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乃入都会见钜丽,始知陆海真洪荒。

缪公恩清代〕《金泗樵以多篇见示答以长歌

火轮飞燄天中央,湘帘高捲开堂皇。长吟挥汗苦炎热,窗明几净空徬徨。

一歌再鼓不成曲,陈陈相因惭秕糠。捧君佳什回环读,幅幅击拊如琳琅。

韩潮苏海走气势,子云相如兼骚庄。泛揽群言入炉冶,胸中鼓铸呈精光。

纪梦两篇最奇绝,游仙何必推曹唐。瑰丽离奇不可状,恍若洪厓浮邱来扶将。

何幸拉我登天阙,龙腰鹤背偕翱翔。知君本是谪仙客,故尔精神结注非寻常。

长歌娓娓数百语,触手妙绪何汪洋。白衣苍狗寄幽远,天空海阔怀莽苍。

忽尔鸢鱼足儒理,深衣大带垂堂堂。忽尔高举如仙人,瑶草玉树琪花香。

忽尔枯寂似释子,萧然钵笠来西方。变幻百怪难拟议,笔锋到处生光芒。

其馀诸什烂云锦,纷纷掩映争辉煌。低回我自愧形秽,不敢踵韵期颉颃。

忆我学诗三十载,半生师友多江乡。吴山楚水贮行橐,江花汀草皆文章。

好风一苇渡洋子,叩舷六代悲兴亡。北涉黄河望沧海,天地乃尔多包藏。

东登泰岱观日月,六合极目空微茫。乃入都会见钜丽,始知陆海真洪荒。

陆离熣灿杂五色,迷人欲使双睛盲。开拓心胸竟何似,徒令跋涉劳梯航。

嗒焉归来驻蓬荜,一邱一壑聊徜徉。闭门寡侣愈孤陋,骚坛无事争雄强。

今岁与君建旗鼓,彼此破斧或缺斨。连篇累牍不相下,争排笔阵驱词场。

君才既富性复敏,气盛不拘言短长。我范驰驱计步武,鸟蛇前后求安详。

守正自能待劲敌,出奇制胜殊未遑。自春徂夏数十作,未尝放笔为歌行。

此调不谈亦已久,但觉蹇涩非铿锵。自朝至于日中昃,书成屋角飞斜阳。

掷笔朗吟自斟酌,暮天习习薰风凉。愿将此作质法眼,勿为世俗之见徒揄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都会钜丽陆海洪荒

乃 nǎi《國語辭典》

乃 [ nǎi ]

  1. 你、你的。如:「乃母」、「乃兄」。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 他、他的。《周禮·天官·小宰》:「各脩乃職。」
  1. 是。如:「失敗乃成功之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水滸傳·第二三回》:「眾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
  1. 然後、於是。《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2. 卻。《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
  3. 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
  4. 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1. 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2. 才、始。《禮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1. 語助詞。用於發語或轉折。《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入 rù《國語辭典》

入 [ rù ]

  1. 进,由外面到里面。如:「入内」、「入场」、「入境」。
  2. 收进。如:「收入」、「月入十万」。《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岁余不入,货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3. 接纳、缴纳。《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金瓶梅·第一七回》:「到明日他盖这房子,多是入官抄没的数儿。」
  4. 参加。如:「入会」、「入股」、「入学」、「入伍」。
  5. 到、达。如:「入夜」、「入冬」。
  6. 沉没。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7. 合宜、适合。如:「入时」、「入情入理」。
  8. 沉浸、深透。如:「入味」、「入骨」、「入迷」。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入声 」条。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入 [ rǔ ]

  1. 不留心的塞放。如:「一张钞票不知入到那里?」
  2. 暗中把财物给人。如:「偷偷入给他一包东西。」
  3. 陷于其中、投于其中。如:「一脚入到泥里了。」

入 [ rì ]

  1. 发生性关系。《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婆婆那里有好气,便指著骂道:『你这……乱人入的贱母狗!做什么倒骂我!』」
都会(都會)dū huì
(1).大城市。《史记·货殖列传》:“然 邯郸 亦 漳 河 之閒一都会也。” 宋 张孝祥 《二郎神·七夕》词:“南国。都会繁盛,依然似昔。” 清 黄遵宪 《新嘉坡杂诗》之七:“化外成都会,迁流或百年。” 徐迟 《狂欢之夜》:“可是这小市镇的欢乐决不比任何大都会少。”
(2).集会,会聚。《南史·韦鼎传》:“州中有土豪,外修边幅,而内行不轨,常为劫盗。 鼎 於都会时谓之曰:‘卿是好人,那忽作贼。’”《隋书·裴政传》:“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竟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於众中召出,亲案其罪。”
(3). 唐 时称举场为都会。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述进士下》:“其都会谓之举场,通称谓之秀才,投刺谓之乡贡。”  ——《漢語大詞典》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钜丽(鉅麗)jù lì
谓规模宏大而华丽。 宋 曾巩 《道山亭记》:“人以屋室鉅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二》:“以上皆 少陵 句法,或以豪壮,或以鉅丽……皆可为万世格范者。”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诗之高境,亦在沉鬱,然或以古朴胜,或以冲淡胜,或以鉅丽胜。”  ——《漢語大詞典》
始 shǐ《國語辭典》

始 [ shǐ ]

  1. 起点、开端。如:「周而复始」、「自始至终」。《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1. 方才、然后。如:「始告完成」、「始见成效」。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 尝、曾。《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宋·王禹偁〈答张扶书〉:「吾观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难道也。」
  3. 最初、当初。《左传·庄公十一年》:「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始 [ shì ]

  1. (一)​1.2.之又音。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陆海(陸海)lù hǎi
(1).物产富饶之地。《汉书·地理志下》:“﹝ 秦 地﹞有 鄠 杜 竹林, 南山 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 颜师古 注:“言其地高陆而饶物产,如海之无所不出,故云陆海。”《水浒传》第一○五回:“ 宛州 山水盘紆,丘原膏沃,地称陆海。”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陆海从来沃野多,居民竟未识嘉禾。”
(2). 南朝 梁 锺嵘 对 晋 代文学家 陆机 有“ 陆 才如海”之赞语。见《诗品》卷上。后因以“陆海”比喻富于文才。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 潘 江,各倾 陆 海云尔。”
(3).借指 陆机 ,以喻称富于文才的人。 前蜀 贯休 《赠抱麻刘舍人》诗:“ 双溪 逢 陆 海, 荆渚 遇 平津 。”  ——《漢語大詞典》
真 zhēn《國語辭典》

真 [ zhēn ]

  1. 纯正的、不虚假的。如:「真面目」、「真心诚意」。《庄子·田子方》:「其为人也真 。」
  1. 的确、实在。如:「真好」、「真棒」。《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唯北狄为不 然,真中国之坚敌也。」
  1. 道家称得道成仙的人。如:「太乙真人」、「真人不露相」。《红楼梦·第二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2. 自然、本性。如:「天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3. 肖像、画像。如:「写真」、「留真」。
  4. 实授的官职。《汉书·卷一二·平帝纪》:「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
  5. 姓。如汉代有真玄菟。
洪荒 hóng huāng
(1).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凡自洪荒,终乎 幽 厉 。” 宋 杨万里 《汉文帝有圣贤之风论》:“洪荒之世,人与禽之未别。” 清 赵翼 《途遇大雪》诗:“世界幻入兜罗绵,恍见洪荒万万古。” 杨朔 《〈铁流〉的故事》:“一到黑夜,时间却像倒退到几万万年前的洪荒时代。”
(2).大荒。荒漠的旷野。 明 许承钦 《风行至南阳湖》诗:“遶岸平山趋断陇,连空野水入洪荒。”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