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何以 hé yǐ
(1).用什么;怎么。《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南史·陈后主纪》:“监者又言:‘ 叔宝 常耽醉,罕有醒时。’ 隋文帝 使节其酒,既而曰:‘任其性,不尔何以过日?’” 明 高启 《卧东馆简诸友生》诗:“何以度兹运?相勗蹈其常。” 冰心 《寄小读者》八:“为着人生,不得不别离,却又禁不起别离,你们何以慰我?”
(2).为什么。《诗·大雅·瞻卬》:“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论语·季氏》:“夫 顓臾 ,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 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七:“我无汲汲志,何以有此憾?”《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 琚 固辞, 金 主曰:‘卿之才望,无不可者,何以辞为!’” 巴金 《灭亡》第八章:“大家有点愕然,不明白他何以会这样不高兴。”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或不能。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江乙母》:“今令尹之治也,耳目不明,盗贼公行,是故使盗得盗妾之布,是与使人盗何以异也?” 金 王若虚 《论语辩惑总论》:“凡人有好则有恶,有喜则有怒,有誉则有毁,圣人亦何以异哉?” 明 刘基 《袭封诚意伯诰券》:“古称名世,何以过之?” ——《漢語大詞典》
(2).为什么。《诗·大雅·瞻卬》:“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论语·季氏》:“夫 顓臾 ,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 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七:“我无汲汲志,何以有此憾?”《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 琚 固辞, 金 主曰:‘卿之才望,无不可者,何以辞为!’” 巴金 《灭亡》第八章:“大家有点愕然,不明白他何以会这样不高兴。”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或不能。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江乙母》:“今令尹之治也,耳目不明,盗贼公行,是故使盗得盗妾之布,是与使人盗何以异也?” 金 王若虚 《论语辩惑总论》:“凡人有好则有恶,有喜则有怒,有誉则有毁,圣人亦何以异哉?” 明 刘基 《袭封诚意伯诰券》:“古称名世,何以过之?” ——《漢語大詞典》
格 gé《國語辭典》
格 [ gé ]
名- 长枝条。北周·庾信〈小园赋〉:「草树溷淆,枝格相交。」
- 方形的空框或用线条组成的四方形。如:「窗格」、「方格」。
- 架子的分层。如:「这期的杂志,就放在书架的第三格。」
- 量词。计算容器刻度的单位。如:「这感冒药水每次喝一格的量,三餐饭后服用。」
- 标准、法式。如:「资格」、「规格」、「合格」、「破格」。
- 人品、气量、风度、情操的泛称。如:「人格」、「品格」。宋·苏轼〈答陈履常〉二首之二:「不独以见作者之格,且足以知风政之多瑕,而高躅之难继也。」
- 修辞的方法称为「格」。如:「譬喻格」、「夸张格」。
- 姓。如汉代有格班,隋代有格处仁。
- 匡正、改正。《书经·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孟子·离娄上》:「惟大人能格君心之非。」
- 匹敌、抵抗。《史记·卷七十·张仪传》:「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虎之与羊不格明矣。」
- 阻碍、阻止。《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 打斗、击杀。如:「格斗」、「格杀」。《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威王彰传》:「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 穷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 至、来。《书经·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宋·苏轼〈贺时宰启〉:「欢声格于九天,乖气消于万汇。」
- 感通。《书经·说命下》:「佑我烈祖,格于皇天。」南朝梁·裴子野·宋略乐志叙:「先王作乐崇德,以格神人。」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永 yǒng《國語辭典》
永 [ yǒng ]
形- 深长的、久远的。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一七:「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宋·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 恒久、久远。如:「永垂不朽」。《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精罔阆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
尔 ( 爾 ) ěr
尔 [ ěr ]
- 你,你的:~父。~辈。~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曹(你们这些人)。~虞我诈。
- 如此:偶~。不过~~。
- 那,其(指时间):~时。~后。
- 而已,罢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 词尾,相当于“地”、“然”:卓~。率~(轻易地)。
康阜 kāng fù
(1).安乐富庶。《宋史·乐志八》:“何以格之,永尔康阜。” 明 沈榜 《宛署杂记·御制》:“海宇乂安,民物康阜。” 清 龚自珍 《四先生功令文序》:“曷尝不想见时运之康阜,民生之閒暇。”
(2).谓使之安乐富庶。 宋 曾巩 《诸庙春祈文》:“今兹春仲,敢遵常典,神可不懋,以无废其康阜之功,则人敢不尽以无斁於事神之礼。” ——《漢語大詞典》
(2).谓使之安乐富庶。 宋 曾巩 《诸庙春祈文》:“今兹春仲,敢遵常典,神可不懋,以无废其康阜之功,则人敢不尽以无斁於事神之礼。”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