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忠良信旧德,文学播英声。

韦应物唐代〕《送郗詹事

圣朝列群彦,穆穆佐休明。君子独知止,悬车守国程。
忠良信旧德,文学播英声。既获天爵美,况将齿位并。
书奏蒙省察,命驾乃东征。皇恩赐印绶,归为田里荣。
朝野同称叹,园绮郁齐名。长衢轩盖集,饮饯出西京。
时属春阳节,草木已含英。洛川当盛宴,斯焉为达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忠良旧德文学英声

忠良 zhōng liáng
(1).忠诚善良。《书·冏命》:“昔在 文 武 ,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 宋 苏辙 《代李公仪谏议祭张文裕侍郎文》:“惟公擢秀 齐 鲁 ,朴厚忠良,自下升高,勤劳四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你道他果然赤心忠良,代主人看行李么?”
(2).忠诚善良的人。《左传·成公十六年》:“信谗慝而弃忠良,若诸侯何?” 南朝 宋 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明史·郭楠传》:“人臣事君,阿意者未必忠,犯颜者未必悖……不意圣明之朝,而忠良获罪若此。” 穆青 《历史的审判》:“受审的十名主犯每人都有一套残害忠良的鬼蜮伎俩。”  ——《漢語大詞典》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1.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3.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4.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5.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6.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1.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2.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3.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4.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1.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2.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1.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2.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旧德(舊德)jiù dé
(1).谓先人的德泽;往日的恩德。《易·讼》:“食旧德,贞厉,终吉。”《左传·成公十三年》:“ 穆公 不忘旧德,俾我 惠公 用能奉祀于 晋 。” 唐 韩愈 《题楚昭王庙》诗:“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 昭王 。”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十餘代衍秀才家,旧德清门世所夸。”
(2).指德高望重的老臣。 汉 蔡邕 《焦君赞》:“惜哉朝廷,丧兹旧德,恨以学士,将何法则。”《三国志·蜀志·杜微传》:“ 建兴 二年,丞相 亮 领 益州 牧,选迎皆妙简旧德,以 秦宓 为别驾, 五梁 为功曹, 微 为主簿。”《晋书·何曾传》:“可谓旧德老成,国之宗臣者也。”
(3).昔日的德行善绩。《史记·张丞相列传论》:“ 任敖 以旧德用。”《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旧德前功,罔不咸秩。” 吕延济 注:“耆旧美德,前代立功之人,无不皆序其功德也。”  ——《漢語大詞典》
文学(文學)wén xué
(1).文章博学。 孔 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刑昺 疏:“若文章博学,则有 子游 、 子夏 二人也。” 朱熹 集注:“弟子因 孔子 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 孔子 教人各因其材,於此可见。”参见“ 四科 ”。
(2).指儒家学说。《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史记·李斯列传》:“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3).泛指文章经籍。《吕氏春秋·荡兵》:“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虽彊,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余贫且贱,既一意专攻文学,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汉 以来大小之篆章。”
(4).儒生。亦泛指有学问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自 献帝 播迁,文学蓬转。”《明史·隐逸传序》:“ 明太祖 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巖穴。”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既壮,絀 不韦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
(5).学校,习儒之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南岸道东,有文学。始 文翁 为 蜀 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后州夺郡,学移 夷星桥 南岸道东。”
(6).文才;才学。《北史·魏收传》:“ 收 从叔 季景 有文学,歷官著名,并在 收 前。”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德裕 虽丞相子,文学过人。” 元 武汉臣 《玉壶春》楔子:“据此人文学,还在小官之上。”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姚峴 有文学,而好滑稽,遇机即发。”
(7).特指有关狱讼的文书、文件。《史记·蒙恬列传》:“ 恬 尝书狱典文学。” 司马贞 索隐:“谓 恬 尝学狱法,遂作狱官文学。”
(8).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之一。《宋书·隐逸传·雷次宗》:“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蓺术,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学,司徒参军 谢元 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参见“ 四科 ”。
(9).官名。 汉 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三国 魏武帝 置太子文学, 魏 晋 以后有文学从事。 唐 初于州县置经学博士, 德宗 时改称文学, 宋 以后废之。 晋 及 隋 唐 时,太子与诸王下亦置文学。 明 清 废。
(10).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 郭沫若 《谈文学翻译工作》:“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漢語大詞典》
播 bō《國語辭典》

播 [ bò ]

  1. 下种,将种子撒在土里。《诗经·周颂·载芟》:「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汉·郑玄·笺:「播,犹种也。」
  2. 宣扬、传布。《周礼·春官·大司乐》:「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唐·魏征〈论时政疏〉:「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3. 放送。如:「转播」、「卫星直播」、「三台联播」、「歌曲点播」。
  4. 分开、分散。《书经·禹贡》:「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礼记·礼运》:「播五行于四时。」唐·孔颖达·正义:「播谓播散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气于春夏秋冬之时也。」
  5. 迁移、逃亡。如:「播迁」。《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赞曰》:「献生不辰,身播国屯。」唐·章怀太子·注:「播,迁也。」《金史·卷二八·礼志一》:「宣宗南播,疆宇日蹙。」
  6. 摇动。《庄子·人间世》:「鼓䇲播精,足以食十人。」唐·成玄英·疏:「䇲,小箕也。精,米也。言其扫市场,鼓其䇲,播扬土,简精麤也。」《文明小史·第四六回》:「劳航芥在房里被风浪颠播的十分难过。」
英声(英聲)yīng shēng
(1).美好的名声。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俾万世得激清流,扬微波,蜚英声,腾茂实。” 唐 王迥 《同孟浩然宴赋》诗:“ 屈 宋 英声今止已,江山继嗣多才子。”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英声超北地,雅操迈东乡。”
(2).指悠扬悦耳的声音。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英声发越,采采粲粲。”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