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春无遗勤,秋有厚冀。

苏轼宋代〕《和陶劝农六首

天下假易,亦不汝匮。
春无遗勤,秋有厚冀。
云举雨决,妇姑毕至。
我良孝爱,袒跣何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遗勤

春 chūn《國語辭典》

春 [ chūn ]

  1. 四季之首。自立春至立夏間,陰曆是正月、二月、三月,陽曆是三月、四月、五月。
  2. 年、歲。三國魏·曹植〈雜詩〉六首之三:「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3. 生機。如:「妙手回春」。
  4. 男女間相慕悅的情感。如:「思春」。《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5. 春色、喜色。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6. 東方。南朝宋·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詩:「春方動辰駕,望幸傾五州。」
  7. 春,酒名。是春釀冬熟的酒。唐‧李肇《國史補》卷下:「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
  1. 春日的。如:「春風」、「春雷」。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遗勤(遺勤)yí qín
(1).谓遗漏勤劳之人。《宋书·褚叔度传》:“夫赏不遗勤,则劳臣增劝;爵必畴庸,故在功咸达。”
(2).犹懒惰。 宋 苏轼 《和陶劝农》之五:“春无遗勤,秋有厚冀。”  ——《漢語大詞典》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1.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2.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3.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4. 姓。如清代有秋瑾。
  1.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厚 hòu《國語辭典》

厚 [ hòu ]

  1. 扁平物体上下之间距离较大的。与「薄」相对。如:「厚纸」、「厚唇」。唐·白居易〈新制布裘〉诗:「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唐·李贺〈苦昼短〉诗:「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2. 多、大。如:「厚利」、「厚礼」、「厚望」。唐·元稹《崔莺莺传》:「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宋·钱公辅〈义田记〉:「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3. 浓、深。如:「酒味厚」、「深情厚谊」。《仪礼·士冠礼》:「甘醴惟厚,嘉荐令芳。」
  4. 不刻薄的。如:「仁厚」、「宽厚」、「憨厚」、「忠厚老实」。
  1. 扁平物体表面与底面间的距离。如:「这块木板约有二寸厚。」《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
  1. 重视、推崇。如:「厚古薄今」、「厚此薄彼」。《史记·卷五·秦本纪》:「遂复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1. 优待。如:「厚待」。《礼记·中庸》:「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冀 jì《國語辭典》

冀 [ jì ]

  1. 希望。如:「希冀」、「冀望」。《楚辞·屈原·离骚》:「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冀其自新。」
  1. 国名。周代时所建,后灭于晋。
  2. 大陆地区河北省的简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