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绵绵腹中丝,求匹不能得。

郑善夫明代〕《子夜吴歌九解赠殷近夫

郎今落海滨,侬亦可怜身。不见昌阳草,何曾生要津。

侬身不下堂,郎居隔江水。虽则隔江水,思心日万里。

昔别于何时,十载参与商。岂是无所见,狼嘴夜夜张。

夜夜抚素琴,恻恻生怨慕。枯桐在膝上,梧子在何处。

融融四五月,婉婉采莲女。海上无芙渠,谁则识莲子。

低头摘荷叶,举头看月光。归来觅剪刀,为欢制衣裳。

终日对海棠,终夜不成寐。何以不成寐,花开侬独自。

登楼看双星,蜘蛛在楼角。绵绵腹中丝,求匹不能得。

欢去一何久,欢来一何晏。来时何所赠,双双云锦段。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绵绵不能

绵绵(綿綿)mián mián
亦作“緜绵”。
(1).连续不断貌。《诗·王风·葛藟》:“緜緜葛藟,在 河 之滸。” 毛 传:“緜緜,长不絶之貌。”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緜緜无絶期。” 清 陈维嵩 《添字昭君怨》词:“今朝细雨太绵绵,且高眠。” 萧军 《八月的乡村》一:“那边是一片宁静的田野,田野的尽处是一带绵绵无尽的远山。”
(2).微细;微弱。《淮南子·缪称训》:“福之萌也緜緜,祸之生也分分,福祸之始萌微,故民嫚之。” 王念孙 《读书杂志·淮南子》:“分分当为介介,字之误也。介介,微也;緜緜介介,皆微也,故曰福祸之始萌微。”《素问·脉要精微论》:“緜緜其去,如弦絶死。” 王冰 注:“緜緜,言微微,似有而不甚应手也。” 宋 苏辙 《送琳长老还大明山》诗:“我适病寒热,气力才緜緜。”
(3).安静貌。《诗·大雅·常武》:“緜緜翼翼,不测不克。” 毛 传:“緜緜,靚也。” 孔颖达 疏:“緜緜然安静,不行暴掠;翼翼然恭敬,各司其事。”  ——《漢語大詞典》
腹 fù《國語辭典》

腹 [ fù ]

  1. 厚。《说文解字·肉部》:「腹,厚也。」《礼记·月令》:「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
  1. 指动物的胸腔与骨盘之间的部位,俗称为「肚子」。如:「果腹」、「捧腹大笑」。
  2. 泛称中心部位。如:「山腹」、「瓶腹」。唐·杜甫〈南池〉诗:「呀然阆城南,枕带巴江腹。」
  3. 比喻内心深处。如:「推心置腹」、「口蜜腹剑」。
  4. 正面、前面。《新五代史·卷六二·十国世家·南唐世家》:「吾无水战之具,而使淮兵断正阳浮桥,则我背腹受敌。」
  5. 姓。如战国时赵国有腹击。
  1. 怀抱。《诗经·小雅·蓼莪》:「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丝 ( 絲 ) sī
丝 [ sī ]
  1. 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蚕~。~绸。缂(kè)~(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的手工艺品。亦作“刻丝”)。
  2. 像丝的东西:铁~。菌~。肉~。游~。
  3. 计量单位名,10忽是1丝,10丝是1毫。
  4. 表示极少或极小的量:一~不差。 一~笑容。
  5. 绵长的思绪或感情:情~。愁~。
  6. 指弦乐器:~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竹指管乐器)。
求 qiú《國語辭典》

求 [ qiú ]

  1. 找尋、探索、設法得到。如:「尋求」、「探求」、「實事求是」、「緣木求魚」。《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2. 懇託、乞助。如:「求助」、「懇求」、「乞求」、「祈求」、「請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華佗傳》:「又有疾者,詣佗求療。」
  3. 要求。如:「苛求」、「求全責備」。《論語·微子》:「無求備於一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 貪圖。《論語·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唐·徐夤〈潤屋〉詩:「潤屋豐家莫妄求,眼看多是與身讎。」
  5. 招引。《易經·乾卦·文言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間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1. 姓。如漢代有求仲。
匹 pǐ《國語辭典》

匹 [ pǐ ]

  1. 量词。计算布帛类纺织品的单位。如:「一匹布」、「两匹绸子」。
  2. 朋友。《礼记·缁衣》:「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汉·郑玄·注:「正当为匹字之误。匹谓知识朋友。」
  1. 配合。《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庶人惟夫妻相匹。」
  2. 比较、相比。《庄子·逍遥游》:「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1. 实力相当的。如:「匹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2. 单独的。如:「匹妇」、「匹夫」。

匹 [ pī ]

  1. 量词。计算马、骡、驴等牲畜的单位。如:「一匹马」、「两匹驴」、「单枪匹马」 。
不能 bù néng
不可能;不能够。例如:又北向,不能得日。——·归有光《项脊轩志》不能理解;不能生育;不能实现。
不允许,不可以。例如:不能不谈到;不能接受;不能相提并论。
不至于  ——《漢語大詞典》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