏益血通经。”  ——《漢語大詞典》
史 shǐ《國語辭典》

史 [ shǐ ]

  1. 古代掌管文书和记事等的官吏。如:「太史」。《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2. 过去的时事、事迹。如:「历史」、「罗曼史」。
  3. 记载过去事迹的书籍。如:「正史」、「通史」、「野史」。
  4. 姓。如明代有史可法。
  1. 文辞繁杂。《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亲 ( 親 ) qīn/qìng
亲 [ qīn ]
  1. 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属。~人。~缘。双~(父母)。~眷。
  2. 婚姻:~事。
  3. 因婚姻联成的关系:~戚。~故。~邻。~朋。
  4. 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
  5. 本身,自己的:~睹。~聆。~笔。
  6. 感情好,关系密切:~密。相~。~睦。~疏。
  7. 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吻。
亲 [ qìng ]
◎ 〔~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读轻声)。
    探 tàn《國語辭典》

    探 [ tàn ]

    1. 尋求。如:「尋幽探勝」、「探路」、「鑽探」。唐·姚合〈莊居野行〉:「採玉上山顛,探珠入水府。」
    2. 推究。如:「試探其本」、「探究本源」。
    3. 打聽。如:「探聽」、「探底細」。
    4. 試測。如:「探他的口氣。」
    5. 看望。如:「探友」、「探親」。唐·李商隱〈無題〉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1. 擔任偵察工作的人。如:「偵探」、「密探」。

    探 [ tān ]

    1. 試。《論語·季氏》:「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2. 伸出。如:「探頭探腦」、「探手出去」。
    世事 shì shì
    (1).指士农工商各自具备的技艺。《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 郑玄 注:“世事,谓士农工商之事。” 孙诒让 正义:“事谓道艺曲艺之等,四民皆有之。”
    (2).指世代相传的专业,如巫、医、卜筮等。《周礼·地官·大司徒》:“十有一曰世事。” 孙诒让 正义引 蒋载康 云:“世事,累世专业相传,凡巫、医、卜筮诸艺事。”
    (3).时事;世上的事。《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 帝嚳 ,下道 齐桓 ,中述 汤 武 ,以刺世事。” 宋 陆游 《书愤》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叶紫 《星》第三章一:“他们在那坟堆上抽烟,谈世事,他们向着太阳扪老虱婆。”
    (4).世务;尘俗之事。《文选·张衡〈归田赋〉》:“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李善 注:“世务纷浊,以喻尘埃。”《晋书·阮籍传》:“ 籍 本有济世志,属 魏 晋 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籍 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清 刘大櫆 《樵髯传》:“其言 武夷 九曲 ,幽絶可爱,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
    (5).指社交应酬、人情世故。《宋书·庾登之传》:“ 登之 虽不涉学,善於世事, 王弘 、 谢晦 、 江夷 之徒,皆相知友。”《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那 杨温 道:‘復员外, 温 在家,世事不会,只会使棒。’”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不晓人事》:“ 李长源 虽高才,然不通世事,傲岸多怒,交游多畏之。” 徐迟 《祁连山下》四:“那些国民党分子把他请来,是别有用心的。我们的画家再不懂世事,也立刻识破了他们的企图。”
    (6).大势。《北齐书·王纮传》:“官军频经失利,人情骚动,若復兴兵极武,出顿 江 、 淮 ,恐北狄西寇,乘我之弊,倾国而来,则世事去矣。”《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帝知世事已去,意欲遂幸 永嘉 ,羣臣皆不愿从。”
    (7).局面。 孙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崔骨碌 听了,摇头晃脑的说:‘八路军的世事越闹越旺,比早先我在的工夫可厉害多啦!’”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 陕北 红军闹革命,起初只有两支破枪三颗子弹,还有一颗塌火的,如今多大世事了!”  ——《漢語大詞典》
    要 yào/yāo《國語辭典》

    要 [ yào ]

    1. 關鍵、重點。如:「提要」、「綱要」、「摘要」。
    1. 索取、討取。如:「要帳」、「要飯」。
    2. 收為己有。如:「這件衣服我要了。」
    3. 請求、拜託。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4. 需要。如:「我要一枝筆。」
    1. 重大的、重要的。如:「要港」、「要人」、「要職」。
    2. 切當的。參見「要道 」條。
    1. 概括、總括。用於文言文。如:「要言之,為人應以誠字居心。」《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
    2.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3. 即將。如:「我要出門了。」、「天要下雨了。」
    4. 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如:「不論環境如何困厄,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人。」、「別忘了要告訴他,要仔細檢查,別再出錯。」
    5. 表示想、希望做某事。唐·韓愈〈竹逕〉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二齣》:「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1. 如果。表示假設的關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2. 要麼的簡稱。表示選擇的關係。如:「這件事要就是不做,要就是一口氣將它完成。」

    要 [ yāo ]

    1.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說文解字·舁部》:「要,身中也。」《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通「腰」。
    2. 盟約。《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三國魏·何晏·集解:「孔曰:『久要,舊約也。』」
    3. 姓。如漢代有要競。
    1. 約定、約束。《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2. 邀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3. 求取。如:「要求」。《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4. 脅迫。如:「要挾」。《論語·憲問》:「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5. 攔阻、截擊。《孟子·公孫丑下》:「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期。』」
    经 ( 經 ) jīng
    经 [ jīng ]
    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相对:~纱。~线。~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
    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
    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
    4.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
    5. 通过:~过。~历。~验。~手。~办。~年累月。~久不息。
    6. 禁受:~受。~风雨,见世面。
    7.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常。~费。荒诞不~。
    8.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脉。~络。
    9.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曾~。
    10. 缢死,上吊:自~。
    11.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血。
    12. 古同“京”,数目。
    13. 姓。
    谙 ( 諳 ) ān
    谙 [ ān ]
    1. 熟悉,精通:~练。~悉。~晓。~达。深~医道。
    2. 熟记,背诵:~记。~诵。一览便~。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