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青脱工削,镵笋出庖禁。
刘崧〔元代〕《陪溪南隐君入山玩竹十二韵》
涉溪弄芳鲜,临岸得嘉荫。始缘一径微,稍入万壑深。
建戈直如刺,攒幄密方纴。杀青脱工削,镵笋出庖禁。
翠怜秋雨洗,碧爱寒水浸。草柔地堪席,苔净石宜枕。
沉沉惊瞑合,洒洒觉凉沁。歌风便鸟憩,垂露惬蝉饮。
鸣笙虚可窍,扶老坚足任。延秋思纵揽,占地欲豪赁。
一区聊有营,千亩得无甚。愿从此君咏,请斥俗士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杀青(殺青)shā qīng
(1).古代制竹简程序之一。将竹火炙去汗后,刮去青色表皮,以便书写和防蠹。《太平御览》卷六○六引 汉 刘向 《别录》:“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简者,皆於火上炙乾之。”《后汉书·吴祐传》:“ 恢 欲杀青简以写经书。” 李贤 注:“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復不蠧,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2).古人校书,初书于竹简上,改定后再书于绢帛。后因泛称缮成定本或校刻付印为“杀青”。 南朝 梁武帝 《撰〈孔子正言〉竟述怀》诗:“删次起实沉,杀青在建酉。”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夫 班 马 执简,既五经之罪人,而 晋 宋 杀青,又三史之不若。”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既念欲俟全书卒业,始公诸世,恐更閲数年,杀青无日。”一说,古人著书,初稿书于青竹皮上,取其易于改抹,改定后再削去青皮,书于竹白,谓之“杀青”。参阅 明 姚福 《青溪暇笔》。
(3).古时造纸方法。参阅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杀青》。
(4).绿茶加工初制的第一个工序。将鲜茶叶置锅中炒焙,便于揉捻。 ——《漢語大詞典》
(2).古人校书,初书于竹简上,改定后再书于绢帛。后因泛称缮成定本或校刻付印为“杀青”。 南朝 梁武帝 《撰〈孔子正言〉竟述怀》诗:“删次起实沉,杀青在建酉。”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夫 班 马 执简,既五经之罪人,而 晋 宋 杀青,又三史之不若。”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既念欲俟全书卒业,始公诸世,恐更閲数年,杀青无日。”一说,古人著书,初稿书于青竹皮上,取其易于改抹,改定后再削去青皮,书于竹白,谓之“杀青”。参阅 明 姚福 《青溪暇笔》。
(3).古时造纸方法。参阅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杀青》。
(4).绿茶加工初制的第一个工序。将鲜茶叶置锅中炒焙,便于揉捻。 ——《漢語大詞典》
脱 ( 脫 ) tuō
脱 [ tuō ]
- 离开,落掉:~产。~发(fà)。~节。~离。~落。~贫(摆脱贫困)。~稿(完成著作)。~手。摆~。挣~。临阵逃~。
- 遗漏:~漏。~误。~文(因抄刊古书而误脱的字。亦称“夺文”)。
- 取下,除去:~下。~帽。~氧。~脂。~胎换骨。
- 倘若,或许:~有不测。
- 轻慢:~略(放任,不拘束)。~易(轻率,不讲究礼貌)。轻~(轻率,不持重,放荡)。
- 姓。
工 gōng《國語辭典》
工 [ gōng ]
名- 有专门技术或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如:「木工」、「矿工」、「水电工」。《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技巧。如:「唱工」、「雕工」、「巧夺天工」。唐·李白〈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诗:「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
- 劳动生产的作业。如:「上工」、「加工」、「怠工」。
- 大规模、有计划的建设。如:「施工」、「竣工」。
- 工业的简称。如:「化工」。
- 一种古代乐谱上的音阶符号。参见「工尺 」条。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擅长。如:「工于心计」。《韩非子·五蠹》:「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 精致、巧妙。如:「工整」。《红楼梦·第四八回》:「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
削 xiāo/xuē《國語辭典》
削 [ xuè ]
讀音 動- 用刀斜刮除去物體表層。如:「削皮」、「削鉛筆」。《禮記·曲禮上》:「為天子削瓜者副之。」
- 分割。《戰國策·齊策一》:「夫齊,削地而封田嬰,是其所以弱也。」
- 減弱。如:「削滅」、「削弱」、「國勢日削」。《孟子·告子下》:「魯之削也滋甚。」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一·六國》:「魏不用公子無忌,故國削以至於亡。」
- 刪除。如:「削職」。《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俱文珍等惡其專權, 削去翰林之職。」
- 搜括。如:「剝削」。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二》:「非盜府庫之錢糧則削生民之膏血。」
- 責怪。如:「他剛剛被老師削了一頓。」
削 [ xiāo ]
語音- (一)之語音。
镵 ( 鑱 ) chán
镵 [ chán ]
- 锐器:~石(治病用的石针)。
- 古代的一种犁头,又是一种挖草药的器具:长~(装有弯曲长柄的器具)。
- 刺,凿。
笋 ( 筍 ) sǔn《國語辭典》
- 「筍 」的異體字。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动-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到。如:「出席」、「出场」。
-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庖 páo《國語辭典》
庖 [ páo ]
名- 厨房。《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
- 厨师。如:「名庖」。《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
禁 jīn/jìn《國語辭典》
禁 [ jìn ]
动- 制止。如:「禁烟」、「严禁烟火」、「禁倒垃圾」。
- 拘押。如:「拘禁」、「囚禁」。《辽史·卷一一二·逆臣传·耶律重元传》:「先是契丹人犯法,例须汉人禁勘,受枉者多。」
- 避讳、忌讳的事。如:「入国问禁」、「时禁」。汉·王充《论衡·讥日》:「衰世好信禁,不肖君好求福。」
- 法律、习俗所不允许的行为。如:「酒禁」、「宵禁」。《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高柔传》:「亲田者既减,加顷复有猎禁。」
- 古时称天子居住的地方。如:「宫禁」、「紫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
禁 [ jīn ]
动- 承担、受得住。如:「弱不禁风」、「禁不起风吹日晒」。《红楼梦·第五一回》:「小姑娘们冷风朔气的,别人还可,第一,林妹妹如何禁得住?就连宝兄弟也禁不住!」
- 耐,多指物体的耐用而言。如:「这双鞋真禁穿!」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