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壑上人好清洒,来往三吴忆风采。
程敏政〔明代〕《题璇大章善世小米山水》
书画船头虹月残,海岳庵外江声寒。南宫父子不可见,此纸疑直千琅玕。
青山势远横江断,绿树成村隔沙乱。轻舠并坐渔樵人,安得中流分席半。
由来小米笔力殊,晋魏书法兼有馀。画格明明自北苑,寓公往往称南徐。
松壑上人好清洒,来往三吴忆风采。购求楮墨今尚存,感激山川良不改。
禅窗拂拭天真开,洗砚欲呼江雨来。附名锦轴亦可喜,等閒富贵飞黄埃。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松壑 sōng hè
生有松树的山谷。 唐 牟融 《题徐俞山居》诗:“嵐锁巖扉清昼暝,云归松壑翠阴寒。” ——《漢語大詞典》
上人 shàng rén
(1).道德高尚的人。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下》:“闻道志而藏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闻道而弗取藏,知道而弗取行也,则谓之下人也。”
(2).《释氏要览·称谓》引古师云:“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自 南朝 宋 以后,多用作对和尚的尊称。《南史·宋纪上》:“尝游 京口 竹林寺 ,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众僧见之,惊以白帝,帝独喜曰:‘上人无妄言。’” 宋 苏轼 《吉祥寺僧求阁名》诗:“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清 陈梦雷 《为心月上人书纸》:“今我上人,号为 心月 ,世人观者莫於心外别求月体,莫於月外别作心相。”
(3).居于上位的人,指君主。 马王堆 汉 墓帛书《十六经·正乱》:“上人正一,下人静之,正以侍(待)天,静以须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贝锦一成,泣血剖心,上人终不见信,如 宋真宗 者,今监司千万中无一人也。”
(4).旧时对主人的称呼。《红楼梦》第一一一回:“上人里头派了 芸儿 在家照应,不必送殯;下人里头,派了 林之孝 的一家子照应拆棚等事。”《天雨花》第一回:“前后左右皆侍女,上人簇拥在中心。”
(5).方言。子女对父母或祖父母的称呼。 茹志鹃 《妯娌》:“ 红英 嘴里机械的跟着称呼,脑子里却想着昨天在青年团小组会上同志们给自己做鉴定时,嘱咐的那些话:‘对上人要尊敬,劳动要走在前面。’”
凌驾于他人之上。《左传·桓公五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 ——《漢語大詞典》
(2).《释氏要览·称谓》引古师云:“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自 南朝 宋 以后,多用作对和尚的尊称。《南史·宋纪上》:“尝游 京口 竹林寺 ,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众僧见之,惊以白帝,帝独喜曰:‘上人无妄言。’” 宋 苏轼 《吉祥寺僧求阁名》诗:“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清 陈梦雷 《为心月上人书纸》:“今我上人,号为 心月 ,世人观者莫於心外别求月体,莫於月外别作心相。”
(3).居于上位的人,指君主。 马王堆 汉 墓帛书《十六经·正乱》:“上人正一,下人静之,正以侍(待)天,静以须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贝锦一成,泣血剖心,上人终不见信,如 宋真宗 者,今监司千万中无一人也。”
(4).旧时对主人的称呼。《红楼梦》第一一一回:“上人里头派了 芸儿 在家照应,不必送殯;下人里头,派了 林之孝 的一家子照应拆棚等事。”《天雨花》第一回:“前后左右皆侍女,上人簇拥在中心。”
(5).方言。子女对父母或祖父母的称呼。 茹志鹃 《妯娌》:“ 红英 嘴里机械的跟着称呼,脑子里却想着昨天在青年团小组会上同志们给自己做鉴定时,嘱咐的那些话:‘对上人要尊敬,劳动要走在前面。’”
凌驾于他人之上。《左传·桓公五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 ——《漢語大詞典》
好 hǎo/hào《國語辭典》
好 [ hǎo ]
形- 美、善,理想的。如:「好东西」、「好风景」、「花好月圆」、「好人好事」。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 友爱的。如:「好朋友」、「好同学」。
- 完整的、没坏的。如:「完好如初」、「修好了。」
- 相善、彼此亲爱。如:「友好」。唐·高适〈赠别晋三处士〉诗:「知己从来不易知,慕君为人与君好。」《红楼梦·第二七回》:「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
- 痊愈。如:「病好了!」《警世通言·卷一六·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孩儿感些风寒,这几日身子不快,来不得。传语员外得知,一好便来。」
- 很、非常。表示程度深。如:「好久」、「好冷」、「好笨」、「好厉害」。
- 完成、完毕。如:「交代的工作做好了。」、「稿子写好了。」《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都梳好了椎髻,穿好了苗锦。」
- 容易。如:「这事好办。」、「这问题好解决。」、「这小孩好带。」
- 以便、便于。如:「快准备行李,好早点上路。」、「请告诉我你的住处,我好去找你。」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可以、应该。如:「只好如此」、「正好试试」。《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刁迈彭屈指一算,后任明天好到,便约张太太三天回音。」
- 置于某些动词之前,表效果佳。如:「好看」、「好玩」、「好吃」、「好笑」。
- 置于数量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多或久的意思。如:「好些个」、「好几处」、「好半天」、「好一会儿」。
- 表示称赞或允许。如:「好!就这么办。」《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郡王道:『好!正合我意。』」
- 表示责备或不满意的语气。如:「好!这下子事情愈来愈棘手了。」
好 [ hào ]
动- 爱、喜爱。如:「洁身自好」、「好逸恶劳」、「好学不倦」。唐·王维〈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唐·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 心中所喜爱的事。如:「投其所好」。《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富贵)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旧指玉器中的孔。《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汉·郑玄·注:「好,璧孔也。」
清洒(清灑)qīng sǎ
(1).清除;涤荡;洒扫。 晋 孙绰 《谏移都洛阳疏》:“荡涤 河 渭 ,清洒旧京。”《宋书·氐胡传·胡大且渠蒙逊》:“芟夷羣暴,清洒区 夏 。” 明 李东阳 《予已邀鸣治既不果至用韵奉答》:“南楼清洒一尘无,恠底高人不待呼。”
(2).清逸洒脱;不俗不拘。《明诗纪事戊籤·吴岳》引《海岳灵秀集》:“冢宰诗儁逸清洒,入盛 唐 蹊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词旨清洒, 柳 与寝处时最多。” 清 王韬 《择友说》:“其托业卑贱而神志清洒者则可交。” ——《漢語大詞典》
(2).清逸洒脱;不俗不拘。《明诗纪事戊籤·吴岳》引《海岳灵秀集》:“冢宰诗儁逸清洒,入盛 唐 蹊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词旨清洒, 柳 与寝处时最多。” 清 王韬 《择友说》:“其托业卑贱而神志清洒者则可交。” ——《漢語大詞典》
来往(來往)lái wǎng
(1).来去,往返。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精交接以来往兮,心凯康以乐欢。” 唐 李白 《大猎赋》:“ 大章 按步以来往, 夸父 振策而奔走。” 明 刘基 《途中见去雁》诗:“昔与鴈同归,今来鴈北飞。殷勤祝过鴈,来往莫相违。” 杨朔 《三千里江山·不是尾》:“天空腾起更多小燕子,来往迴旋,每架后尾都拖着道白烟。”
(2).偏指来、到。 唐 刘长卿 《喜鲍禅师自龙山至》诗:“杖锡閒来往,无心到处禪。”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沧州 瞽者 刘君瑞 ,尝以弦索来往余家。”
(3).交际往来。《史记·吕不韦列传》:“﹝ 华阳夫人 ﹞从容言 子楚 质於 赵 者絶贤,来往者皆称誉之。”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碍,以为难得,因与来往。”《红楼梦》第一○五回:“ 贾政 听了,心想:‘和 老赵 并无来往,怎么也来?’” 曹禺 《日出》第一幕:“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跟这种东西来往?”
(4).谓重复多次。《西游记》第二四回:“﹝ 清风 ﹞忙入人参园里,倚在树下,望上查数;颠倒来往,只得二十二个。”
(5).犹言上下,左右,表示概数。《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女子走到跟前,把那块石头端相了端相,见有二尺多高,径圆也不过一尺来往,约莫也有个二百四五十觔重。”《老残游记》第十四回:“总不到顿把饭的工夫,水头就过去,总不过二尺来往水。” 郭沫若 《归去来·东平的眉目》:“《七请》本只是三千字来往的文章。” ——《漢語大詞典》
(2).偏指来、到。 唐 刘长卿 《喜鲍禅师自龙山至》诗:“杖锡閒来往,无心到处禪。”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沧州 瞽者 刘君瑞 ,尝以弦索来往余家。”
(3).交际往来。《史记·吕不韦列传》:“﹝ 华阳夫人 ﹞从容言 子楚 质於 赵 者絶贤,来往者皆称誉之。”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碍,以为难得,因与来往。”《红楼梦》第一○五回:“ 贾政 听了,心想:‘和 老赵 并无来往,怎么也来?’” 曹禺 《日出》第一幕:“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跟这种东西来往?”
(4).谓重复多次。《西游记》第二四回:“﹝ 清风 ﹞忙入人参园里,倚在树下,望上查数;颠倒来往,只得二十二个。”
(5).犹言上下,左右,表示概数。《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女子走到跟前,把那块石头端相了端相,见有二尺多高,径圆也不过一尺来往,约莫也有个二百四五十觔重。”《老残游记》第十四回:“总不到顿把饭的工夫,水头就过去,总不过二尺来往水。” 郭沫若 《归去来·东平的眉目》:“《七请》本只是三千字来往的文章。” ——《漢語大詞典》
三吴 sān wú
(1).地名。 晋 指 吴兴 、 吴郡 、 会稽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水》:“ 永建 中, 阳羡 周嘉 上书,以县( 会稽 )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 浙江 西为 吴 ,以东为 会稽 。 汉高帝 十二年,一 吴 也,后分为三,世号‘ 三吴 ’。 吴兴 、 吴郡 , 会稽 其一焉。”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 江 南地润无尘,人多精艺, 三吴 之跡,八絶之名, 逸少 右军, 长康 散骑,书画之能,其来尚矣。”
(2).地名。 唐 指 吴兴 、 吴郡 、 丹阳 。《通典·州郡十二》:“ 苏州 , 春秋 吴国 之都也……与 吴兴 、 丹阳 为 三吴 。 齐 因之。 陈 置 吴州 。 隋 平 陈 ,改曰 苏州 。 煬帝 初,復曰 吴州 ,寻为 吴郡 。大 唐 为 苏州 ,或为 吴郡 。”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今天下安危,在于 淮 楚 。师振则 三吴 安, 三吴 安则国家不失外府。” 唐 杜牧 《题桐叶》诗:“ 三吴 烟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
(3).地名。 宋 指 苏州 、 常州 、 湖州 。 宋 司马光 《送杨太祝忱知长洲县》诗:“ 三吴 佳县首,民物旧熙熙。”
(4).泛指 长江 下游一带。 唐 李白 《猛虎行》:“ 三吴 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金 刘致君 《鹧鸪天》词:“修月客,弄云娘, 三吴 清兴入淋浪。” ——《漢語大詞典》
(2).地名。 唐 指 吴兴 、 吴郡 、 丹阳 。《通典·州郡十二》:“ 苏州 , 春秋 吴国 之都也……与 吴兴 、 丹阳 为 三吴 。 齐 因之。 陈 置 吴州 。 隋 平 陈 ,改曰 苏州 。 煬帝 初,復曰 吴州 ,寻为 吴郡 。大 唐 为 苏州 ,或为 吴郡 。”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今天下安危,在于 淮 楚 。师振则 三吴 安, 三吴 安则国家不失外府。” 唐 杜牧 《题桐叶》诗:“ 三吴 烟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
(3).地名。 宋 指 苏州 、 常州 、 湖州 。 宋 司马光 《送杨太祝忱知长洲县》诗:“ 三吴 佳县首,民物旧熙熙。”
(4).泛指 长江 下游一带。 唐 李白 《猛虎行》:“ 三吴 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金 刘致君 《鹧鸪天》词:“修月客,弄云娘, 三吴 清兴入淋浪。” ——《漢語大詞典》
忆 ( 憶 ) yì
忆 [ yì ]
- 回想,想念:回~。追~。~苦思甜。
- 记得,记住:记~。记~犹新。
风采(風采)fēng cǎi
(1).风度、神采。多指美好的举止态度。《汉书·霍光传》:“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新唐书·萧遘传》:“﹝ 遘 ﹞风采峭整,天子器之。” 元 萨都剌 《过鲁港驿和酸斋〈题壁〉》:“ 吴 姬《水调》新腔改,马上郎君好风采。” 冰心 《超人·离家的一年》:“他觉得她服装很潇洒,风采也能动人。”
(2).泛指景象和事物的面貌格调。《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御史臺﹞今虚名仅存而纲纪不振,更加抑之,则风采苶然,无復可望矣。”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一章:“这里的火车头却完全是另外的风采。”
(3).表情;颜色。《汉书·王莽传上》:“ 莽 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郡邑守令仰望风采,陟罚臧否,在其一言。” 秦牧 《艺海拾贝·〈哲人·小孩〉》:“看着他的闪闪发亮的眼睛和全神贯注的风采,竟使我不期然幻想起这类人物儿童时代苹果似的脸庞。”
(4).声威名望。 宋 叶适 《舒彦升墓志铭》:“ 彦升 病酷吏恣威虐而世以为有风采。” 明 李东阳 《明故监察御史张君墓志铭》:“及按 福建 ,树风采,严号令。”《明史·冯应京传》:“绳贪墨,摧奸豪,风采大著。”
(5).风俗。《文选·左思〈魏都赋〉》:“壹八方而混同,极风采之异观。” 李善 注:“《淮南子》曰:‘采俗者,所以一羣生之短脩,明九夷之风采。’ 高诱 注:‘风,俗;采,事也。’”
(6).谓广泛搜集传闻。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风采所繫,不问尊卑,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7).文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鬱陶,託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懌怀。”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王知慎》:“﹝ 王知慎 ﹞师於 阎 ,写貌及之,笔力爽利,风采不凡。” ——《漢語大詞典》
(2).泛指景象和事物的面貌格调。《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御史臺﹞今虚名仅存而纲纪不振,更加抑之,则风采苶然,无復可望矣。”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一章:“这里的火车头却完全是另外的风采。”
(3).表情;颜色。《汉书·王莽传上》:“ 莽 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郡邑守令仰望风采,陟罚臧否,在其一言。” 秦牧 《艺海拾贝·〈哲人·小孩〉》:“看着他的闪闪发亮的眼睛和全神贯注的风采,竟使我不期然幻想起这类人物儿童时代苹果似的脸庞。”
(4).声威名望。 宋 叶适 《舒彦升墓志铭》:“ 彦升 病酷吏恣威虐而世以为有风采。” 明 李东阳 《明故监察御史张君墓志铭》:“及按 福建 ,树风采,严号令。”《明史·冯应京传》:“绳贪墨,摧奸豪,风采大著。”
(5).风俗。《文选·左思〈魏都赋〉》:“壹八方而混同,极风采之异观。” 李善 注:“《淮南子》曰:‘采俗者,所以一羣生之短脩,明九夷之风采。’ 高诱 注:‘风,俗;采,事也。’”
(6).谓广泛搜集传闻。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风采所繫,不问尊卑,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7).文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鬱陶,託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懌怀。”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王知慎》:“﹝ 王知慎 ﹞师於 阎 ,写貌及之,笔力爽利,风采不凡。”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