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十朋绰违。好事外、卜皆非。

段成己金朝〕《望月婆罗门引 仲坚复见和,文势**,殊觉

感,因取旧韵述己意以答之。虽知荒於辞章,犹贤於无所用心也长安倦客,不堪重整旧朝衣。天香尚带余霏。盖世虚名何用,政尔畏人知。爱青山屋上,面面屏围。十朋绰违。好事外、卜皆非。办取残年香火,暇日歌诗。东涂西抹,笑颠狂、如我向来稀。休看镜、鬓发成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十朋好事

十朋 shí péng
(1).谓许多朋友。 唐 刘禹锡 《送张盥赴举》诗序:“响所谓同年友,当其盛时,联袂齐鑣,亘絶九衢,若屏风然;今来落落如曙星之相望……然而尚书右丞 卫大受 、兵部侍郎 武庭硕 二君者,当时伟人,咸万夫之望,足以订十朋之多也。”
(2).见“ 十朋之龟 ”。  ——《漢語大詞典》
绰 ( 綽 ) chuò/chāo
绰 [ chuò ]
  1. 宽裕,缓:宽~。~~有余。
  2. 舒缓柔美:~约。~姿。~俏。
  3. 〔~号〕外号,诨名。
  4. 古同“”,吹拂,搅乱。
绰 [ chāo ]
  1. 匆忙地抓起,拿起:~起一根棍子。
  2. 同“2”。
违 ( 違 ) wéi
违 [ wéi ]
  1. 背,反,不遵守:~背。~反。~犯。~法。~抗。~章。事与愿~。
  2. 不见面,离别:久~。
  3. 邪恶,过失。
好事 hǎo shì
(1).指君、后施恩于亲族的事。《周礼·天官·内小臣》:“后有好事于四方,则使往。” 郑玄 注:“后於其族亲所善者,使往问遗之。” 孙诒让 正义:“好事,恩泽之事。”
(2).值得称道、于世有益的事。 唐 宋之问 《过史正议宅》诗:“剑几传好事,池臺伤故人。”《景德传灯录·绍宗禅师》:“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本这是好事,倘人来寻时,还他。” 邓洪 《山中历险记》:“老头平静了些,撅着嘴说:‘做好事!我只一个孙子,前天死了,还做好事!’”
(3).喜庆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这是好事,知县相公料不嗔怪。”按,此处“好事”,指考中秀才。
(4).特指男女欢会或婚配。 后蜀 顾夐 《玉楼春》词:“良宵好事枉教休,无计那他狂耍壻。”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气扑扑走得掇肩的喘,胜到 鶯鶯 前面,把一天来好事都惊散。”《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小侄为此发奋读书,指望完成好事,岂知宅上忽然另许了人家。”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家主公的好事近了,花灯彩轿,可曾备下了么?”
(5).指打醮、超度、祈福消灾之类宗教法事活动。《水浒传》第二回:“天师在 东京 禁院做了七昼夜好事,普施符籙,禳救灾病。”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老夫人着俺问长老,几时好与老相公做好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老仙长,我们上山来做好事的,要借道院暂安行李,敢求方便一二!”
(6).反话,表示惊讶和不满。《初刻拍案惊奇》卷二:“ 应捕 魆地跳将出来道:‘你们干得好事!今已败露了,还走那里去?’”《金瓶梅词话》第四回:“﹝ 王婆 ﹞大惊小怪,拍手打掌説道:‘你两个做得好事!’”
(7).避讳用语。实指凶事。 丁玲 《母亲》一:“老太太的好事,我都不晓得,也赶不回去,前月才打发人来告诉我。”
(8).犹美景。 元 潘从大 《题水村图》诗:“只今好事空见画,山川缅邈悽遗踪。”  ——《漢語大詞典》
外 wài《國語辭典》

外 [ wài ]

  1. 不属于某一定的范围内均称为「外」。相对于「内」而言。如:「内外」、「门外」、「屋外」。
  2. 特指外国。如:「古今中外」、「对外贸易」。
  3. 戏曲中的脚色名称,多扮演老年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五出》:「外扮沈公宪,净扮张燕筑,小旦扮寇白门,丑扮郑妥娘同上。」也称为「老外」。
  1. 非自己所在或所属的。如:「外币」、「外地」、「外族」。
  2. 母亲、出嫁的姊妹、女儿家的亲戚称为「外」。如:「外祖父」、「外甥」、「外孙」。
  3. 别的、其他的。如:「外一章」、「外一首」。《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汉·王充《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
  4. 不是正式的。如:「外号」、「外史」。
  1. 疏远。《易经·否卦·彖曰》:「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荀子·王霸》:「人主则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妒贤。」
  2. 处于……之外。《国语·晋语六》:「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
  3. 背叛。《管子·版法》:「骤令不行,民心乃外。」
卜 ( 蔔 ) bǔ/bo《國語辭典》

卜 [ bǔ ]

  1. 古人灼烧龟甲或牛骨,辨视其裂纹以推断事情吉凶的行为。如:「占卜」、「龟卜」。
  2. 泛指一般预测吉凶的方法。如:「卜卦」。清·王漁洋〈灞橋寄內〉詩二首之二:「閨中若問金錢卜,秋雨秋風過灞橋。」
  3. 掌管问卜之事的人。《楚辭·屈原·卜居》:「心煩慮亂,不知所從,往見太卜鄭詹尹。」《禮記·王制》:「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
  4. 古剧脚色名称。饰演老妇人,如今戏中的老旦。如:「卜儿」。《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宦門子弟錯立身·第五出》:「(末卜商量介)​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
  5. 姓。如春秋时卫国有卜商,清代有卜舜牟。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灼龟占卦。《左傳·僖公四年》:「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
  2. 预料、事先推断。如:「未卜先知」、「胜败可卜」。《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
  3. 选择。如:「卜居」、「卜邻」。《左傳·昭公三年》:「非宅是卜,唯鄰是卜。」宋 ·陸遊〈呂從事夫人方氏墓誌銘〉:「以潦水齧墓趾,改卜於舊墓少東二百步。」
皆 jiē《國語辭典》

皆 [ jiē ]

  1. 全、都,統括之詞。如:「草木皆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眾人皆醉,我獨醒。」《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2. 並、同。《儀禮·聘禮》:「大夫奉束帛入,三揖皆行,至于階。」通「偕」。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1.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2.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1.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2.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3.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1.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1.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2.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1.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