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掌中主客兵十万,不遗一矢徒逡巡。

陈万言明代〕《闻边报贡虏有变

我曾建节天雄军,赵魏良家负弩群。鸣弦跃马乐战斗,邯郸易水思前人。

号召材官教五伐,愿言出塞护燕云。我官六月被移徙,上书幕府等空文。

关西太史王槐野,文章纪述怀慇勤。三郡邦畿不设卫,豪雄寂寞为编民。

上恬下熙博胜负,谁排阊阖一敷陈。穆皇践祚改元日,东夷西虏何纷纷。

匈奴饮马潞河水,沧州一老射绝伦。掌中主客兵十万,不遗一矢徒逡巡。

昨日报称虏远道,今朝槌岩鏖战频。东山张君真将种,饮血帐下期策勋。

长驱跳堑冲虏阵,射雕先锋翳荆榛。橐驼人马相枕藉,傍岩百仞翻车轮。

后军割级献枢府,皇恩犹贷贲军臣。诏从边外封京观,威震穹庐千万春。

天生纠纠谭襄敏,都护横戈起七闽。遂拟筑台扼胡吭,累累相丽齿与唇。

二十年来氛祲熄,谁云市马犬戎亲。偎予分竹都城下,谭公召饮酒数巡。

抵掌高谈理燕蓟,我兵凭高战技新。书生借箸前画策,何不建置于西秦。

公云马价入兵府,财力裕蓟应及邻。顺义虎视图西市,羌戎茶马沾皇仁。

假虞伐虢乃其计,吾兵不守边城闉。遂致折将虏士女,西人洒泪空沾巾。

明明天子见万里,求贤易将纷丝纶。吾友郑君负奇气,十年勋业动旒宸。

一朝统驭连八镇,扯勒夫妇走恂恂。蹲刀衔土誓终服,外攘内治静边尘。

杞人忧天斗西揭,安得长殳西海滨。粤南海上渔樵侣,欲作铙歌寄雁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掌中主客十万一矢逡巡

掌中 zhǎng zhōng
(1).手掌中。 唐 杜甫 《小至》诗:“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宋 陆游 《过放生池追怀江公民表谏议》诗:“九州看如掌中果,天不遣为吁可惜。”
(2).喻控制的范围内。犹言掌握之中。《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五年》:“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餘粮栖亩,人无匱乏之忧,虏已入吾掌中矣。” 清 谭嗣同 《金陵听说法》诗:“大地山河今领取,菴摩罗果掌中论。”  ——《漢語大詞典》
主客 zhǔ kè
(1).官名。 战国 时已有此官, 秦 及 汉 初称典客,为九卿之一。 武帝 时称大鸿胪。 汉 成帝 尚书置客曹,主管外交及处理民族间的事务。 东汉 光武 分为南北主客二曹, 晋 分左右南北四主客, 南朝 单有主客, 唐 宋 因之。 明 置主客郎中员外郎,为礼部的属司,掌诸藩的朝贡,接待给事等事。 清 末废。 汉 时 匈奴 亦置此官。《汉书·匈奴传上》:“而使 郭吉 风告单于。既至匈奴,匈奴主客问所使, 郭吉 卑体好言曰:‘吾见单于而口言。’”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一·六足龟》:“予在主客时见之。”
(2).主人与宾客。 唐 杜甫 《遣怀》诗:“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新唐书·食货志二》:“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老舍 《老张的哲学》十:“主客坐齐,不点菜饭,先唱二簧。”
(3).接待宾客。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梁太祖优侍文士》:“ 荀鹤 ( 杜荀鹤 )为主客者引入,令趋骤至阶陛下。”《二程语录》卷十六:“ 程子 葬父,使 周恭叔 主客。”
(4).货主与顾客。 清 顾张思 《土风录》:“贸易相与曰主客。”
(5).犹主顾。《何典》第四回:“若另寻主客,也终非久长之计。”
(6).主要的客人。 刘刚 《跟随朱副主席的日子》:“客人共有四个,上午就请来了,主客是敌两个团长,并无团副或副团长。”
(7).主要与次要。 清 杨伦 《杜诗镜铨·凡例》:“ 杜 集诸人酬唱诗附载集中者,向与本文平列,未免主客不辨,今改用低一格写。” 潘天寿 《听天阁画谈随笔·布置》:“画事之布置,须注意画面内之安排,有主客,有配合,有虚实,有疏密,有高低上下,有纵横曲折。”
(8).军事术语。指作战双方。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孙子·谋攻》“倍则分之” 何 氏注:“主客力均,善战者胜也。”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朱贵庙碑》:“主客之地形既异、声援之犄角无闻。”
(9).文章的章法之一。又称主宾论。以本题主旨为主,以他物相衬为客。  ——《漢語大詞典》
兵 bīng《國語辭典》

兵 [ bīng ]

  1. 武器。如:「秣马厉兵」、「短兵相接」。《说文解字·廾部》:「兵,械也。」《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汉·郑玄·注:「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 战士、军队。如:「调兵遣将」、「按兵不动」、「精兵政策」。《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文选·江淹·杂体诗·卢中郎》:「信陵佩魏印,秦兵不敢出。」
  3. 军事、战争,或有关于军事、战争的事情。如:「纸上谈兵」、「谈笑用兵」。《左传·隐公三年》:「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文选·钟会·檄蜀文》:「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新野。」
  4. 专指军队中最基层的成员。如:「炮兵」、「骑兵」、「步兵」、「号兵」、「传 令兵」。
十万(十萬)shí wàn
数目。一百个千。用以形容数量极多。《孟子·公孙丑下》:“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欲富乎?” 唐 杜甫 《渔阳》诗:“繫书请问 燕 耆旧,今日何须十万兵?” 宋 陆游 《好事近》词:“驱退睡魔十万,有双龙苍璧。”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 阎罗 。”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遗 ( 遺 ) yí
遗 [ yí ]
  1. 丢失:~失。~落。
  2. 漏掉:~忘。~漏。
  3.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补~。路不拾~。
  4. 余,留:~留。~俗。~闻。~址。~风。~憾。~老(➊经历世变的老人;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5. 死人留下的:~骨。~言。~嘱。
  6. 不自觉地排泄:~尿。~精。
  7. 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传。
  8. 抛弃:~弃。
一矢
唐 李贺 荣华乐 洪厓箫声绕天来,天长一矢贯双虎。云弝绝骋聒旱雷,乱袖交竿管儿舞。
唐 段成式 游长安诸寺联句 宣阳坊静域寺 三阶院联句 双弧摧孔雀,一矢陨贪狼。  ——《骈字类编》
徒 tú《國語辭典》

徒 [ tú ]

  1. 步行。《說文解字·辵部》:「徒,步行也。」《易經·賁卦·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1. 步卒、兵卒。《詩經·魯頌·閟宮》:「公徒三萬。」《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2. 人,多指壞人。如:「暴徒」、「匪徒」、「不法之徒」。
  3. 服膺、信仰某一宗教或學說的人。如:「信徒」、「教徒」、「基督徒」、「佛教徒」。
  4. 門人、弟子。如:「學徒」、「門徒」、「徒弟」。《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5. 一種拘禁犯人,強服勞役的刑罰。如:「無期徒刑」、「他被判有期徒刑二年,得併科罰金。」
  1. 空的,不憑藉什麼的。如:「徒手搏虎」、「徒手體操」。
  1. 但、僅。如:「徒增煩惱」。《孟子·公孫丑上》:「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2. 白白的、平白。如:「徒然」、「徒勞無功」、「徒託空言」。漢·無名氏〈長歌行〉:「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 卻、竟然。《莊子·天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荀子·子道》:「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
逡巡 qūn xún
亦作“ 逡廵 ”。
(1).却行,恭顺貌。《公羊传·宣公六年》:“ 赵盾 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趋而出。” 汉 班固 《奕旨》:“逡巡儒行,保角依旁。”《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李陵 ﹞逡廵欲语恐畏嗔。” 宋 叶适 《刘靖君墓志铭》:“作邑者,要路之储也,以改官为急,盖有因缘属託於破白之初矣,未有逡巡退却於及格之际也。” 清 方文 《齐介人书至云宋玉叔客吴门念予甚切感而有作》诗:“曾游 江 南访诸彦, 江 南诸彦皆逡巡。”
(2).退避;退让。《梁书·王筠传》:“ 王氏 过 江 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 明 陆采 《怀香记·春闺寄简》:“前日着 春英 去通情,要他相会,争奈书生胆怯,逡巡畏缩,不敢进来。” 清 孙枝蔚 《白紵词》:“东家年少着紫袍,君若遇之暂逡巡。”
(3).从容;不慌忙。《庄子·秋水》:“ 东海 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却。” 成玄英 疏:“逡巡,从容也。”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杨真伯》:“年可二八,冠碧云凤翼冠,衣紫云霞日月衣,精光射入,逡巡就坐。”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陛下端拱以享承平,大臣逡巡以安富贵。” 明 文徵明 《题虢国夫人夜游图》诗:“中间一骑来逡巡,秀眉玉颊真天人。”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上峻阪,走独木危桥,舆在肩侧,其足逡巡,二分在外,舆平如衡,无少欹仄。”
(4).小心谨慎。《后汉书·锺皓传》:“逡巡王命,卒岁容与。” 宋 陆游 《送陈德邵宫教赴行在》诗:“人才方杂沓,公仕益逡巡。”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演舞》:“乍进殷勤,欲退逡巡。”
(5).徘徊不进;滞留。 汉 王逸 《九思·悯上》:“逡巡兮圃藪,率彼兮畛陌。”《后汉书·隗嚣传》:“ 舅犯 谢罪 文公 ,亦逡巡於 河 上。” 李贤 注:“逡巡,不进也。”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一折:“我巴不得两三朝飞到 泉州郡 ,可甚的沿路只逡巡。” 清 孙枝蔚 《富安场》诗:“海风吹日夜,作客竟逡巡。” 陈去病 《出塞望蒙古》诗:“驱车悵徘徊,临发復逡巡。”
(6).拖延,迁延。《晋书·刘颂传》:“昔 魏武帝 分离天下,使人役居户,各在一方;既事势所须,且意有曲为,权假一时,以赴所务,非正典也。然逡巡至今,积年未改。” 唐 白居易 《重赋》诗:“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既劳撮合,毋得逡巡。”
(7).迟疑;犹豫。《北齐书·神武帝纪下》:“帝復録在京文武议意以答 神武 ,使舍人 温子昇 草勑, 子昇 逡巡未敢作。” 唐 独孤及 《直谏表》:“陛下岂迟疑於改作,逡巡於旧贯,使大议有所壅,而率土之患,日甚一日。” 茅盾 《有志者》六:“笔尖儿再逡巡落到纸面的时候,燉着的咖啡放出丝丝的细声音。”
(8).顷刻;极短时间。 唐 张祜 《偶作》诗:“徧识青霄路上人,相逢祗是语逡巡。”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三折:“正是春天,又临夏暑,顷刻秋霜,逡巡冬雪。”《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逡巡过了一年,当年是正月初一日。”
(9).月晕。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吴泉》:“月晕,谓之逡巡。”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