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刘知几辈,波澜付一卷。
朱翌〔宋代〕《读杜诗至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舟人偶来告饥似诗谶也》
老翁起布衣,诗史天下选。眼中无全牛,万象转綮窾。
曹刘知几辈,波澜付一卷。凄其忧世心,妙若医国扁。
惜哉无孔子,不得并坟典。豹露管中班,吾犹及浅浅。
岁月走江淮,冷淡空盘盏。诸子不见味,咀嚼必禁脔。
遗编过三复,奥义见百遍。长言起清风,竦立侍冠冕。
减米散同舟,读已事在眼。吾岂监河侯,不救在陈患。
生尘甑屡空,戛釜声不免。迢迢千里程,与汝共艰崄。
虽无百丈牵,顾有众力挽。愿学平原公,试草乞米简。
更问偕来人,恐有蔡明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曹刘(曹劉)cáo liú
(1). 曹操 、 刘备 的并称。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夫 曹 刘 之将,非一世所选。” 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 刘 。生子当如 孙仲谋 。” 清 吴伟业 《画中九友歌》:“ 阿龙 北固 持双矛,披图 赤壁 思 曹 刘 。”
(2). 曹植 、 刘桢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至於 扬 班 之伦, 曹 刘 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 唐 杜牧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七子论诗谁似公? 曹 刘 须在指挥中。” 清 顾炎武 《〈音学五书〉序》:“仅按 班 张 以下诸人之赋、 曹 刘 以下诸人之诗所用之音,撰为定本,於是今音行而古音亡。” ——《漢語大詞典》
(2). 曹植 、 刘桢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至於 扬 班 之伦, 曹 刘 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 唐 杜牧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七子论诗谁似公? 曹 刘 须在指挥中。” 清 顾炎武 《〈音学五书〉序》:“仅按 班 张 以下诸人之赋、 曹 刘 以下诸人之诗所用之音,撰为定本,於是今音行而古音亡。” ——《漢語大詞典》
知几(知幾)zhī jī
谓有预见,看出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征兆。《易·繫辞下》:“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凟,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后汉书·袁绍传》:“监军之计,在於持牢,而非见时知几之变也。” 唐 吴筠 《览古》诗之十二:“达者贵量力,至人尚知几。” 清 方文 《赠钱驭少》诗之二:“ 伯子 知几早,逃名 震泽 西。” ——《漢語大詞典》
辈 ( 輩 ) bèi
辈 [ bèi ]
- 家族的世代,泛指人际的一种先后次第:~分。先~。长(zhǎng )~。后~。晚~。前~。
- 等,类(指人):吾~。尔~。~出。无能之~。
- 人活着的时间,毕生:我这一~子。
- 车百辆,亦指分行列的车。
波澜(波瀾)bō lán
亦作“ 波滥 ”。
(1).波涛。 汉 马融 《长笛赋》:“波澜鳞沦,窊隆诡戾。”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明 徐复祚 《投梭记·交战》:“看山形险赚,尖削如簪,营带 长江 ,滔天波滥。” 冰心 《姑姑·三年》:“凝眸时如同不起波澜的黑海,流动处如同空中飞走的黑星。”
(2).波浪翻腾。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诗:“ 洞庭 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五代 齐己 《题鹤鸣泉八韵》:“ 瀟湘 在何处,终日自波澜。” 宋 曾巩 《访石仙岩杜法师》诗:“石巖天开立精庐,四山波澜势争趋。”
(3).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毫髮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宋 王安石 《赠彭器资》诗:“文章浩渺足波澜,行义迢迢有归处。” 马南村 《燕山夜话·文天祥论学》:“尽管 韩愈 在文章中间掀起了几个波澜,反复论证,而实际上都只是为了说明他的基本论点。”
(4).比喻起伏变化的思潮。 唐 孟郊 《列女操》:“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此所谓波澜不生,心如枯井者乎。”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我实在也有点耽心,万一他们都死了,我这已经平定了八年的心境,恐怕又要卷起波澜来了。” 巴金 《沉默集(二)·丹东的悲哀》:“ 丹东 的面容还是十分安静,人看不出他心里究竟是否起了波澜。”
(5).比喻世事的起伏变化。 清 宋儒醇 《翌日湖中风雪转甚》诗:“乾坤多畏途,何处无波澜?”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天降摧残,地起波澜。” ——《漢語大詞典》
(1).波涛。 汉 马融 《长笛赋》:“波澜鳞沦,窊隆诡戾。”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明 徐复祚 《投梭记·交战》:“看山形险赚,尖削如簪,营带 长江 ,滔天波滥。” 冰心 《姑姑·三年》:“凝眸时如同不起波澜的黑海,流动处如同空中飞走的黑星。”
(2).波浪翻腾。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诗:“ 洞庭 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五代 齐己 《题鹤鸣泉八韵》:“ 瀟湘 在何处,终日自波澜。” 宋 曾巩 《访石仙岩杜法师》诗:“石巖天开立精庐,四山波澜势争趋。”
(3).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毫髮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宋 王安石 《赠彭器资》诗:“文章浩渺足波澜,行义迢迢有归处。” 马南村 《燕山夜话·文天祥论学》:“尽管 韩愈 在文章中间掀起了几个波澜,反复论证,而实际上都只是为了说明他的基本论点。”
(4).比喻起伏变化的思潮。 唐 孟郊 《列女操》:“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此所谓波澜不生,心如枯井者乎。”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我实在也有点耽心,万一他们都死了,我这已经平定了八年的心境,恐怕又要卷起波澜来了。” 巴金 《沉默集(二)·丹东的悲哀》:“ 丹东 的面容还是十分安静,人看不出他心里究竟是否起了波澜。”
(5).比喻世事的起伏变化。 清 宋儒醇 《翌日湖中风雪转甚》诗:“乾坤多畏途,何处无波澜?”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天降摧残,地起波澜。” ——《漢語大詞典》
付 fù《國語辭典》
付 [ fù ]
动- 授予、交给。如:「交付」、「托付」。《汉书·卷九二·游侠传·原涉传》:「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
- 支出钱财。如:「付款」、「付帐」、「缴付」。
- 量词。计算成组成套物品的单位。如:「一付眼镜」、「两付碗筷」。通「副」。
一卷(一捲)yī juàn
一排。《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只见里面是小小的三间两捲房子。前一捲三间,通连左右两铺,靠窗南炕;后一捲,一明两暗。”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