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黑水之北山崷崒,阴岑遮回半边日。

任其昌清代〕《大王山

黑水之北山崷崒,阴岑遮回半边日。孤根低蟠地底深,方顶高耸云间出。

暮色入林生黯黪,阳光满野转萧瑟。棱棱白石砺锋铓,惨惨黑纹傅髹桼。

岂有藤萝缀长蔓,更无楂栗垂秋实。鬼神呼雨峰峦重,魍魉啸风崖壑溢。

我行其下畏窅窱,人迹未逢增懔慄。径途在眼又辙迷,隶子攒眉愁路失。

涧水曲注走蛇蚓,峡角束窘罗梏桎。最忧棘茨能破肌,为陷坑阱屡屈膝。

负耒不见收野芋,登梯谁与割崖蜜。扪参历井古所难,履险乘危兹未毕。

仙药旧闻采方壶,天池行且窥太乙。滈沣鄠杜不汝容,寂寂孤云闭石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黑水崷崒阴岑遮回半边

黑水
唐 李乂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川通黑水浸,地派紫泉流。
唐 张子容 长安早春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唐 李贺 南园十三首 其十二 松溪黑水新龙卵,桂洞生硝旧马牙。  ——《骈字类编》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北 běi/bèi《國語辭典》

北 [ ​běi ]

语音
  1. 方位名:➊ ​ 相对于「南」而言。如:「北方」、「漠北」。➋ ​ 地图的上方。
  2. 败逃的军队。《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斩将搴旗,追奔逐北。」
  1. 在北方或从北来的。如:「北国」、「北风」。《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1. 向北行。《吕氏春秋·孟春纪·孟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鴈北。」
  2. 失败、败逃。如:「败北」。《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1. 向北,表示行动的方向。如:「北上」、「北征」。《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京索既扼,引师北讨。」

北 [ bèi ]

  1. 违反、背叛。《说文解字·北部》:「北,乘也,从二人相背也。」《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通「背」。

北 [ ​bò ]

读音
  1. (一)​之读音。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1.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2.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3. 姓。如晋代有山涛。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崷崒 qiú zú
亦作“ 崷崒 ”。 高峻。《文选·班固〈西都赋〉》:“巖峻崷崪,金石峥嶸。” 李善 注:“崷,高貌也。” 吕延济 注:“崷崪、峥嶸,高峻貌。” 唐 黄滔 《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环控四邑,峭拔万仞,崷崪以支圆碧,培塿以覛羣青。” 清 姚鼐 《岳麓寺》诗:“客来亭午后,峰阴落崷崒。”  ——《漢語大詞典》
阴岑(陰岑)yīn cén
(1).青山。 南朝 梁 何逊 《石头答庾郎丹》诗:“阴岑自尔悦,寂寥予罕寄。” 唐 韦应物 《善福精舍示诸生》诗:“悄然羣物寂,高阁似阴岑。”
(2).比喻如山之浓云。 唐 王昌龄 《风凉原上作》诗:“阴岑宿云归,烟雾湿松柏。”
(3).深邃貌。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既而椒宫宛转,柘馆阴岑。” 唐 骆宾王 《帝京篇》:“桂殿阴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 唐 杜甫 《虎牙行》:“ 巫峡 阴岑朔漠气,峰峦窈窕溪谷黑。”  ——《漢語大詞典》
遮回 zhē huí
这回;这一回。 唐 元稹 《过东都别乐天》诗之二:“自识君来三度别,遮回白尽老髭鬚。” 宋 陆游 《点绛唇》词:“江湖上,遮回疎放,作箇闲人样。”  ——《漢語大詞典》
半边(半邊)bàn biān
(1).旁边,一边。《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 鲁华 ﹞颼的一拳去,早飞到 竹山 面门上,就把鼻子打歪在半边。”《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赵昂 依旧包好(银子),放在半边。”
(2).一半。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半边圣人》:“有一士夫性极贪……或讥其吝。答曰:‘一介不与,圣人之道也。’或曰:‘一介不取,君以为何如?’曰:‘学而未能。’曰:‘然则君只好学得半边圣人。’”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三:“ 中国 闹洋学已经闹了好几十年,一直到现在就连‘科学’的‘科’字都还说不上半边。”  ——《漢語大詞典》
日 rì《國語辭典》

日 [ rì ]

  1. 太阳。汉·王充《论衡·感虚》:「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八:「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2. 白天。与「夜」相对。《诗经·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4. 每天。《易经·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5. 特定的一日。如:「国庆日」、「生日」。《书经·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6. 季节。如:「春日」、「冬日」。
  7. 光阴。《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旷日经年,靡有毫厘之验,足以揆今。」
  8.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日有二十四小时。如:「家无三日粮」。
  9. 从前、往昔。《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国语·晋语四》:「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10. 日本的简称。如:「中日条约」、「中、美、英、日、法」。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日 [ mì ]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金日䃅。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