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如秋
徐瓒诗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韵府拾遗 尤韵》
景象 jǐng xiàng
亦作“ 景像 ”。
(1).犹迹象。
(2).形状,形象。《后汉书·西羌传·羌无弋爰剑》:“ 羌 人云 爰剑 初藏穴中, 秦 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
(3).景色;现象;状况。《敦煌变文集·八相变》:“今晨殿下散闷闲游,驾幸南门,见何景像?” 唐 郑谷 《中年》诗:“漠漠 秦 云澹澹天,新年景象入中年。”《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晴云 、 暖雪 两个丫头,一力劝主母在前楼去看看街坊景象。” 秦牧 《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在世界文学史上,在 中国 文学史上,我们看到的是群峰屹立的景象。” ——《漢語大詞典》
(1).犹迹象。
(2).形状,形象。《后汉书·西羌传·羌无弋爰剑》:“ 羌 人云 爰剑 初藏穴中, 秦 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
(3).景色;现象;状况。《敦煌变文集·八相变》:“今晨殿下散闷闲游,驾幸南门,见何景像?” 唐 郑谷 《中年》诗:“漠漠 秦 云澹澹天,新年景象入中年。”《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晴云 、 暖雪 两个丫头,一力劝主母在前楼去看看街坊景象。” 秦牧 《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在世界文学史上,在 中国 文学史上,我们看到的是群峰屹立的景象。” ——《漢語大詞典》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名-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姓。如清代有秋瑾。
-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前见(前见)
五代史尹晖传悯帝以百馀骑出奔至卫州东七八里遇晋高祖将朝于京师驺呵前导者不避悯帝遣左右叱之对曰成德军节度使石敬塘也悯帝即下马恸哭谓敬塘曰潞王反康义诚等皆叛我我无所依长公主教我逆尔于路高祖曰卫州刺史王弘贽宿将也且多知时事请就图之即驰骑前见弘贽曰主上危迫吾戚属也何以图全弘贽曰天子避狄自古有之然将相大臣从乎曰无也国宝乘与法物从乎曰无也弘贽叹曰所谓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 ——《骈字类编》
霜 shuāng《國語辭典》
霜 [ shuāng ]
名- 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而凝结成白色的结晶颗粒。《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清·方苞〈左忠毅公轶事〉:「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 白色如霜的粉末或膏脂。如:「砒霜」、「面霜」。
- 白色的。唐·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履 lǚ《國語辭典》
履 [ lǚ ]
名- 鞋子。如:「草履」、「削足适履」。《庄子·让王》:「原宪华冠𫄳履,杖藜而应门。」
- 脚步。如:「步履」。《聊斋志异·卷一·画壁》:「回顾,则垂髫儿,冁然竟去,履即从之。」
- 个人的行为操守。《晋书·卷六七·温峤等传·史臣曰》:「太真性履纯深,誉流邦族。」
- 领土。《左传·僖公四年》:「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晋·杜预·注:「履,所践履之界。」
-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兑(☱)下干(☰)上。表行履的礼仪之意。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履鞮。
- 践踏、踩。《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宋·苏轼〈后赤壁赋〉: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
- 实行。如:「履行」、「履约」。《礼记·表记》:「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
- 经历。《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南史·卷七五·隐逸传上·宗少文传》:「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
- 居、处。《庄子·天道》:「而愚知处宜,贵践履位。」汉·刘向《新序·卷四·杂事》:「夫执国之柄,履民之上。」
冰坚(冰坚)
唐 戴叔伦 将赴湖南留别东阳旧僚兼示吏人 冰坚细流咽,烧尽乱峰寒。
元 袁桷 客舍书事五首 其三 水恶停泥井,冰坚宿瓦沟。 ——《骈字类编》
元 袁桷 客舍书事五首 其三 水恶停泥井,冰坚宿瓦沟。 ——《骈字类编》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名-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