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画图点染王嫱去,书籍飘零蔡琰归。

王彦泓明代〕《何夕 其二

破镜清光又一规,眼前人似旧人希。画图点染王嫱去,书籍飘零蔡琰归。

烟径宛然双碧树,月痕依旧半红扉。当年光景当年语,历历重寻露满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画图点染书籍飘零

画图(畫圖)huà tú
(1).绘图。《庄子·田子方》:“ 宋 元君 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唐 高适 《塞下曲》:“画图 麒麟阁 ,入朝 明光宫 。”《旧唐书·萧倣传》:“ 滑 临 黄河 ,频年水潦,河流泛溢,坏西北隄。 倣 奏移 河 四里,两月毕功,画图以进。”
(2).图画。《晋书·刘牢之传》:“ 玄 大喜,与 敬宣 置酒宴集,阴谋诛之,陈法书画图与 敬宣 共观,以安悦其志。”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二:“九天开出一 成都 ,万户千门入画图。”《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那时 玉英 已是十龄,长得婉丽飘逸,如画图中人物。” 毛泽东 《介绍一个合作社》:“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3).比喻美丽的自然景色。 唐 元稹 《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诗:“郡邑移仙界,山川展画图。” 宋 司马光 《晚景亭》诗:“神游灵境健,身入画图迷。” 元 谢应芳 《倪元镇过娄江寓舍因偕智愚隐游姜公墩》诗:“三江五湖上,羣峰开画图。”
(4).图像;画成的人像。 唐 薛媛 《写真寄夫》诗:“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三折:“锦貂裘生改尽 汉 宫妆,我则索看 昭君 画图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近人 陈楚南 《题背面美人图》云:‘美人背倚玉阑干,惆悵花容一见难。几度唤他他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 郭沫若 《瓶》诗之一:“世间上有没有能够图梦的艺人,能够为我呀图个画图,使她再生?”
(5).指图样。 元 张昱 《辇下曲》:“为造龙舟载 天姆 ,院家催造画图来。”  ——《漢語大詞典》
点染(點染)diǎn rǎn
(1).点笔染翰。指绘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武烈太子 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子,皆知姓名矣。” 元 赵孟俯 《桃源春晓图》诗:“ 瀛洲 仙客知仙路,点染丹青寄轻素。”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美人一去,庭院寂寥,正好点染,应酬画债。”
(2).写作;修饰文字。 宋 陆游 《掩门》诗:“点染聊成字,呻吟仅似诗。” 明 《杀狗记·家门大意》:“点染新词别样锦,推敲旧谱无瑕玉。” 鲁迅 《〈故事新编〉序言》:“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
(3).染色;着色。《元典章·礼部五·阴阳学》:“﹝鞭子﹞用粉五色点染。” 曹靖华 《飞花集·点苍山下金花娇》:“ 大理 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
(4).沾染;沾附。 唐 郑损 《星精石》诗:“苍苔点染云生靨,老雨淋漓铁溃痕。” 宋 方夔 《感兴》诗之十四:“秋夜不肯明,霜露畏点染。”
(5).玷污;污染。 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反復归圣朝,点染无涤盪。” 仇兆鳌 注:“ 虔 本心归王室,但一受伪命,无从洗涤。”
(6).点缀;装点。 杨朔 《泰山极顶》:“万山丛中,时而点染着极其工细的人物。” 庐隐 《海滨故人》:“寂寞的松林和无言的海流,被这五个女孩子点染得十分热闹。”
(7).打点。《负曝闲谈》第三回:“另外还有营官那边,号房里、门房里、厨房里,都得点染点染,把这位 柳老爷 弄了个家产尽絶。”   ——《漢語大詞典》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1.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2.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3.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4.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5.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6.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1.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1.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1.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1.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嫱 ( 嬙 ) qiáng
嫱 [ qiáng ]
     ◎ 古代宫廷里的女官名。妃、嫱的地位高于嫔、御。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1.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2.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3.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4.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5.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6.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7.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8.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1.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2. 姓。如汉代有去卑。
书籍(書籍)shū jí
(1).谓校定简册。《后汉书·马融传》:“职在书籍,谨依旧文,重述蒐狩之义,作颂一篇。”
(2).泛指一般图书。《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蔡邕 ﹞闻 粲 在门,倒屣迎之。 粲 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 曰:‘此 王公 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宋 苏轼 《论高丽进奉状》:“使者所至,图画山川,购买书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焦桂花》:“ 曹升六 舍人,曾於内库检视书籍。” 冰心 《超人》:“他略略的点一点头,便回身去收拾他的书籍。”
(3).谓登记户籍。《南齐书·虞玩之传》:“ 孝建 元年书籍,众巧之所始也。”
(4).书于简册。谓有记载。 唐 白居易 《与杨虞卿书》:“僕以为书籍以来,未有此事。”
(5).文书。诏命典策等。 宋 苏轼 《万石君罗文传》:“中书舍人 罗文 ,久典书籍,助成文治,厥功茂焉。”  ——《漢語大詞典》
飘零(飄零)piāo líng
(1).指轻柔物随风自空中降落。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流风惨冽,素雪飘零。” 宋 王安石 《残菊》诗:“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清 李渔 《风筝误·巅末》:“才士 韩生 ,偶向风筝题句,线断飘零,巧被佳人拾著。”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二:“风雨飘零,心神不宁,骨节疼痛,都足以引起他们剧烈的忿怒!”
(2).飘泊流落。 唐 杜甫 《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赴广州》诗:“王孙丈人行,垂老见飘零。” 清 李渔 《怜香伴·女校》:“既无父母又未曾出嫁,飘零异国,何以为情?”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故园南望渺鸿鱼, 京洛 飘零感岁除。”
(3).散失。《北史·儒林传下·刘炫》:“故友飘零,门徒雨散。” 唐 孟郊 《老恨》诗:“无子抄文字,老吟多飘零。”
(4).凋谢;凋零。 唐 卢照邻 《曲池荷》诗:“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金 元好问 《杏花杂诗》之六:“眼看桃李飘零尽,更拣繁枝插帽簷。” 刘大白 《西风》诗:“把昨夜吹过去的西风,给追回来,请它看一看,这飘零得憔悴可怜的黄叶!”
(5).衰败貌;破败貌。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争奈家业飘零,无升合之粟。”《水浒传》第六四回:“杀的 李成 、 闻达 金盔倒纳,衣甲飘零,退入城中,闭门不出。”  ——《漢語大詞典》
蔡 cài《國語辭典》

蔡 [ cài ]

  1. 野草。《说文解字·艸部》「蔡」字·清·段玉裁·注:「草生之散乱也。」《文选·左思·魏都赋》:「蔡莽螫剌,昆虫毒噬。」
  2. 大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唐·元稹〈芳树〉诗:「清池养神蔡,已复长虾蟆。」
  3.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位于今大陆地区河南省新蔡、上蔡、汝南一带。
  4.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蔡墨。

蔡 [ sà ]

  1. 流放、放逐。《左传·昭公元年》:「周公杀管叔而蔡蔡叔,夫岂不爱,王室故也。」晋·杜预·注:「蔡,放也。」
琰 yǎn《國語辭典》

琰 [ yǎn ]

  1. 一种美玉。《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上》:「鼌采琬琰,和氏出焉。」南朝梁·简文帝〈谢敕赉善胜威胜刀启〉:「冰锷含彩,雕琰表饰。」
  2. 琰圭的简称。参见「琰圭 」条。
归 ( 歸 ) guī
归 [ guī ]
  1.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2. 还给:~还。物~原主。
  3.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4.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5.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6. 结局:~宿()。
  7.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8.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9. 自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