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范仲淹宋代〕《九日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可怜宋玉无限争似

可怜(可憐)kě lián
(1).值得怜悯。《庄子·庚桑楚》:“汝欲返性情而无由入,可怜哉!” 成玄英 疏:“深可哀愍也。” 唐 白居易 《卖炭翁》诗:“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然情状可怜,亦使人心脾悽动。” 鲁迅 《野草·风筝》:“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2).指怜悯。《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从此里中父老,人人薄 许武 之所为,都可怜他两个兄弟。” 茅盾 《搬的喜剧》:“ 赵小姐 似乎很可怜 黄太太 的无知。” 老舍 《茶馆》第二幕:“掌柜的,行行好,可怜可怜吧!”
(3).可爱。《玉台新咏·无名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东家有贤女,自名 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唐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明 张仲立 《浣溪沙·题情》词:“浅束深妆最可怜,明眸玉立更娟娟。” 郁达夫 《海上通信》:“本来是黄色的海面被这夕照一烘,更加红艳得可怜了。”参见“ 可爱 ”。
(4).可喜。 唐 王昌龄 《萧驸马宅花烛》诗:“可怜今夜千门里,银汉星回一道通。” 唐 白居易 《曲江早春》诗:“可怜春浅游人少,好傍池边下马行。”参见“ 可喜 ”。
(5).可羡。 唐 岑参 《卫节度赤骠马歌》:“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6).可惜。 唐 卢纶 《早春归盩厔别业却寄耿拾遗》诗:“可怜芳岁青山里,惟有松枝好寄君。”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可怜无益费精神,有似黄金掷虚牝。”
(7).可怪。 唐 杜甫 《解闷》诗之十一:“翠瓜碧李沉玉甃,赤梨蒲萄寒露成。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
(8).异常。 宋 毛滂 《浣溪沙·武康社日》词:“碧户朱窗小洞房,玉醅新压嫩鹅黄,半青橙子可怜香。” 郁达夫 《迟桂花》:“山上的空气,真静得可怜。”
(9).极言数量少或质量坏得不值一提。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 汤富海 ﹞变卖了一点可怜的家产还他还不够,又强迫要 汤阿英 这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去抵债。” 王西彦 《占屋》第一部二:“然而他太无力了,他的救援是可怜的。”  ——《漢語大詞典》
宋玉 sòng yù
战国 时 楚 人,辞赋家。或称是 屈原 弟子,曾为 楚顷襄王 大夫。其流传作品,以《九辩》最为可信。《九辩》首句为“悲哉秋之为气也”,故后人常以 宋玉 为悲秋悯志的代表人物。又传说其人才高貌美,遂亦为美男子的代称。 唐 张鷟 《游仙窟》:“华容婀娜,天上无儔;玉体逶迤,人间少匹。辉辉面子,荏苒畏弹穿;细细腰支,参差疑勒断。 韩娥 宋玉 ,见则愁生; 絳树 青琴 ,对之羞死。” 宋 周邦彦 《红罗袄·秋悲》词:“ 楚 客忆江蘺,算 宋玉 未必为秋悲。” 明 陈所闻 《闺思》曲之一:“销魂鶯燕偏拖逗,不知 宋玉 何缘独怨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若非 宋玉 墙边过,定是 潘安 车上来。”  ——《漢語大詞典》
情 qíng《國語辭典》

情 [ qíng ]

  1. 心理上发于自然的意念,或因外界事物刺激所引发的心理状态。如:「感情」、「温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唐·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 两性间的爱。如:「爱情」、「痴情」、「谈情说爱」。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 友谊、情分。如:「交情」、「人情世故」。唐·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 面子。如:「情面」、「求情」、「说情」。
  5. 实际的状况、内容。如:「实情」、「病情」、「行情」。
  1. 有关男女恋情的。如:「情夫」、「情妇」、「情痴」。
  1. 分明、明明。《红楼梦·第四回》:「薛蟠见母亲如此说,情知扭不过的。」
无限(無限)wú xiàn
(1).不加节制;没有限制。《韩非子·解老》:“嗜慾无限,动静不节,则虚痤疽之,爪角害之。”《东观汉记·光武帝纪》:“王侯外戚,葬埋僭侈;吏民相效,寖以无限。”《宋书·王敬弘传》:“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
(2).犹无数。谓数量极多。《史记·河渠书》:“ 汉中 之穀可致, 山东 从 沔 无限,便於 砥柱 之漕。” 张守节 正义:“无限,言多也。” 唐 白居易 《诏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咏所怀》:“白髮来无限,青山去有期。” 宋 秦观 《如梦令》词:“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老残游记》第十二回:“我今儿听见一件惊天动地的案子,其中关係着无限的性命。”
(3).没有穷尽。谓程度极深,范围极广。《后汉书·杜林传》:“及至其后,渐以滋章,吹毛索疵,詆欺无限。” 唐 元稹 《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见赠》诗:“此中无限兴,唯怕俗人知。” 宋 谢逸 《柳梢青·离别》词:“无限离情,无穷江水,无边山色。”《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高公 夫妇欢喜无限。”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这一点点真理,这一句话,就化成他们的血肉,就给了他们无限的力量。”
(4).哲学名词。与“有限”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指无条件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没有限制的、无始无终的东西。无限只能通过有限而存在,但它不能归结为有限的简单的量的总和,而有限中则包含着无限。  ——《漢語大詞典》
争似 zhēng sì
怎似。 唐 刘禹锡 《杨柳枝》词:“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宋 柳永 《慢卷紬》词:“又争似从前,淡淡相看,免恁牵繫。” 元 关汉卿 《金线池》楔子:“虽然故友情能密,争似新欢兴更浓。” 清 洪升 《长生殿·密誓》:“问双星,朝朝暮暮,争似我和卿!”  ——《漢語大詞典》
陶 táo《國語辭典》

陶 [ táo ]

  1. 用黏土烧制的器物。如:「黑陶」、「彩陶」。
  2. 姓。如晋代有陶潜。
  1. 制造陶器。如:「陶冶」。《孟子·告子下》:「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2. 比喻培养、教育。如:「陶铸性情」、「熏陶」。
  3. 畅通。《文选·枚乘·七发》:「陶阳气,荡春心。」

陶 [ yáo ]

  1. 皋陶:人名。相传为舜之臣,掌刑狱之事。
潜 ( 潛 ) qián
潜 [ qián ]
  1. 隐在水面下活动:~水。~泳。~坝。~行(a.在水面以下行动;b.在外边秘密行动)。
  2. 隐藏的,秘密地:~藏。~伏。~遁。~逃。~力。~心。~师。~在。~台词。~移默化。
  3. 姓。
醉 zuì《國語辭典》

醉 [ zuì ]

  1. 饮酒过量以致神志不清。如:「不醉不归」。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2. 沉迷、迷恋。如:「沉醉」、「心醉」、「陶醉」。
  1. 喝酒过多而神志模糊的样子。如:「醉汉」、「烂醉如泥」。
  2. 用酒浸渍的。如:「醉虾」、「醉鸡」。《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堂官上来问菜,季恬逸点了一卖肘子、一卖板鸭、一卖醉白鱼。」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