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我曾建节天雄军,赵魏良家负弩群。

陈万言明代〕《闻边报贡虏有变

我曾建节天雄军,赵魏良家负弩群。鸣弦跃马乐战斗,邯郸易水思前人。

号召材官教五伐,愿言出塞护燕云。我官六月被移徙,上书幕府等空文。

关西太史王槐野,文章纪述怀慇勤。三郡邦畿不设卫,豪雄寂寞为编民。

上恬下熙博胜负,谁排阊阖一敷陈。穆皇践祚改元日,东夷西虏何纷纷。

匈奴饮马潞河水,沧州一老射绝伦。掌中主客兵十万,不遗一矢徒逡巡。

昨日报称虏远道,今朝槌岩鏖战频。东山张君真将种,饮血帐下期策勋。

长驱跳堑冲虏阵,射雕先锋翳荆榛。橐驼人马相枕藉,傍岩百仞翻车轮。

后军割级献枢府,皇恩犹贷贲军臣。诏从边外封京观,威震穹庐千万春。

天生纠纠谭襄敏,都护横戈起七闽。遂拟筑台扼胡吭,累累相丽齿与唇。

二十年来氛祲熄,谁云市马犬戎亲。偎予分竹都城下,谭公召饮酒数巡。

抵掌高谈理燕蓟,我兵凭高战技新。书生借箸前画策,何不建置于西秦。

公云马价入兵府,财力裕蓟应及邻。顺义虎视图西市,羌戎茶马沾皇仁。

假虞伐虢乃其计,吾兵不守边城闉。遂致折将虏士女,西人洒泪空沾巾。

明明天子见万里,求贤易将纷丝纶。吾友郑君负奇气,十年勋业动旒宸。

一朝统驭连八镇,扯勒夫妇走恂恂。蹲刀衔土誓终服,外攘内治静边尘。

杞人忧天斗西揭,安得长殳西海滨。粤南海上渔樵侣,欲作铙歌寄雁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建节天雄赵魏良家负弩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建节(建節)jiàn jié
(1).执持符节。古代使臣受命,必建节以为凭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天子﹞乃拜 相如 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后汉书·寇恂传》:“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 唐 时,节度使或经略使受任,皆赐旌节。后亦以指大将出镇。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杨晟 ﹞除 威胜军 节度使,建节於 彭州 ,抚绥士民,延敬宾客洎僧道辈。” 宋 刘克庄 《沁园春·送孙季蕃吊方漕西归》词:“争知道,向中年犹未,建节封侯。” 清 许承钦 《将相谈兵歌题蔡怀真画册》:“相公昔为帝藩翰, 豫州 建节罗英雄。”
(2).树立节操。 汉 王充 《论衡·齐世》:“有人于此,立义建节,实核其操,古无以过。”  ——《漢語大詞典》
天雄 tiān xióng
中药名。乌头块根上不生侧根者,性味主治与附子略同,而性更烈。《淮南子·缪称训》:“天雄乌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天雄》:“天雄乃种附子而生出或变出。”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漢語大詞典》
军 ( 軍 ) jūn
军 [ jūn ]
  1. 武装部队:~威。~服。行(xíng )~。~功。~犬。~备。~纪。~衔。~阀。~令状。异~突起。溃不成~。
  2. 军队的编制单位,是“”的上一级。
  3. 泛指有组织的集体:劳动大~。
赵魏(赵魏)
论语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  ——《韵府拾遗 未韵》
良家 liáng jiā
(1).善于经营而致富的人家。《管子·问》:“问乡之良家,其所牧养者几何人矣。” 尹知章 注:“良家,谓营生以致富者。”
(2).指家境富足的人家。 康有为 《请禁妇女裹足折》:“徒因恶俗流传,非此不贵,苟不裹足,则良家不娶。”
(3).犹世家。《后汉书·陈蕃传》:“初, 桓帝 欲立所幸 田贵人 为皇后。 蕃 以 田氏 卑微, 竇 族良家,争之甚固。”《晋书·后妃传上·武元杨皇后》:“ 泰始 中,帝博选良家以充后宫……名家盛族子女,多败衣瘁貌以避之。”
(4). 汉 时指医、巫、商贾、百工以外的人家,后世称清白人家为良家。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六:“又言 禧 母及妻皆非良家, 禧 与其妻先姦后婚。” 清 李渔 《玉搔头·讯玉》:“就是良家的女儿,到这样年纪也该出嫁了,岂有做妓女的人,十六七岁还不破瓜的道理。” 鲁迅 《花边文学·漫骂》:“假如指着一个人,说道:‘这是婊子!’如果她是良家,那就是漫骂。”参见“ 良家子 ”。  ——《漢語大詞典》
负弩(負弩)fù nǔ
(1).谓背负弓箭,开路先行。古代迎接贵宾之礼。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拜 相如 为中郎将,建节往使……至 蜀 , 蜀 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僧辩书》:“郡将州司,郊迎负弩。” 宋 孔武仲 《瓜步阻风》诗:“昨日焚香謁圣母,青山鞠躬如负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雹神》:“﹝ 李左车 ﹞怀中出天师刺,曰:‘闻騶从将临,先遣负弩。’”
(2).古代亭长的别称。《后汉书·百官志五》“亭有亭长,以禁盗贼” 刘昭 注引 汉 应劭 《风俗通》:“亭吏旧名负弩,改为长,或谓亭父。”  ——《漢語大詞典》
群 qún《國語辭典》

群 [ qún ]

  1. 相聚一起的人或物。如:「鳥群」、「三五成群」、「鶴立雞群」。《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唐·白居易〈與元九書〉:「群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
  2. 量詞。計算群聚的人或物的單位。如:「一群牛」、「一群小孩」。《紅樓夢·第二七回》:「只見寶釵出來了,寶玉、襲人一群人都送了出來。」
  1. 聚集、聚合。《國語·齊語》:「令夫士,群萃而州處。」《荀子·勸學》:「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1. 眾多。如:「群英」、「群經諸子」。《禮記·中庸》:「體群臣也。」唐·王勃〈滕王閣序〉:「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
  2. 成群的。如:「群島」、「群峰」、「群居」。
  1. 群集、成群。如:「群起而攻之。」《楚辭·屈原·九章·懷沙》:「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