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额纳伸,去岁伊犁从将军。
巴图鲁者勇冠军,昔我旗人颇恒有。近世以来殊不闻,盖因太平日已久。
岁寒松柏见后凋,当春何以殊榆柳。迩者西鄙属用军,折冲咸欲效奔走。
舒布图铠已超群,三巴图鲁亦赳赳。其一额纳伸,去岁伊犁从将军。
将军使彼询事因,单骑径入众贼群。左支右屈,箭毙数人。
知事不济,拔刀自刎期报君。其一巴宁阿,仓卒乱时将军前后护卫相蔽遮。
发无不中,中无不死,杀人如麻。将军遣之出,巴宁阿曰:朝廷命官偷生安往耶。
力敌视将军,尽节然后伏剑义烈真堪嘉。二人既死还复苏,宰桑巴磉得之壮其志,养之数月我师再入方得归军牙。
其一曰富锡尔,将军命之携印以出归帝里。其奈贼人拥蜂更屯蚁,料不能出将印沉之水。
力战受创命垂尽,伊犁喇嘛救之得不死。故赐额纳伸曰卓礼克图巴图鲁,卓礼克图者,节义卓尔永不渝。
赐巴宁阿曰昆都尔巴图鲁,昆都尔者,力敌万人暇有馀。
赐富锡尔曰哈布台巴图鲁,哈布台者,穿杨贯石技不殊。
回思去岁迅功成,亡矢遗镞夫何曾。不期小丑逆志萌,未能除蔓我二卿。
乃致沙场双捐生,亦我坐谋遥未精。嘉我旗人多忠诚,旧风未远垂仪型。
愉以为戚留定评,乃至西海扬芳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代-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助-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助-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一额(一额)
宋史选举志旧制进士入进谢恩银百两至是罢之仍赐钱三千为期集费诸州举送发解考试监试官凡亲戚若门客毋试于其州类其名上之转运司与锁厅者同试率七人特立一额后复令存诸科旧额十之一以待不能改业者 ——《骈字类编》
纳 ( 納 ) nà
纳 [ nà ]
- 收入,放进:出~。藏污~垢。
- 接受:采~。笑~。~谏。
- 享受:~福。~凉。
- 缴付:~税。
-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鞋底。
- 姓。
伸 shēn《國語辭典》
伸 [ shēn ]
动- 使肢体或弹性物体由弯、短的状态变直或变长。如:「伸懒腰」、「伸直」、「伸长」。
- 表白、陈述。如:「伸冤」、「伸白」。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不有佳作,何伸雅怀?」通「申」。
去岁(去歲)qù suì
去年。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且去岁冬初,国学之老博士耳;今兹首夏,将亚冢司。” 唐 张说 《幽州新岁作》诗:“去岁 荆 南梅似雪,今年 蓟 北雪如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兹復以去岁有功,且通夷、汉语,授把总。” ——《漢語大詞典》
伊 yī《國語辭典》
伊 [ yī ]
代- 第三人称代名词,相当于「彼」、「他」。《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 一方。」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第二人称代名词,相当于「你」。《董西厢·卷七》:「我于伊志诚没倦怠,你于我坚心莫更改。」元·佚名《马陵道·第三折》:「我这里吐胆倾心说与伊,难道你不解其中意。」
- 表示肯定,相当于「是」。《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孙程传》:「昔卫鞅因景监以见,有识知其不终。今得臣举者,匪荣伊辱。」
- 发语词,无义。《诗经·邶风·谷风》:「不念昔者,伊余来塈。」《文选·陆机·文赋》:「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
- 文言助词,表示「刚刚」的意思。如:「就职伊始」、「开幕伊始」。
- 姓。如商朝有伊尹。
犁 lí《國語辭典》
犁 [ lí ]
名- 耕翻土地所用的農具。《廣韻·平聲·齊韻》:「犁,墾田器。」
-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犁彌。
- 耕土、翻土。《文選·古詩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宋·蘇舜欽〈城南感懷呈永叔〉詩:「去年水後旱,田畝不及犁。」
- 摧毀。《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固已犁其庭,掃其閭。」《明史·卷一三五·葉兌傳》:「然後進攻平江,犁其心腹。」
- 黑色的。《戰國策·秦策一》:「形容枯槁,面目犁黑。」唐·李白〈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詩:「朝策犁眉騧,舉鞭力不堪。」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 「從 」的異體字。
将军(將軍)jiāng jūn
(1).官名。《墨子·非攻中》:“昔者 晋 有六将军。” 孙诒让 间诂:“六将军,即六卿为军将者也。 春秋 时通称军将为将军。”
(2). 战国 时始为武将名。 汉 代皇帝左右的大臣称大将军、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临时出征的统帅有别加称号者,如楼船将军、材官将军等。 魏 晋 南北朝 时,将军有各种不同的职权和地位,如中军将军、龙骧将军等,多为临时设置而有实权;如骁骑将军、游击将军等,则仅为称号。 唐 十六卫、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等军,均于大将军下设将军之官。 宋 、 元 、 明 多以将军为武散官。 明 代的总兵官有挂印带将军号的。此外, 宋 、 元 、 明 亦称殿廷武士为将军。 清 代的将军有三种:一为宗室爵号之一,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二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专由 满 族人充任。内地各省将军(如 江宁 、 广州 、 成都 等将军),掌驻防军事及旗籍民事;在边疆地区(如 黑龙江 、 吉林 、 伊犁 ),将军即为全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三为临时出征的统帅,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 太平天囯 朝内官职,丞相最高,以次为检点、指挥、将军。
(3).泛指高级将领,或对军官之尊称。《史记·项羽本纪》:“臣与将军戮力而攻 秦 ,将军战 河 北,臣战 河 南。”《后汉书·齐武王縯传》:“诸将军幸欲尊立宗室,其德甚厚。”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武吟》:“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
(4).象棋术语。又称“照将”,简称“将”。亦用以比喻给人出难题。 毛泽东 《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我看,这个整改又要来一个鸣放高潮。把大字报一贴,你为什么不改?将一军。这个将军很有作用。”
(5).中药石硫黄,大黄的别名。分别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部、草部。
(6).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漢語大詞典》
(2). 战国 时始为武将名。 汉 代皇帝左右的大臣称大将军、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临时出征的统帅有别加称号者,如楼船将军、材官将军等。 魏 晋 南北朝 时,将军有各种不同的职权和地位,如中军将军、龙骧将军等,多为临时设置而有实权;如骁骑将军、游击将军等,则仅为称号。 唐 十六卫、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等军,均于大将军下设将军之官。 宋 、 元 、 明 多以将军为武散官。 明 代的总兵官有挂印带将军号的。此外, 宋 、 元 、 明 亦称殿廷武士为将军。 清 代的将军有三种:一为宗室爵号之一,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二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专由 满 族人充任。内地各省将军(如 江宁 、 广州 、 成都 等将军),掌驻防军事及旗籍民事;在边疆地区(如 黑龙江 、 吉林 、 伊犁 ),将军即为全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三为临时出征的统帅,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 太平天囯 朝内官职,丞相最高,以次为检点、指挥、将军。
(3).泛指高级将领,或对军官之尊称。《史记·项羽本纪》:“臣与将军戮力而攻 秦 ,将军战 河 北,臣战 河 南。”《后汉书·齐武王縯传》:“诸将军幸欲尊立宗室,其德甚厚。”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武吟》:“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
(4).象棋术语。又称“照将”,简称“将”。亦用以比喻给人出难题。 毛泽东 《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我看,这个整改又要来一个鸣放高潮。把大字报一贴,你为什么不改?将一军。这个将军很有作用。”
(5).中药石硫黄,大黄的别名。分别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部、草部。
(6).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