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君子 jūn zǐ
(1).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淮南子·说林训》:“农夫劳而君子养焉。” 高诱 注:“君子,国君。”
(2).泛指才德出众的人。《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汉 班固 《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 宋 王安石 《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 清 方文 《石桥怀与治》诗:“昔年居南邨,卜隣近君子。”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我想世界上的人,也不能就分做两群:说这群是好,那群是坏;这群君子,那群小人。”
(3).旧时妻对夫之称。《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进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 李贤 注:“君子,谓夫也。”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七:“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鸞。” 清 孙枝蔚 《采莲曲》之一:“妾采莲,采莲寄君子。”
(4).指 春秋 越国 的君子军。《国语·吴语》:“﹝ 越王 ﹞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 韦昭 注:“私卒君子,王所亲近有志行者,犹 吴 所谓贤良, 齐 所谓士。”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被擒》:“ 越王 亲率兕甲十万,君子六千,直渡 太湖 。”参见“ 君子军 ”。
(5).对人的尊称。犹言先生。《太平广记》卷四一九引 唐 李朝威 《异闻录·柳毅》:“夫人泣谓 毅 曰:‘骨肉受君子深恩,恨不得展媿戴,遂至睽别。’”《武王伐纣平话》卷中:“ 姜尚 问曰:‘君子,尔何姓?’”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三折:“君子,你这等一个人,可被那厮欺负,我好是不平也。”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我姊妹出来已久,恐家慈见疑,如今要返深闺,君子,请回去罢。”
(6).美酒。《类说》卷四三引 唐 皇甫松 《醉乡日月》:“凡酒……以家醪糯觴醉人者为君子。”
(7).竹之雅号。 宋 苏辙 《林笋复生》诗:“偶然雷雨一尺深,知为南园众君子。”参见“ 君子竹 ”。 ——《漢語大詞典》
(2).泛指才德出众的人。《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汉 班固 《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 宋 王安石 《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 清 方文 《石桥怀与治》诗:“昔年居南邨,卜隣近君子。”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我想世界上的人,也不能就分做两群:说这群是好,那群是坏;这群君子,那群小人。”
(3).旧时妻对夫之称。《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进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 李贤 注:“君子,谓夫也。”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七:“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鸞。” 清 孙枝蔚 《采莲曲》之一:“妾采莲,采莲寄君子。”
(4).指 春秋 越国 的君子军。《国语·吴语》:“﹝ 越王 ﹞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 韦昭 注:“私卒君子,王所亲近有志行者,犹 吴 所谓贤良, 齐 所谓士。”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被擒》:“ 越王 亲率兕甲十万,君子六千,直渡 太湖 。”参见“ 君子军 ”。
(5).对人的尊称。犹言先生。《太平广记》卷四一九引 唐 李朝威 《异闻录·柳毅》:“夫人泣谓 毅 曰:‘骨肉受君子深恩,恨不得展媿戴,遂至睽别。’”《武王伐纣平话》卷中:“ 姜尚 问曰:‘君子,尔何姓?’”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三折:“君子,你这等一个人,可被那厮欺负,我好是不平也。”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我姊妹出来已久,恐家慈见疑,如今要返深闺,君子,请回去罢。”
(6).美酒。《类说》卷四三引 唐 皇甫松 《醉乡日月》:“凡酒……以家醪糯觴醉人者为君子。”
(7).竹之雅号。 宋 苏辙 《林笋复生》诗:“偶然雷雨一尺深,知为南园众君子。”参见“ 君子竹 ”。 ——《漢語大詞典》
中庸 zhōng yōng
(1).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唐 柳宗元 《祭吕衡州温文》:“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於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 明 姚士麟 《见只编》卷中:“但恐违中庸,行怪不可率。”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判其曲直,辨其诚伪,校其得失,衡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
(2).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 《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3).中等;平常。《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
(4).指中等、平庸的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李善 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漢語大詞典》
(2).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 《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3).中等;平常。《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
(4).指中等、平庸的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李善 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漢語大詞典》
允迪 yǔn dí
认真履践或遵循。《书·皋陶谟》:“允迪厥德,謨明弼谐。” 孔 传:“言人君当信蹈行古人之德。” 汉 蔡邕 《坟前石碑》:“弥纶典术,允迪圣矩。” 晋 陶潜 《命子》诗:“亹亹丞相,允迪前踪。” ——《漢語大詞典》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代-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助-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助-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彝 yí《國語辭典》
彝 [ yí ]
名- 古代盛酒的器具或宗庙常用的祭器。《尔雅·释器》:「彝、卣、罍,器也。」晋·郭璞·注:「皆盛酒尊,彝其总名。」《宋书·卷四二·刘穆之传》:「功铭鼎彝,义彰典策。」
- 常道、常法。《诗经·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多分布在大陆地区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