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凤林同访隐,甃梵得袪尘。

罗洪先明代〕《重晤刘孔修

季雅昔求邻,郤超属上宾。谁堪十载后,空忆隔江人。

芸馆留山雨,梧垣直禁宸。龙泉从此失,鸾血续何因。

霜月严城夜,郊原飞盖晨。凤林同访隐,甃梵得袪尘。

芳屧金螺岭,兰舟白鹭津。歌云看意概,矢日见情亲。

信宿期宁数,风沙迹易湮。停骖同水远,牵思柳条新。

朝檄终归汉,关繻尚滞秦。飙车不可望,爱护别离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凤林访

凤林(鳳林)fèng lín
(1).凤凰所居之处。借指仙境。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七:“凤林採珠宝,龙山种玉荣。”
(2).树林的美称。 唐 吕岩 《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峴山 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明 吴承恩 《醉蓬莱·寿魏国徐公子六十障词》词:“想龙舟汎浚,梅雨新晴,凤林凝緑。”
(3).地名。在今 甘肃省 临夏县 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 河水 又东歷 凤林 北。 凤林 ,山名也。五峦俱峙。耆谚云:‘昔有凤鸟飞游五峯,故山有斯目矣。’”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十九:“ 凤林 戈未息, 鱼海 路常难。” 唐 张籍 《凉州词》之三:“ 凤林 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漢語大詞典》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1.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2.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4. 赞成。如:「赞同」、「同意」。
  1.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1.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1.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契约。如:「合同」。
  3.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1.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访 ( 訪 ) fǎng
访 [ fǎng ]
  1. 向人询问,调查:~求(探访寻求)。~员(记者)。搜奇~古。
  2. 探问,看望:~视。~问。~晤(探访会晤)。探亲~友。
隐 ( 隱 ) yǐn/yìn
隐 [ yǐn ]
  1. 藏匿,不显露:~藏。~匿。~居。~士。~讳。
  2. 伤痛:~恻。
  3. 怜悯:恻~之心。
隐 [ yìn ]
     ◎ 倚,靠:~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
甃 zhòu《國語辭典》

甃 [ zhòu ]

  1. 井壁。《说文解字·瓦部》:「甃,井壁也。」南朝梁·江淹〈井赋〉:「构玉甃之百节。」
  1. 砌砖。《易经·井卦·六四》:「井甃,无咎。」唐·孔颖达·正义:「《子夏传》曰:『甃亦治也。以砖垒井,修井之坏,谓之甃。』」
  2. 装饰。唐·李贺〈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光明霭不发,腰龟徒甃银。」
梵 fàn《國語辭典》

梵 [ fàn ]

  1. 古印度思想中的世界创造原理。为梵语brahma的音译。古印度婆罗门教认为梵是无所不在的最高实体,修行者最终极的目的就是与之合一。将其神格化则成为宇宙间最高的神,佛教将其归为天界中的一类。
  2. 梵语的简称。如:「梵汉对音」。
  1. 表示和古印度有关的。如:「梵语」、「梵文」。
  2. 表示和佛教有关的。如:「梵轮」、「梵寺」。
  3. 清静。《维摩诘所说经·卷一·方便品第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袪 qū《國語辭典》

袪 [ qū ]

  1. 衣袖、袖口。《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左传·僖公五年》:「逾垣而走,披斩其袪。」
  1. 举起、撩起。《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特会朝雨,袪步堂下。」晋·张华〈巧杜赋〉:「吉人向风而袪袂。」
  2. 分开、开散。《文选·扬雄·剧秦美新》:「权舆天地未袪,睢睢盱盱。」
  3. 除去。《文选·蔡邕·郭有道碑文》:「童蒙赖焉,用袪其蔽。」
尘 ( 塵 ) chén
尘 [ chén ]
  1. 飞扬的灰土:~土。~埃。~垢。~芥(尘土和小草,喻轻微的事物)。粉~。烟~。甚嚣~上。望~莫及。
  2. 佛家、道家指人间:红~。~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