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万幸得渡江,解梏似逢赦。

姚燮清代〕《后冒雨行九月初七日自郡城至慈北鹤皋作

命微敢畏劳,天力苦难借。奔云疲海风,但冀一山藉。

长霄无厈垠,雁死飞乃罢。逸马方逐人,何由学閒暇?

载行城西塘,江飙劲且大。发短不及持,笠已逆肩卸。

江干十百山,泼空助澜泻。骤泻难逆收,泄出远林罅。

远林一束黄,势与上江跨。病叶如病民,恋枝未肯下。

我行抵江壖,独船竞危价。世乱舆儓骄,能使达官怕。

万幸得渡江,解梏似逢赦。守田胡无人,乱鸟啄䆉稏。

斯民识生理,重命遂轻稼。坐拥千仓庾,虑为杀身货。

迢递及慈城,空街一兵逻。巷灶多绝炊,解钱市无𥻟。

乞芋投废房,为贷旧烟锉。略尝聊慰饥,两仆晨已饿。

斑鸠凄凄鸣,瓦脊雀群和。未防急雨奔,泥浆上衿涴。

兵来告我言,月杪郡城破。县官闻风逃,百姓老幼驮。

冷邑同净园,刍菜遍遭莝。幸赖贰尹贤,抚循不移座。

流亡虽渐还,惊弓气垂瘅。屋炉一煽灰,墙草并愁堁。

沄沄雨不休,时可日西过。急趋西门行,山翠俯相射。

陟山还望城,低霾塞难化。下有十万心,蠕蠕虱依胯。

我亦逃胯虱,转类蚁旋磨。前途五十里,愈进愈坎坷。

欲进情真难,不进势还那。健腰力振堪,强趾勇生乍。

瞬息交长溪,峻岭插嵩华。远瀑天顶来,虎门栈悬架。

偪侧梁挂台,呼吸闸崩灞。志殆神眊昏,木密易为夜。

避泞缘石唇,森森触刀把。未怨芒履薄,洞肤烂成蔗。

惨闻馋豹啼,答我变声嗄。谁将惝恍魂,招之楚骚些。

极目穷四天,一黑混楸柘。怪籁不中律,发尽造物诈。

疑帅淮阴军,来辟项王霸。冲铩寻死机,吾身咄奚谢?

下岭同堕渊,矢疾不留弝。顺泻倾怒流,讵庸束以埧?

言叩荒店门,聊憩索村𨢧。弹指十日中,叠作再生贺。

斯时雨益骄,燃篝正襟坐。壁影摇瘦熊,徒供我仆诧。

透湿寒及腰,胫热转如剉。挟下东步船,呻吟枕包卧。

浩荡一寸魂,穷洋片苇簸。三更抵鹤麓,故人揽衣迓。

望我心实焦,原无意外讶。我身非金刚,能受几摧挫?

或仍天待厚,砭我百骸惰。盥濯舒劳筋,开筵具羹炙。

激昂醉后论,一畅灌夫骂。窥灯初菊枝,吾羞尔娇奼。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万幸渡江逢赦

万幸(萬幸)wàn xìng
非常幸远。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猥劳君侯屈高就下,降尊临卑,实乃 鲁肃 之万幸也。”《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下官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生平之万幸。” 清 吴敏树 《与梅伯言先生书》:“今乃得见先生,诚平生万幸。”《1957年曲艺选·搬家》:“你爸爸万幸,经着了这样的新世道。”  ——《漢語大詞典》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渡江
后汉书宋均传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到下记属县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  ——《分类字锦》
解 jiě/jiè/xiè《國語辭典》

解 [ jiě ]

  1. 分割、剖分。如:「解剖」。《左傳·宣公四年》:「宰夫將解黿。」《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2. 分裂、分散。如:「瓦解」、「溶解」、「難分難解」。
  3. 打開、鬆開、鬆脫。如:「解扣子」、「解開繩子」、「寬衣解帶」。
  4. 免除、消除。如:「解圍」、「解悶」、「解救」、「解渴」、「調解」。《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5. 陳述、說明。如:「講解」、「解釋」、「辯解」。
  6. 曉晤、明白、清楚。如:「理解」、「了解」、「費解」、「大惑不解」。
  7. 排出汗水或大小便。如:「小解」。漢·王充《論衡·寒溫》:「人中於寒,飲藥行解。」《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於路只推腹痛難忍,幾遍要解。」
  8. 會、能夠。晉·陶淵明〈九日閑居〉詩:「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唐·李白〈月下獨酌〉詩四首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1. 文體名。古代文體之一,旨在辯論解說。晉·張華《博物志·卷六·文籍考》:「賢者著述曰傳、曰記、曰章句、曰解、曰論、曰讀。」《新唐書·卷一七六·韓愈傳》:「乃作進學解以自諭。」
  2. 答案。如:「不得其解」。
  3. 見識、看法。如:「獨到的見解」。

解 [ xiè ]

  1. 鬆懈、懈怠。《禮記·雜記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虜久屯聚,解弛。」
  1. 參見「解縣 」條。
  2.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解狐。

解 [ jiè ]

  1. 參見「解元 」條。
  2. 官署、官吏辦公的地方。《商君書·墾令》:「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槩。」《文選·左思·吳都賦》:「屯營櫛比,解署棋布。」
  1. 押送、發遣。如:「押解罪犯」、「蘇三起解」。《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當下喝賜錢酒賞犒捉事人,解這崔寧到臨安府,一一從頭供說。」
  2. 典當、抵押。《醒世恆言·卷三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你贖典,還是解錢?」《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往典鋪中解了幾十兩銀子。」
  3. 租用、租借。《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楊三官人同那妻子和當直去客店,解一房歇泊。」《警世通言·卷三七·萬秀娘仇報山亭兒》:「當日天色晚,見一所客店,姊妹兩人解了房,討些飯喫了。」
梏 gù《國語辭典》

梏 [ gù ]

  1. 一种古代的刑具。套在人犯的手上限制其行动。如:「桎梏」。《说文解字·木部》:「梏,手械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武略类·转庵和尚说韩大任就抚》:「置之狱,乃夜毁梏逾垣出,亡走滇南。」
  1. 套上、铐住、拘禁。《左传·襄公六年》:「子荡怒,以弓梏华弱于朝。」晋·杜预·注:「张弓以贯其颈,若械之在手,故曰梏。」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1.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3.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1.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1.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逢赦
潜夫论春夏待秋冬秋冬复涉春夏如此行逢赦者不可胜数  ——《韵府拾遗 祃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