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颇黎瓶中白马酒,酌以碧玉莲花杯。

周伯琦元代〕《是年五月扈从上京宫学纪事绝句二十首 其十

颇黎瓶中白马酒,酌以碧玉莲花杯。帝觞馀沥得沾丐,洪禧殿上因裴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颇黎瓶中白马碧玉莲花

颇黎(頗黎)pō lí
(1).指状如水晶的宝石。《太平御览》卷八○八引 汉 东方朔 《十洲记》:“ 崑崙山 上有红碧颇黎宫,名七宝堂是也。” 唐 李商隐 《饮席戏赠同舍》诗:“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玻璃》:“本作‘颇黎’。 颇黎 ,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 清 二石生 《三洲春语》卷下:“五联九联,缀以珊瑚、靺鞨、颇黎、木难、翡翠、孔翎、鲜花、异鸟、流苏、锦缎之属。”
(2).亦作“ 颇瓈 ”。玻璃。 陈三立 《黄小鲁观察游西湖归过访携虎跑泉相饷赋此报谢》诗:“ 涌金门 外颇黎盆,手摇大扇落晴昊。” 黄澜 《闻锺六自香港之星洲却寄》诗:“半黄残照成霞綺,一碧晴天醮颇瓈。”  ——《漢語大詞典》
瓶中
唐 杜甫 早起 童仆来城市,瓶中得酒还。  ——《骈字类编》
白马(白馬)bái mǎ
(1).白色的马。《左传·定公十年》:“ 公子地 有白马四。公嬖 向魋 。 魋 欲之。” 三国 魏 曹植 《白马篇》:“白马饰金羈,连翩西北驰。” 明 高濂 《玉簪记·闹会》:“分经来白马,洗鉢起黄龙。” 方然 《白色花·报信者》:“我底白马哟!大风来了,别让细砂与你长长的鬃毛蒙住你底眼睛。”
(2).古代用白马为盟誓或祭祀的牺牲。《史记·吕太后本纪》:“ 高帝 刑白马盟曰:‘非 刘氏 而王,天下共击之!’”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禹 乃东巡,登 衡岳 ,血白马以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騂毛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於神明者也。”
(3).古代以乘白马表示有凶事。 唐 陈子昂 《祭孙府君文》:“白马故人,青鸟送往。” 唐 李白 《古风》之三一:“白马 华山君 ,相逢 平原里 。”参见“ 白马素车 ”。
(4).见“ 白马氐 ”。
(5).古津渡名。在今 河南省 滑县 北。《战国策·赵策二》:“今 秦 以大王之力,西举 巴蜀 ,併 汉中 ,东收两 周 而西迁九鼎,守 白马 之津。”《韩非子·初见秦》:“决 白马 之口以沃 魏氏 ,是一举而 三晋 亡,从者败也。”
(6).古县名。 春秋 卫国 曹 (一作“漕”) 邑 。故治在今 河南省 滑县 东。《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二月, 绍 ( 袁绍 )遣 郭图 、 淳于琼 、 颜良 攻 东郡 太守 刘延 于 白马 。”
(7).古驿名。 唐 末 朱全忠 杀 裴枢 等三十余人于此,并用 李振 言,沉其尸于 黄河 ,驿由此著名。 清 钮琇 《觚賸·虎丘题诗》:“ 虞山 钱宗伯 ( 钱谦益 )以谴归,有题诗 虎丘 刺之者曰:‘……昔去尚宽沉 白马 ,今来应悔卖 卢龙 。’”参见“ 白马清流 ”。
(8).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漢語大詞典》
酒 jiǔ《國語辭典》

酒 [ jiǔ ]

  1. 用米、麦或水果等发酵酿制而成,内含酒精的刺激性饮料。如:「米酒」、「葡萄酒」。宋·陆游〈假中闭户终日偶得绝句〉三首之三:「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
酌 zhuó《國語辭典》

酌 [ zhuó ]

  1. 斟酒、饮酒。如:「对酌」、「小酌」。《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2. 商量、考虑。如:「酌情」、「商酌」。《左传·成公六年》:「子为大政,将酌于民者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1. 酒席、宴会。如:「喜酌」、「敬备菲酌」。《文选·鲍照·翫月城西门解中诗》:「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
  2. 酒。如:「清酌」。唐·王勃〈圣泉宴〉诗:「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3. 《诗经·周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酌〉,告成大武也。言能酌先主之道,以养天下也。」指歌颂武王之诗。本章二句为:「于铄王师,遵养时晦。」于,音乌,叹词。铄,美盛貌。遵,循、顺。时,是、此。晦,昧也,谓商纣。遵养时晦,在时局昏暗不明之际,明哲保身,养精蓄锐,不轻举妄动,以待成熟的时机。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1.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4.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5.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1.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2.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5.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1.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1.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1.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3.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1.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3. 姓。如汉代有以彤。
碧玉 bì yù
(1).矿物名。含铁的石英石,呈红色、褐色或绿色。可作装饰品。也称碧石。《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三百里曰 维龙之山 ,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 晋 王嘉 《拾遗记·瀛洲》:“刻碧玉为倒龙之状。”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余家有一玉罌,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 梅圣俞 以为碧玉。” 田汉 《南归》:“﹝湖水﹞緑得像碧玉似的。”
(2).人名。 南朝 宋 汝南王 妾。 北周 庾信 《结客少年场行》:“定知 刘碧玉 ,偷嫁 汝南王 。” 南朝 梁元帝 《采莲赋》:“ 碧玉 小家女,来嫁 汝南王 。”
(3).人名。 唐 乔知之 妾。一名 窈娘 。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周 补闕 乔知之 有婢 碧玉 ,姝艳能歌舞,有文华。 知之 时幸,为之不婚。伪 魏王 武承嗣 暂借教姬人梳粧,纳之,更不放还 知之 。 知之 乃作《緑珠怨》以寄之…… 碧玉 读诗,饮泪不食三日,投井而死。”《剪灯新话·翠翠传》:“ 緑珠 碧玉 心中事,今日谁知也到儂!”
(4).借指年轻貌美的婢妾或小家女。 唐 白居易 《南园试小乐》诗:“红萼紫房皆手植,苍头碧玉尽家生。” 清 赵翼 《垂杨》诗:“红綃枉自思公子,碧玉仍怜嫁小家。”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碧玉瓜年之及,季兰苹涧之时。”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六幺令》调情娟倩,如髫年碧玉,凝睇含顰,读之令人悵惘。”
(5).比喻澄净、青绿色的自然景物。 唐 柳宗元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 破额山 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宋 秦观 《陈承事挽词》:“铭旌暮暗黄梅雨,乡路秋横碧玉天。” 清 徐绪 《新竹》诗:“森森碧玉已成行,一雨长梢尽过墙。” 清 陈维嵩 《满路花·荷珠》词:“红綃水面粧,碧玉波间柄。”
(6).乐曲名。 唐 韩湘 《言志》诗:“琴弹《碧玉》调,鑪炼白硃砂。” 宋 苏轼 《牡介熙熙堂》诗:“白砂《碧玉》味方永,黄纸红旗心已灰。”  ——《漢語大詞典》
莲花(蓮花)lián huā
亦作“ 莲华 ”。
(1).即荷花。《北堂书钞》卷一三七引 汉 应劭 《风俗通》:“舟漂汎似散莲花。” 南朝 梁 江淹 《莲华赋》:“余有莲花一池,爱之如金。” 唐 孟浩然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花城》1981年第6期:“莲花,是人们自古以来不厌其烦地吟咏的题材。”参见“ 荷花 ”。
(2).喻佛门的妙法。 明 李贽 《观音问》:“若无国土,则 阿弥陀佛 为假名,莲华为假相,接引为假説。”
(3).剑名。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角端在手,必无 齐 鲁 之侵;莲花插腰,甚得蛟龙之气。”  ——《漢語大詞典》
杯 bēi《國語辭典》

杯 [ bēi ]

  1. 一种盛液体的器具。《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持著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
  2. 竞赛优胜的奖品。如:「金杯」、「银杯」、「奖杯」。今多用「杯」字。
  3. 量词。计算杯装物的单位。如:「一杯水」、「两杯面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