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一昨 yī zuó
前些日子。《淳化阁帖·晋王羲之帖》:“多日不知君闻,得一昨书,知君安善为慰。”《北史·循吏传·孟业》:“卿识 河间王 郎中 孟业不 ?一昨见其国司文案,似是好人。” 唐 颜真卿 《与蔡明远帖》:“一昨缘受替归北,中止 金陵 ,闔门百口,几至餬口。” 金 元好问 《出京》诗:“一昨随牒来,六月阻归省。” ——《漢語大詞典》
新书(新書)xīn shū
(1).崭新的书。如:一开学就发新书。
(2).将出版或刚出版的书(多指初版)。《解放日报》1986.8.14:“﹝出版界、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出席了昨天的新书发布会并参观了新书展览。”如:新书预告。
(3).指现代的著作。 老舍 《四世同堂》五:“这些线装书大概可以不遭劫了吧? 日本 人恨咱们的读书人,更恨读新书的人;旧书或者还不至于惹祸!” ——《漢語大詞典》
(2).将出版或刚出版的书(多指初版)。《解放日报》1986.8.14:“﹝出版界、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出席了昨天的新书发布会并参观了新书展览。”如:新书预告。
(3).指现代的著作。 老舍 《四世同堂》五:“这些线装书大概可以不遭劫了吧? 日本 人恨咱们的读书人,更恨读新书的人;旧书或者还不至于惹祸!” ——《漢語大詞典》
警 jǐng《國語辭典》
警 [ jǐng ]
动- 告诫。如:「警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李悝警其两和。」《红楼梦·第二一回》:「原来袭人见他无晓夜和姐妹厮闹,若直劝他,料不能改,故用柔情以警之。」
- 戒备。如:「警备」、「警惕」。《左传·庄公三十一年》:「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
- 觉悟、觉醒。如:「警觉」。清·曾国藩〈江岷樵之父母寿序〉:「口敝而手疲,昕警而夕戒。」
- 敏捷。如:「机警」。《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玄龄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书兼草隶。」
- 形容文词语意凝炼。如:「警句」。《文选·陆机·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 危险、紧急的消息或状况。如:「边警」、「火警」。
- 警察的简称。如:「交警」、「义警」、「保警」、「刑警」。
末俗 mò sú
(1).谓末世的习俗,低下的习俗。 汉 董仲舒 《士不遇赋》:“生不丁三代之隆盛兮,而丁三季之末俗。”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末俗偷薄,雕伪弥深。”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末俗偷巧,内荏外刚。” 宋 王安石 《杨刘》诗:“末俗忌讳繁,此理寧復在?” 李大钊 《青春》:“末俗浇漓,未始非为此説者阶之厉也。”
(2).世俗之人。指一般平庸的人。 金 王若虚 《高思诚咏白堂记》:“ 乐天 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而不为奇诡以骇末俗之耳目。”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三》:“今末俗浅识,殊无知者。” 清 纳兰性德 《杂诗》之三:“吚吚奏《皇华》,末俗自不识。”
(3).世俗之人。指未出家的人。与“僧侣”相对。 清 顾炎武 《张隐君元明于园中置一小石龛曰仙隐祠征诗纪之》:“犹怜末俗愚难寤,故作幽龕小座供。”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火葬倡於释氏,末俗因之。” ——《漢語大詞典》
(2).世俗之人。指一般平庸的人。 金 王若虚 《高思诚咏白堂记》:“ 乐天 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而不为奇诡以骇末俗之耳目。”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三》:“今末俗浅识,殊无知者。” 清 纳兰性德 《杂诗》之三:“吚吚奏《皇华》,末俗自不识。”
(3).世俗之人。指未出家的人。与“僧侣”相对。 清 顾炎武 《张隐君元明于园中置一小石龛曰仙隐祠征诗纪之》:“犹怜末俗愚难寤,故作幽龕小座供。”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火葬倡於释氏,末俗因之。” ——《漢語大詞典》
儒衣 rú yī
(1).犹儒服。《后汉书·儒林传论》:“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於邦域矣。” 唐 杜甫 《送杨六判官使西蕃》诗:“儒衣山鸟怪, 汉 节野童看。”
(2).指穿儒服。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卢双月》:“儿明作丈夫装,出与当世儒衣儒冠者流周旋晋接。”
(3).借指儒生。 唐 皇甫曾 《送裴秀才贡举》诗:“儒衣羞此别,去抵 汉 公卿。” ——《漢語大詞典》
(2).指穿儒服。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卢双月》:“儿明作丈夫装,出与当世儒衣儒冠者流周旋晋接。”
(3).借指儒生。 唐 皇甫曾 《送裴秀才贡举》诗:“儒衣羞此别,去抵 汉 公卿。” ——《漢語大詞典》
喜好 xǐ hào
喜欢;爱好。《庄子·说剑》:“闻太子所欲用 周 者,欲絶王之喜好也。”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人性固不能无喜好。” 孙犁 《澹定集·买〈太平广记〉》:“其实这些同志,并没有版本之好,对于这些古董玩意儿,一定不会喜好的。” ——《漢語大詞典》
入骨 rù gǔ
(1).犹刺骨。 宋 陆游 《舟中对月》诗:“吟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
(2).形容达到极点。 唐 拾得 《诗》之十二:“取债夸人我,论情入骨痴。”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 罗椿 ﹞清贫入骨,一介不取,颇有 李方叔 谢无逸 风味。”《水浒传》第五四回:“小人贪赌,流落在江湖上,因此权在此间打铁度日,入骨好使枪棒。” 冰心 《六一姊》:“那种娟媚入骨的丰度,的确是我过城市生活以前所见的第一美人儿!” ——《漢語大詞典》
(2).形容达到极点。 唐 拾得 《诗》之十二:“取债夸人我,论情入骨痴。”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 罗椿 ﹞清贫入骨,一介不取,颇有 李方叔 谢无逸 风味。”《水浒传》第五四回:“小人贪赌,流落在江湖上,因此权在此间打铁度日,入骨好使枪棒。” 冰心 《六一姊》:“那种娟媚入骨的丰度,的确是我过城市生活以前所见的第一美人儿!” ——《漢語大詞典》
髓 suǐ《國語辭典》
髓 [ suǐ ]
名- 骨头中的胶状物质。如:「骨髓」、「食髓知味」。唐·白居易〈与杨虞卿书〉:「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迸血髓。」
- 泛指膏脂状的物质。《晋书·卷四九·嵇康传》:「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唐·李贺〈昌谷〉诗:「小柏俨重扇,肥松突丹髓。」
- 比喻事物的精要部分。如:「精髓」、「神髓」。唐·李咸用〈读修睦上人歌篇〉:「意下纷纷造化机,笔头滴滴文章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